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异化的语言教育:谢小庆教授访谈录

英语教育是否已经过热,是否冲击到母语教育成为热议焦点。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相继传来酝酿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谢小庆教授对此表示,母语学得不好,绝不是因为英文学得太多了。我们的母语教学和英语教学都是“少慢差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母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是半斤八两。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王颖

(向春/图)

获得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母语学得不好,绝不是因为英文学得太多了,反过来说也一样。我们的母语教学和英语教学都是“少慢差费”的,是半斤八两。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小平同志说于1977年的名言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间里历久弥新,在众多科目中首当其冲被“抓起来”的,就是当前在教育体制内始于小学、终于大学的英语教育。而让学生们汗颜、教育者们坐蜡的是,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之后,伴随着“李雷”和“韩梅梅”成长起来的一代学子中,还是有大量的人无法摆脱哑巴英语的困境,真正能够实现用英语无障碍交流的人,实在并不多。

而另一方面,国人的母语水平下降同样令人忧心——高学历人才的文章中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提笔忘字、错字连篇的现象更是近在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可见一斑。一时间,英语教育是否已经过热,是否冲击到我们的母语教育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就在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

截至本文成稿时,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相继传来酝酿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为此,作者特地采访了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谢小庆教授,请他谈谈对语言学习的看法。

重点不是“语言知识”,而是“语言能力”

南方周末:现在的学生大多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教育,不能说不重视。但在十几年外语学习后却发现,能够用英语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人其实很少,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外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谢小庆:首先要清楚一个大的背景。在近代工业化以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以个性化的教育为主,在中国是私塾教育,在西方则是家庭教师。这二者的共性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把每个学生都视为独一无二的。其实,从孔子开始就已经重视因材施教了。

近代工业化以后,班级授课的确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中学里一个班四五十人是很常见的事,地方上的县一中往往都有六十人左右。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上蔡县一个班有一百多人,老师要拿着麦克风讲课。这样的班级规模很不合理。

在这种规模下,老师不可能有精力顾及每一个学生。比起以前一个老师只带三五个学生的教学方式,这种工业化的教学模式的效率虽然高了很多,但却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的。这样的教学成果,只能是“少慢差费”,而不会是“多快好省”。

我们的教育长期投入不足,有很大欠账。现在应该做的是增加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老师,缩小班级规模,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说得刻薄一点,现在的教育就像马戏团训练小狗,不是人的教育。

人与人的差异非常大。我的一些老师、同学和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人,但他们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并不具有天赋,外语并不好。一般来说,女性的语言能力优于男性,所以诺贝尔科学奖中女性获奖者很少,但优秀的女文学家和女政治家很多,如默克尔、朴槿惠、英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实习生 张雪彦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