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疫情拐点何时到?专家:做到这3件事

新浪新闻

关注

1 月 20日消息,河北新增19例本土确诊,这是继16日新增 72 例、17 日新增 54 例、18 日新增 35 例的第四次下降。北京新增7例本土确诊。黑龙江新增16例确诊,黑龙江望奎县升为高风险。

1 月 19 日下午,河北省第 7 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流行病学专家师鉴表示,“ 当前仍处于严防死守关键时期,期待拐点早点出现。”

如何判断疫情拐点是否来临?四连降是否说明疫情已出现拐点?河北疫情走向如何?

就此问题,1 月 19 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和相关领域专家做出回应>>

张文宏教授表示,河北疫情一定是可控的,民众可以放心。

河北疫情发展符合专家预判

梳理此前多位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出,河北疫情走向,始终在专家预测中。

1 月 13 日,石家庄公布的 12 日确诊病例出现第一次峰值,达到 90 人。

这一天,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小果庄村、刘家佐村及周边地区反复核酸检测后,被检出的感染者基数较大。他说,“1 月 2 日,河北发现了本轮疫情的第一例确诊患者,一般感染者会在一周左右发病,也有人会在感染 14 日后才开始发病,眼下 10 天已过,最近几天正是这些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陆续发病的高峰期。河北确诊病例未来几天还有可能维持在高位,预计再过一周左右时间新增病例才会逐渐下降。

事实上,在 1 月 13 至 14 日,石家庄的确诊病例分别维持在 81、90、90 的高点位,这正符合专家预测的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陆续发病的高峰期。

而恰恰是在 1 月 15 日开始,石家庄的确诊病例从 72 人,逐日下降到 54、35 人。这与专家的预判相吻合。

杨占秋认为,这一预判源自石家庄从 1 月初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密集的核酸检测和隔离措施,尽最大可能保障确诊病例不会成为新的传染源。

三连降 ” 之下,“ 曙光 ” 何时出现?

从 1 月 20 日起,石家庄组织对全市开展新一轮核酸检测,3 天内完成,检测期间继续居家防疫。

封闭在家中的市民,都对疫情拐点格外关心,这关系到全市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

“ 三连降 ” 之下,许多市民满怀期待: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1 月 15 日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专家童朝晖曾表示,“ 拐点 ” 出现要看两方面:第二次核酸检测的结果,通过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检测结果来初步判断;潜伏期,两周之后隔离人群以及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中没有新发病例时拐点将出现。

就在 1 月 16 日下午,河北省召开第六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石家庄第二轮核酸检测检出阳性病例 247 例。

值得注意的是,通报上还发布了第二轮核酸检测结果的两个特点:

一是仍然呈现一个高度的聚集性,石家庄市检测出的阳性感染者集中在藁城区的增村镇,其次是与之相连的西关镇,两者占藁城区病例总数的 91%,占石家庄总病例数的 81%。

这与张文宏的预判又非常接近。早在 1 月 10 日,张文宏就表示,相比于去年,我国已经形成了严密的疫情防控体系,检测手段、隔离能力得到加强,加之抗疫经验的积累,河北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疫情。新冠疫情传播遵循 “ 点状 - 聚集 - 弥散 ” 规律,近期石家庄疫情有明显聚集特征,未到弥散阶段,可在几个星期或一个月内得到控制。

1 月 12 日,张文宏又表示:河北疫情的控制将是毫无疑问地在 1 个月左右获得胜利。

1 月 19 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文宏再次确认了以上观点,并明确表示,河北的疫情一定可以得到控制。

1 月 19 日发布会上,河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流行病学专家师鉴表示,尽管目前新增确诊明显下降趋势,但是,鉴于传染病发展规律和新冠肺炎潜伏期长的特点,未来几天仍有续发病例出现的可能。

这场发布会中,河北省公布了今后几天的防控举措,对低中高风险地区做出了具体安排。相关区域内的市民们依然需要按照要求进行新一轮核酸检测,并做好其他防控措施。

虽然尚不能断定 “ 拐点 ” 何时出现,但通过专家的分析,我们已然可以确定,“ 曙光 ” 在前。

切断传播链条

北京、武汉、山西、天津、安徽、贵州……当前已有多个省区市报告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与河北疫情关联。切断传播链、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无疑是当下疫情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

