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那些玩豆子的年轻人

新周刊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阿拉比卡咖啡果实出现在枝头时,状如色泽鲜亮的深红色樱桃。

此后,它们或被置于缅甸东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曝晒,或被投入水洗机。从去皮、发酵、干燥到烘焙,淡绿色的咖啡豆逐渐转黄,发出爆裂声,质地也变得油亮松脆。

只是,当盛装咖啡的外卖纸杯放在案头,“社畜”们没有机会像掸邦农民那样详细地了解到,这种不断陪伴他们“再战一个大夜班”的深棕色饮料,曾经经历过怎样色彩斑斓的蜕变。

缅甸咖啡果实的亮色。/图虫创意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并不产花生,却有用花生油烹调的传统。

老百姓喜欢去市场上买花生米送到榨油坊去。价值400多元的100斤花生能榨出45斤花生油,灌进白色塑料桶里带回家,每天吃上花生油的“刚需”就有了着落。

“以花生为代表,中国的食用油原料种植其实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大量依赖进口,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主攻生态炼油与花生米油再循环利用的广西新农人创业者韦侣州说。

咖啡豆、花生、大豆、豌豆、鹰嘴豆……介于粮食与经济作物分界线之上的林林总总的“豆子”,与日常生活同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公众痴迷它们的香味与口感,同时将其当作可有可无的食谱点缀。

事实上,豆子背后潜藏着丰富而宏大的景观,扮演着揭示发展潜能与困局的晴雨表。豆子的变革之力,也常常在不被注视到的地方发挥作用。

 种植的意义

从黑龙江中储粮储备玉米质量问题到多国新出台的粮食出口限制政策,韦侣州的微博转发了大量与粮食有关的新闻。

“因为做农业创业项目的缘故,我经常与一些种植花生的农户接触,发现很多人家里都没有花生米库,换言之,他们根本就没有粮食储备的概念。这意味着在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等突发状况下处于被动状态,挺危险的。”他来自农村,对粮食安全有着近乎执念的关注。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粮食牵一发而动全身。/图虫创意

27岁的媒体人张晨杨关注的缅北掸邦Hopong小镇就长期处于类似的被动状态。

这里交通闭塞,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并不适合普通的粮食作物生长,却曾经是“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密度和毒品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

由于缅北民族冲突严重,当地武装派别主要依靠贩毒为自己筹措购买军火的费用,种植罂粟提供给这些地方武装成为许多农户唯一的经济来源。但处于毒品高额利润链条底端的农户,依旧深受低收入问题困扰,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则加剧了这一经济来源的不稳定性。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开始推行“替代种植”项目减少当地经济对罂粟种植的依赖。他们在掸邦组织了800名农民成立了合作社,共同种植550公顷咖啡,并销往世界各地。

2016年,张晨杨与同事们因摄制纪录片来到掸邦时,从事咖啡替代种植的当地人已经不少,Hopong出产的第一批咖啡豆则在2018年问世,这使他们萌生了从缅北参与“咖啡替代罂粟种植”项目的农民处采购咖啡豆,向中国消费者推出品牌Bon Café+的设想。

他们希望项目的收益仍能回馈缅甸,帮助当地社会企业更好地搭建咖啡产业链。

韦侣州在推进创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个老人,他在自家承包的21亩山林中开辟了一个养鸡场,从韦侣州那里购买了七、八吨花生麸(花生带壳榨油后的剩余物)用来喂鸡。他告诉韦侣州,自己的山林中还有些果树,种植成本很高,“不精打细算些会挣不上钱。”

韦侣州与同伴们设计的花生油综合产业链恰恰依托着“精打细算”的宗旨运转:上游的花生米加工成广西人的餐桌“刚需”花生油,下游的花生麸转化为有机肥料和饲料蛋白原料,不形成一点浪费。

韦侣州和小伙伴们的努力让农户们收益变多。

除了为农户带来切实的利益,他希望把一个个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个体接入“体系”中,让他们尽可能看到产业链的全貌,理解自身所处的具体环节可能产生的宏观意义。

“因为从整个产业的供应链来说,从国家粮食储备量到大的经销商,再到每一个农民,其实是层层分散下来的,所以其实每个人都是和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真实而具体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比如说种植‘非主流’作物花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首先,缺口必然带来需求和商机,但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一个空白,粮食安全就少了一个隐患,如果说大家都能看到后面这层意义,我们在农业结构方面就不会失衡。”

