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版 2020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美业兴人心齐
——江西于都潭头村采访记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考察时强调——

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美丽的村庄,整洁的环境,开心的游客,幸福的村民……“五一”假期,前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村口红色雕塑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格外醒目。村民孙观发比平日更加忙碌,“大部分都是外地游客,体验红色文化,尝尝农家菜,热闹得很”。

已有700多年历史的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是有名的红军村,全村有32名烈士。但受自然地理等多重因素制约,这里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在脱贫攻坚战中,潭头村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并组建起种养合作社,组织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因地制宜,发展富硒水稻、果蔬种植和肉鸡特色养殖等产业,为村民脱贫后增收添了保障。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潭头村亲切看望老区群众,察看村容村貌,询问旧房改造、村落环境整治等情况,并到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家做客。孙观发也因此被乡亲们称为“最幸福的人”。“孩子上学好不好,就业工作好不好,生活条件好不好……总书记在我家一句句仔细地问,一点点耐心地听,想的都是老百姓心里的贴心事。”孙观发说。

“村子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来村里参观游玩,我们决定发展新产业,让村民再添‘旅游饭’。” 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和村民们合计着,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在村“两委”牵头下,潭头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很快成立。村民每户以2000元标准入股,构建“村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利益”共同体,收益按照2∶3∶5比例分红,20%归村集体所有,30%留作公司发展资金,50%给村民分红。

开办乡村“大食堂”、打造特色农旅精品点、与村民合作开办民宿、创办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合作开发红色研学旅游项目……一年来,潭头村旅游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按去年7月份到12月份的营收额计算,村民股份红利年收益率超过10%,入股村民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刘连云说,因为势头好,目前村里的民宿床位已增加到130多个,“大食堂”规模已扩大到可同时接待近200人用餐。

“当时我告诉总书记,2019年争取收入突破10万元。现在想对总书记说,随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家里的农家乐、超市和民宿生意越来越好,我们的目标实现啦。”孙观发对记者说。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刘连云告诉记者,近一年来,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潭头村一方面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推动乡村治理,呈现出“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人心齐”的生动图景。

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翠绿色的丝瓜挂满藤蔓。“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产业园,发出了‘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的号召,并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富硒蔬菜种好。政府和蔬菜种植企业积极谋划,申报富硒蔬菜品牌,掀起一股产业发展热潮。”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技术负责人谢剑平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建了3个富硒蔬菜种植实验大棚,争取种出高标准的富硒蔬菜,让更多人能吃上梓山的富硒蔬菜。

“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爱化为强大精神动力,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今年4月26日,于都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于都全县将感恩奋进、接续奋斗,建立完善巩固提升机制,作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确保于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于都县委书记蓝捷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