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收了你的“神通”吧

网友评论()2014.01.09 第85期 总第85期 作者:曾颖

刚刚去世并受到万众怀念的邵逸夫先生,可以为陈光标上一堂真正的慈善课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7日晚,陈光标做客美国中文电视《纽约会客室》节目,接受美国中文电视专访。谈及这次收购《纽约时报》之行称,他此前在纽约宣布过自己这次来美国之行的目的之一是洽谈收购或控股《纽约时报》,如果不行,我也愿意去买《华尔街日报》……此外,还希望参与旧金山大桥的拆除。

熟悉陈光标式新闻的人都知道,宏大得吓死人的前半段新闻由头,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后半段内容中看似不经意的“此外”做掩护,这颇有点像鸿门宴上项庄舞得天花乱坠的剑,却有着其明确的指向——这种话语方式,在此前的无数次以陈为主角的“热点新闻”,都与此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无论是至今都还存疑的“60辆装载机千里奔袭地震灾区”,还是此后无数次以新闻策划人般的敏锐第一时间出现在热点新闻的第一现场的种种吸引眼球的作秀举动,无一不与其生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所谓新闻,更是低成本或零成本,几句不靠谱的大话,被媒体一渲染,就变成重大新闻了。而在这吸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吸金的过程。2009年11月在武汉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光标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差不多60%是因为做慈善结交的生意”,则更是说明了他的这些神奇招数的实质。

而事实上,慈善与生意,恰恰是最不能掺和在一起做的。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着一个人做生意发财;我们更能怀着喜悦之心,看着一个做生意发了财的人来做慈善。但我们不能容忍,是用慈善为幌子和外衣,行赚钱之实的行为,这无疑是一种比不行善更恶劣的行为——商业的天然趋利性与慈善的非营利性之间,原本就应该有着水火不容的关系。

近年来,关于陈光标的争议,一直不断。一些媒体经过长期调查,系统地曝光了一些陈在生意与慈善分不清的状态下的种种不合规行为。比如一些捐助的不到位,一些捐赠雷声大雨点小,一些捐赠项目产权不明晰甚至事实上是自捐自用,某些捐赠其实并非慈善而有对某些官方机构进行谀献等行为,也使得原来对陈光标激赏的人们,开始理性地看待他所做的一切。人们发现,像陈光标这种模式的捐赠,不仅不具备长效的可推广的可能,而且对慈善事业的误读和错误示范,对慈善本身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陈氏慈善的可怕之处,除了前文所述的慈善与生意不分,造成混淆和扭曲之外。还因为其常常为了考虑“新闻性”不间断地追着热点走,如熊掰玉米般留下各种空头许诺和烂尾捐赠。许多项目,都是水过浮沙般,随着上级领导和媒体的关注的转移,而再无下文,缺少基本的可持续性。不仅不能留下可以向后代流传实物,也不能产生规则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更说不上能传递什么样的精神和正能量。在这一点上,刚刚去世并受到万众怀念的邵逸夫先生,可以为他上一堂真正的慈善课,他只须小小地看看邵先生做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就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慈善?他离此还有多远?

除此之外,陈光标向受捐赠者直接发钱财的做法,也是对慈善的错误理解和恶劣示范。这种放任式发放,无法核实具体数字,让捐赠数字变成一个可能放大N倍的泡泡糖。如果捐赠者不图回报,倒也无妨,如果捐赠者将其作为业绩,四处炫耀和吹嘘,并谋来生意和荣誉时,就另当别论了。这种做法,在个人收买民情的同时,还客观上加深公众对社会慈善机构和基层政府组织的进一步不信任。这是一向讲政治,并注重将各种时尚政治词语用作最新作秀素材和防身利器的标哥所无法预料的,也是极其犯讳的。而直接发钱财点对点地付给个人,对推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则更是没有任何意义。用大慈善家洛克菲勒的话说:资助金钱是一种错误的帮助,它会使一个人失去节俭、勤奋的动力,而变得懒惰、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施舍一个人时,你就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就抢走了他的命运,这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作为富人,我有责任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使者,却不能成为制造懒汉的始作俑者。

陈光标同学,以你聪明的脑袋,来思考一下这一个智慧的问题吧。

曾颖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作家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作者其他文章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