让豆子也能开口说话

作为媒体人,张晨杨与同事们一直致力于让咖啡豆“开口表达”。

得益于他们的努力,Bon Café+出现在2019年3月举办的“联合国第二届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上。

在他们为Bon Café+专门开辟的网页中,既可以看到拥有经济学、IT行业背景的缅甸咖啡商人Ngwe Tun在掸邦开设咖啡工厂,从采摘晾晒程序、工厂流水线及代理网络层面推动咖啡工业化生产标准的努力;也可以了解到促进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咖啡种植者透明沟通的“公平贸易”的重要性。

咖啡豆发挥出的实际意义已经不止商品,而成了传播“替代种植”理念的媒介和展示缅甸经济转型机遇与困境的窗口。

走向常规的替代种植,带动缅甸的发展。/图虫创意

更重要的是,与咖啡豆朝夕相处的人,也在发生变化。

年初一次对掸邦合作商咖啡工厂的访问期间,20岁的缅甸女工Khin为张晨杨与同事们亲手制作了一杯拿铁。在咖啡工厂工作的两年间,这个总是蹦蹦跳跳的活泼女孩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使用咖啡机,参加咖啡品鉴课程。

赋予她一份收入的任务并不复杂——搅动咖啡豆,确保咖啡果实充分浸泡在阳光中,但花草、水果香气与坚果、黑巧克力香气的微妙差别却激发了她成为咖啡师的兴趣。就像Ngwe Tun提到的,“一旦出现工厂,农民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我们,更容易被激发积极性。”

韦侣州的花生油综合产业链同样凝聚了一些像Khin那样受教育程度有限,却渴望通过自食其力走进公共生活,实现经济自由的农村女性。提供给她们的职位大多是门店营业员,每天负责接待客人,陈列商品,在外人看来,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闲职”。

韦侣州却认为,只要与工作岗位结合,农村女性实现的“自我赋能”程度是出乎意料的。

“比如光顾门店的常常是些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伯伯,对于受过教育的年轻员工而言未必可以驾驭。恰巧阿姨们来自基层,说方言就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她们的角色就由营业员自然升格为‘翻译’了。她们与客户的无障碍交流能创造的收益未必可观,但服务体验就明显不一样了。”

劳作是很多缅甸农村女性的常态。/图虫创意

一个来自农村的阿姨曾经告诉韦侣州,从家庭妇女走到门店营业员的这几步,她几乎把家族笃信的“男主外女主内”规则彻底推翻,亲戚们的强烈反对让她长期承受困扰,可能没办法再以正常的状态继续工作。但辞职的时候,她细数着自己和开三轮车的老公为家庭带来的收入,发现自己的贡献超过了60%。

“所以用‘养家的重担落在肩头’这个表达来形容我还挺准确,并且重要性不容替代哦!”她总结着,看上去有些自得。

韦侣州对这一幕印象深刻,他清楚,社会观念的转变远比振兴经济道路漫长,自己起到的作用更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但至少让大家看到她们,意识到她们所处的困境也很重要,不是吗?”

我能吃它吗?

9岁的瑞典华裔小姑娘莎拉将手指依次插入8只木盒,盒中不同种类的豆子摇晃起来:“我说不上它们的名字,但感觉不错。”等待她的还有塞着豆子的布袋和沙锤,“哗啦哗啦”的响动和颗粒分明的触感此起彼伏,愉悦度也随之飙升。

她看中一颗长着大理石花纹的菜豆,拿起放大镜观察起来:“我最喜欢这种,看上去可真漂亮。我能吃它吗?”

设计师王梦婷与小姑娘莎拉如出一辙的“探豆”之旅始于赴瑞典攻读研究生期间:超市里开辟了专门的豆类区;餐厅自助沙拉区会提供豌豆和鹰嘴豆作为食材;很多同学带到学校的午饭便当是煮豆汤和胡萝卜蘸鹰嘴豆泥。

豆类日渐成为健康的代名词。/图虫创意

从豆类的高蛋白、低脂肪、耐储存属性如何帮助肉奶制品匮乏的欠发达地区解决食物来源问题,到豆类根瘤自带的固氮能力如何提升土壤肥力,增加生物多样性,通过身边围绕的陌生豆类菜式,王梦婷隐约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食物之间找到一丝联系。

