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毓智
石毓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36,693
  • 关注人气:14,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中的“五大农民意识”

(2014-02-13 16:56:03)
分类: 教育、科技和创新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遗传基因”,渗透到了华人的血液里,即使移居海外几代的华人仍然深深地被这种思维制约着。这种农民意识,限制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概括起来,有以下物种:

 

           一、根深叶茂。人们从种庄稼中悟出,根子扎得深,苗才长得好,才能收成好。所以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打基础。老师总是告诫学生,好好打基础,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结果很多人从小到大一直在打基础,等到抬起头的时候,已经年纪一大把,结果很多人一事无成。打基础强调的是在一个点上要扎得深。

         西方的教育观念则不同,更强调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通过尝试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比如乔布斯上大学时,没有系统学习任何专业,然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了一门书法课,后来在他的电脑设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耶鲁大学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提到大学共开设了2000门左右的课,一个人本科四年顶多学4%,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学科,发现自己的长处。创意往往是从不同的知识碰撞中获得的,过于单一的知识背景,往往会制约想象力、限制创造力。

           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植物生长中,人们看到,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什么藤上结什么瓜。这对中国的教育影响很深,教育者普遍认为,学什么的就只能干什么,而且一个人学了什么专业就只允许他干这个专业。比如研究生招生,历史系只招历史系毕业的,数学系只招数学系毕业的。人们特别讲究“科班出身”,说一个不是“科班出身”,就是在说他的知识背景不行,能力有问题。

         相反,西方的教育更加强调“杂交”、“转基因”,不管原来你是学什么的,只要弄出成果就是好样的。美国大学研究生招生,更喜欢相近学科的人来报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Edward Witten教授,是菲尔兹奖获得者,当今最有影响的理论物理学家,可是他的本科专业是历史学和语言学。按照中国人的教育观念,这种人是不可能有机会读数学物理的,不仅教育体制不允许,学生个人也不敢这样大胆尝试,结果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人才。

           三、讲究实用。种庄稼就是为了一个目的,有粮食吃,能够生存下去。没有人种庄稼是闹着玩的,一个季度歉收,就要挨饿闹饥荒。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很重视实用的东西,特别强调那些立竿见影的学科,往往忽视了基础科学研究。中国学生在选择学科上,也是一窝蜂朝实用好找工作的学科涌去,以探求科学真理为己任者少儿又少。

           四、天道酬勤。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精耕细作,多施肥,勤除草,就能提高农业产量。一旦偷懒,庄家就会荒芜,最后只能忍饥挨饿。所以,人们信奉“天道酬勤”的真理。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要学习好获得好成绩,就得勤奋。所以,很多学生十分刻苦,反复背诵做练习。平时学校把学生关在学校里学习,放学后家长把孩子“锁”在家里学习,好学生就自己把自己限制在书桌旁。在应试制度中,这样做固然可以提高成绩,然而与此同时,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一个人的想象力来自丰富的社会和自然体验,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出现,所以在考试压力下高度紧张的学习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五、守住二亩三分地。农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守住自己的二亩三分地,既对外边的世界不感兴趣,也不让别人踏足自己的领地。农民的保守观念多来自于此。中国人不少人读书、做学问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就是一辈子只做自己专业领域那点事,缺乏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中国人做学问搞研究,做不大,走不远,都跟这种农民意识有关。

 

         长期以来,人们把上述五点都看做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中国教育要发展,要缩小与世界的距离,要培养世界级的大师,就要从深层次上反思上述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约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