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征信到防诈骗:律师支招如何避开金融消费那些“坑”

2020-09-23 11:24:29 作者:李诗韵 收藏本文
A- A+

  新浪法问 李诗韵

  日前“花呗部分用户接入央行征信”的新闻一度冲上热搜,大多人可能都知道征信的重要性,但对于“征信究竟是什么?如何影响每个人日常经济生活?”的了解程度不一。征信作为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人们熟知的房贷、车贷逾期不还会上征信以外,有时候一张“沉睡”的信用卡也会产生不良信用记录。

  “守护钱袋子”除了呵护个人信用记录以外,还需要主动防范金融诈骗风险,识别并避开“伪退保退费”、“套路贷”等骗局。

  2020年受疫情影响,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发声,呼吁金融机构在非常时期为用户提供延期还款或者息费减免等帮助。但这些政策却被部分“老赖”钻了空子,打着“代理退保”旗号怂恿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从而借机骗取消费者高额费用。

  除此之外,近年来“套路贷”骗局也是层出不从,如诈骗团伙在传统套路贷基础上修修改改,花样百出,包装成“校园贷”、“汽车贷或者”手抄贷“的形式推出,不少借贷者在无需抵押、轻松放款或利率极低等“诱惑”条件下一步步走进贷款陷阱,付出了惨重代价。

  守护钱袋子无小事,新浪法问邀请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子龙律师,围绕金融消费中常见问题例如个人征信,套路贷、电信诈骗以及非法集资等话题进行五问五答。

  新浪法问:哪些借贷行为会纳入征信系统,贷款逾期会对个人的征信产生哪些影响?

  李子龙律师:

  【行为】1、信用卡连续三次(或两年内累计六次)逾期还款。2、房贷、车贷月供累计2至3个月逾期或不还款。3、“睡眠信用卡”激活后不使用也会产生年费,若不缴纳就会产生负面的信用记录。4、助学贷款拖欠不还款。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没有按时偿还贷款。5、信用卡透支、套现等行为。

  【影响】《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内,信息主体可以对不良信息作出说明,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载。”不良记录会在归还结清贷款之日起5年内保存,而征信不良的记录在5年内会影响个人向银行处申请贷款。

  新浪法问:谨防退保退费风险;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李子龙律师:

  (1)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

  (2)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

  (3)向该金融机构的上级管理部门投诉;

  (4)根据协议选择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

  3、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防范个人重要信息泄露?

  (1)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机票等含有个人信息的票据,切忌随意丢弃;

  (2)在网络上申请账号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的隐藏和保密,如非必要不要对外提供;

  (3)身份证复印件对外使用时要备注好用途;

  (4)慎重参与网上的活动,注意短信和电话诈骗套路,提高警惕性;

  (5)在公共场所不要随意加入无线网络,谨防信息泄露;

  (6)微信、微博、QQ等网络账号注意保密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添加好友,切记不要将个人信息在朋友圈等地方公布;

  (7)在网上购物时要警惕,不要提供过多的个人信息,选择知名度高的第三方平台;

  新浪法问:我们应该如何识别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套路,防止资金损失?

  李子龙律师: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套路主要体现在冒充购物客服、冒充公检法人员、冒充领导熟人、冒充军警购物、网络刷单、网络贷款、虚假购物消费、色诱赌博投资、信用卡代办提额、购买游戏装备等多个方面,要注意以下内容:

  (1)公、检、法不会也不会要求当事人转账,遇到此类情况直接挂断或求助110;

  (2)正规贷款公司决不会在贷款发放前以各种名义要求先支付所谓的“保证金”或“利息”,对网贷公司要认真核实,不要轻信“无需抵押”等诱人的贷款信息。同时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给陌生账户转账汇款及告知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3)接到陌生电话不要轻易相信,应及时拨打官网电话进行查询确认;不要随意登录不明链接,银行账户、密码特别是手机验证码不得外泄。

  (4)切忌贪图小便宜,存在侥幸心理。

  (5)在工作中,遇到类似领导通过微信、QQ、电话、短信和邮件要求转账汇款等涉及金钱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设法核实对方身份真实性。

  (6)购物要选择正规网站、平台,用知名度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切勿直接转账。

  (7)收到的短信里有任何的网址链接,都不要轻易去点击。收到类似银行机构的服务信息,应第一时间向官方客服核实,或到附近柜台确认,不要直接与短信里提供的电话联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随意将个人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透露给对方。

  新浪法问:作为普通金融消费者,应该如何识别并远离非法集资?

  李子龙律师:

  (1)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了解相关的法律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规定,提高法律意识。

  (2)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主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以及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

  (3)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风险。—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4)增强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意识。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参与者投入非法集资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当一些单位或个人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债券、基金和开发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识别,谨慎投资。

点击查看全文

欢迎关注《法问》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专业律师团为您解读财经大事件。读者爆料、法律咨询、律所投稿和意见反馈欢迎发送至fawen@staff.sina.com.cn,期待与您交流。

欢迎关注
文章关键词:

回音谷

带上话题#提问#参与回复,您的疑问将有机会得到权威律师的专业解答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