在此之前,她喜欢吃甜品,对豆类的认知基本局限在绿豆汤和赤豆冰棍里的那一口软糯甘甜,也从未思考过如此抽象,艰深的命题。

然而,要将豆类的诸多优势真正转化为饮食文化、饮食习惯的一部分,并非易事,更受到各种现实掣肘。以中国为例,某问答社区上一篇题为“有哪些欧美人爱吃而中国人不爱吃的食物”帖子中,小扁豆、鹰嘴豆与罗勒叶、甜菜等共同上榜。

“北欧人曾经是最典型的‘肉食主义者’,摄取豆类只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新饮食趋势。但我并没有看到特定的舆论去助推这种趋势。也就是说,公众是自发而主动地追求一种更环保而健康的饮食方式。这正是我所钦佩的。”

王梦婷说,回归“吃”本身而非诉诸宣传辞令,是她心目中触发豆类饮食革命的理想状态,当然,也得以她自己与大家都喜欢的方式实践。她一向与孩子们走得近,本科毕业作品即是以“食物与创新”为主题设计了一套木质玩具来增进儿童与水果间的亲密互动。

推进豆子实验室项目前,王梦婷在瑞典小学里推进调研工作坊

研究生课题“豆子实验室”中的八个色彩缤纷,身材各异的“主角”海军豆、斑豆、大豆、小扁豆、黑豆、豌豆、肾形豆和鹰嘴豆则延续了这个方向,它们分布在互动游戏的五个环节,承担起对豆类听觉、触觉、嗅觉感官与相关知识的介绍,但并未指向特定的结论。

莎拉是近十场“豆子实验室”工作坊的第一个客人,那句“我能吃它吗”令王梦婷感到惊喜,“我希望他们从小就认识豆子这种健康又可爱的食物,而不是当他们被问起喜欢什么食物,答案是统一的糖和巧克力。”

王梦婷尊敬的荷兰设计师Marije Vogelzang设计过一个名为《共享晚餐》的作品。天花板上垂下巨大餐巾,参与者将脑袋穿过餐巾上挖出的数个大洞进餐,每个人的动作都会通过餐巾的晃动影响到邻座,以此来突出“吃”的社交性。

吃,就是牵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虫创意

王梦婷说,她固然会通过与豆类专家、厨师的合作扩大“豆子实验室”的影响力,但更希望像Marije Vogelzang那样,扎扎实实地诠释“吃”的延展意义。

“中国80%以上的大豆依赖进口这一事实当然没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尽量多吃本土种植的大豆,包括我,也不可能完全重塑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但可以从小让孩子们亲近豆子,在未来的食谱中,有豆子这一备选项。”

她认为,“吃”是普通个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细小领域,但无论是环保的生活方式,还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变总是建立在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韦侣州最近参加了联合国驻华系统与腾讯共同举办的“中国青年对话”系列活动。在微博中,他用“学习了”形容自己的心得。迄今为止,他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谈到最多的,仍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可能人总是习惯看到切实影响自己生活的眼前的问题,并且解决它们。”

通过“中国青年对话”,韦侣州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在活动中遇到同样“玩豆子”的张晨杨和王梦婷之后,他知道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正尝试用自己角度和专长解决眼前看得见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每一项应有之义——发展权利平等、绿色环保、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甚至更多,都是由这样细小的碎片拼贴和延展出来的。

伙伴们的样子则让他想到与自己交流过的一个15岁的初中生。他来自典型的农村家庭,父亲在外做建筑工人,母亲白天务农,晚上喂猪喂鸡。他希望从手机游戏和短视频网站构成的生活中跳脱出来,参加韦侣州创业项目的暑期实习,看看社会是什么样的。

“我关注了您的微博很久,受到了不少启发,才特意找过来的。”他特意强调:“您知道自己是个网红吗?”

韦侣州一愣。他对自己的同学、“乡村超模”陆仙人正抱有类似的仰慕。在他看来,那些由被单、窗帘、编织袋改装的,大红大紫地飘荡在田间地头的“时装”是中国农村久违的风景线,因为它们洋溢着青春的味道。

当青年与土地碰撞,他们奏响的乐曲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的年轻人都被吸引到了城里,留守在乡村的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但是乡村振兴一定要有年轻人在,有年轻人在的地方就会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就会有娱乐消费,就会有产业链升级的支撑点,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他希望青春的味道能四处播撒,尽可能照亮世界上那些看不见的角落,唯一感到意外的是,自己也成了风景线的一部分。

腾讯携手联合国驻华系统共同推出动画片《潘滚与威儿》,通过充满童真的视角,呼吁更多中国青年关注并参与“可持续发展”话题。

✎作者 | 卢楠

封面图来自图虫创意

发布于:广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