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科技综述为何难? -- 来自工程领域的看法 精选

已有 8430 次阅读 2014-4-26 00:21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制度, 综述, 工程

科技综述为何难?  -- 来自工程领域的看法


看了武老师的观察,笔者从工程领域的角度来认识一下为何综述难。

综述不是说明那些人做了些什么,而是理清理论发展的脉络,指明为什么需要这样研究,以及有哪些成果,成果该如何利用。现代综述有长篇化,应用化的倾向,不但要看综述了哪些理论,还要看解决了哪些问题。现代综述动辄几百页,靠近专著,比如SirignianoDroplet专著是紧跟着综述出版的,洋洋大观,叹为观止。

1.                写综述需要原创性的贡献,否则人家不理你;

如果你对别人的想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很难提出自己的创见。所以,综述的前提是个人在本领域的创见。无论是数值试验还是试验研究,都仰赖对原始理论的突破。好的试验结果,往往是对理论突破的结果。不能从理论上有所突破,是难以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关键,也是写综述最难克服的障碍。乔布斯虽然不是做研究,可是他的设计哲学“简单就是最好的”,可以说是贯彻了始终,这一指导思想,可以用来写综述。事实上,《乔布斯传》的核心,就是一份有趣的综述。没有指导思想的综述,就是“科研新鲜人”的读书报告,罗列事实而已。

2.                写综述要对理论系统有所掌握,知道每一个领域的进展程度;

所谓的学术大师或巨匠,都是对系统理论掌握得比较好的人,他们的学生,天然拥有对学术的全面认识,可以拥有更高的视界(field of view)和更深的见识(Insight)。阅读别人论文的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理论水平。高水平的研究者,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所以会看文章,看结果,看过程,一点就通,不是学到新东西,而是新东西验证了心中的理论,所以“见木又见林”,是高效的科研工作者。如果,阅读一篇文章感到很困难,往往是读者的理论准备不足,往往有会追溯到老师的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这是有深刻联系的。所以,一个好的理论工作者,往往会形成一个学派,而缺乏深刻的理论,则形成谁都干科研,“见木不见林”的局面。

3.                写综述要对综述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有所掌握。

中国一直派出了一大批“游学生”,他们在美国没有很大的压力,有心者可以修课,补充基础。无心者,那就难说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才会深入对本领域的原创性文献进行探讨,越是名校出身的教授,越对原始理论有心得。跟他们上课,对于真心作学问的人来说,是享受。如果没有从头到尾推导一下火灾蔓延的Emmons理论,你对火灾蔓延的理解是很难深入的。所以,写综述的人,往往最缺乏的,是对本领域最原创文献的深入认识。“没有吃过猪肉,不能没有见过猪跑”。这就是美国综述最多的秘密,因为知识的传承搞得好,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

4.                写综述要有资料来源

工程领域比较成熟,原始贡献往往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不存在一篇文章几百篇引用的情况),能否下载到?能否被评析到?对此,名校有优势。我在美国公立大学毕业,有些文章在数据库就搜不到,而我曾经在耶鲁图书馆调研了几个周末,对私立大学的科研实力深深折服。起码,不会存在被搜索文献需要另外付费的问题。所以,经济实力决定了大学的科研实力。所以,能够写综述的人,往往是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没有数据库,我们不能作“无米之炊”。

现代的工程领域科研文章,一篇文章需要浏览100篇,精读50篇,引用25篇,才能把你所要研究的内容的现状说清楚,然后才能动手表明自己的科研内容和特色。而综述性的文章,比如Progress  of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的综述,动辄100400篇文献,让人叹为观止。现代软件可以帮你轻松管理这些文献,关键还是要有灵魂,把这些零散的文献都串联起来,浑然一体,这是理论的魅力,也是“功夫深”的体现。能够发表一篇大家认可的综述,大概学术地位是相当稳定的。

美国是强调专业化的社会,能够写综述也是个人专业化水平到达顶点的具体表现之一。我国在法律、经济、社会领域都缺乏对专业精深水平的鼓励,可能是无法推动大家写综述的背景原因。至于缺少时间、缺少文献、缺少支持、缺少眼光,都是表面性的东西。一个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在美国可以收取每小时500美元(20年前美国消防顶级专家的待遇)的报酬待遇,中国有这样的制度来保证专家的收入么?每一次事故,中国的法律体系都是大而化之,通过“人祸论”,判几只替罪羊,就解决问题了。这是用民意引导法律,牺牲的是教训和真相。国内有些专家的法庭证词,给人的感觉是搞笑,因为没有充分的制度保障,不能产生“高精尖”的专家。没有这样对专业知识重视的制度,凭什么要求专家去写综述呢?写综述,是求取名声的一种手段(没有稿费,回报仅仅是大家对你学术能力的认可),如果这个名声不能转化为收入,就不会有人“排除艰难万险,力争学术上游”了。这是难以写作综述的背景原因吧。

“知识分子是弱势群体”,这是因为知识分子缺乏平台,其实平台是有的,比如写综述的能力就是登上世界学术舞台的平台之一。可是,当我们的制度不需要这种平台的时候,就只会看见外国人的贡献了。

说几句题外话,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最为人诟病的是,只考察一种能力(记忆能力)。可是这种社会是多样化决定的,一种思想占据垄断地位,往往是全面崩溃的先兆。比如,我至今还记得10年前的某一天,我们这帮穷学生,欢天喜地地去商场抱回一台崭新的只要200美元的29英寸电视机(长虹),为中国的制造能力感到骄傲。可是,一转眼的功夫,日本货来了,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血洗全美各大商场,长虹电视一下子就不见影子了。所以,在现代社会的高压下生活,不能对过去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就不能把握未来的趋势,就是学术市场的失败者,这可能是美国综述多的动力之一吧。

另外,教授本来应当是知识的创造者,可是炮制文章,需要原料(就是文献),文章发表了,总需要废物利用一下吧,最简单的废物利用,就是写一篇综述。美国职业律师的职业考试,几篇对法律问题的综述是敲门砖之一。所以,我们想当专家的人,都害怕律师,因为我们的专业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就会学到手。那么,靠什么让那些高速学习的律师继续请我们打官司?靠综述,以量取胜。在法庭上的短时间内打赢官司,看谁有经济能力请到最渊博的知识储备(专家),综述是衡量标准之一。我国各行各业的专业能力不足(马航危机是最明显的高精尖技术大比武,完全依赖引进技术的中国可以说是完败),不能以人为本的司法体系是绊脚石、拦路虎。

说来说去,是制度没有鼓励高水平的综述产生,个人的努力总是在迎合当前的制度需要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788686.html

上一篇:另眼看甲午海战 -- 说说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消防因素
下一篇:说说火场的回燃现象 --- 兼评消防员之死
收藏 IP: 139.78.26.*| 热度|

46 李健 许培扬 孙根年 武夷山 肖建华 周健 彭海杰 黄育和 赵紫辉 雷雷 宋泽阳 王永 马剑 孙学军 闵应骅 蒋永华 李笑月 张骥 胡荣桂 邹谋炎 张云扬 刘敏 赵凤光 薛宇 牛伟博 陆同兴 苏力宏 张强 褚昭明 王军强 魏国 林晓飞 肖振亚 罗德海 韦玉程 汤欢娜 李鹤 XuexingLu XY jimiyg JIANHUN htli LongLeeLu hangzhou ARIES007 PWANGSEIDO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