流行病学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栾荣生表示,鉴于河北疫情已经扩散到了其他省份,目前最重要的是掌握感染者的行动轨迹,尽快寻找密接者和次密接者,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避免进一步传播。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汪大明也指出,对感染者、密接者与次密接者的追踪“是最关键的”,同时要做到及时有效的隔离与核酸检测。对于未发生的疫情流行,预防的重点仍是“早发现”,避免大规模人群聚集,并对发热门诊、乡村诊所进行监控,防止对发热症状的随机、自行处理。

1月13日,吉林省通报一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曾在不同地点进行培训授课。截至目前,这名“超级传播者”已直接、间接导致超过100人感染,也令人们再次警惕新冠病毒的“超级传播”现象。

“理论上来讲,完全杜绝‘超级传播者’是不可能的。”汪大明表示,无症状感染者的产生存在很多因素,与个人差异、机体免疫、体内病毒承载量均有关系。“对无症状感染者很难判别,只能是应检尽检。”

栾荣生认为,所谓“超级传播者”其实是与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活动网有关。“如果任其在社会上走动,任何一个病毒携带者都有可能成为所谓的‘超级传播者’”。落实“四早”原则,及时管控传播源,才能真正避免“一传多”的现象。

去除阳性”存量“

1月8日24时,石家庄市首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束,共检测1025万余人,累计检测出阳性354人。14日20时,该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束,累计发现阳性病例247人。据河北省方面19日介绍,石家庄市将自20日起组织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3天内完成。

河北疫情需要进行多轮核酸检测,栾荣生认为,这是因为疫情扩散后,检测范围相应扩大,寻找潜在的感染者需要花费更大力气。另一个因素与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承载量有关,需要进行多轮检测才能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

“病毒进入人体之后有一个潜伏期,最早期是检测不出来的,随着病程的进展才能检测出来。”汪大明表示,第二轮全员检测仍有阳性结果出现是正常的。理论上讲,后续检测的阳性结果会越来越少,因为已经采取了隔离措施。

90、72、54、35……观察近四天来的疫情数据,河北省本土确诊病例的每日增幅有所下降。这是否说明此前被隔离的密接人员与检测出的核酸阳性“存量”正在消耗?

汪大明认为,目前出现的确诊病例基本上是之前的“存量”,但也不排除有一些病例从核酸检测阴性直接发展为出现症状的确诊病例,只是概率较小。

至于“去存量”何时完成,汪大明说,还要看后续检测出来的阳性人数,这取决于之前到底有多少密接者以及密接者的感染率。总体形势是乐观的,但现在还不好判别,“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能再过一个礼拜才会更明朗”。

栾荣生则认为,疫情拐点的出现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季节性因素,随着气温升高,病毒在外环境存活时间相对变短,人体呼吸道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其次是人为因素,即扩大疫苗接种范围,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后,能够很大限度避免疫情传播。

零散病例可控

17日北京报告两例本土确诊病例,其中一例是在主动进行核酸检测时被发现呈阳性。去年北京新发地疫情期间,首个确诊病例是在出现发热症状后主动前往发热门诊就医时被发现;年底北京顺义疫情的首个确诊病例也是在考研报名时进行核酸检测后被发现。

栾荣生认为,感染者“自投罗网”其实有助于及早发现传染源,阻断疫情向更大范围传播。“这是有利于防控的,社会不应该向他们施加压力,这些市民是应该被鼓励和表扬的。”

在本月14日的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通报近期全国聚集性疫情时指出,农村疫情防控力量薄弱,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与城市相比,农村发热门诊设置不足,村民防护意识相对不够,此次河北疫情凸显了农村防控的薄弱环节。感染者未在第一时间接受核酸检测,仅被当作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处理,造成疫情扩散。栾荣生建议,农村诊所、卫生室要保持警觉,强化疫情防控意识,及时报告发热病例。

关于近日中国媒体批评疫情防控滥用“战时状态”概念,汪大明也有同感。他指出,防疫是基于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进行,要通过感染率、核酸检测阳性率、确诊人数、局部地区暴发率等数据综合判断,不应随意进入“战时状态”。

汪大明说,目前中国的疫情除了局部小暴发之外,大部分情况,例如北京,仍是散发病例。整体感染率相对较低,“还是处于比较可控的水平”。

来源:综合 上观新闻,中国新闻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