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发生的非典,

我们不知道害怕,

因为我们是群被保护的孩子;

2020年的疫情,

轮到我们来

保护祖国、回报社会、服务大家了!”

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人们措手不及,疫情的扩散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这紧急的关头,有这样一群身影,义无反顾地冲向抗疫一线。


“这场‘战疫’,我们没理由缺席”。


披上白衣,他们就是捍卫群众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


穿上警服,他们就是守护城市安全防线的钢铁战士;


戴上袖章,他们就是维系社区运行的基层干部……


不同的岗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90后。


无论是身在前线,还是守护家乡,无论是防控疫情,还是复工复产,他们冲锋的身影无处不在。


时代的际遇,曾让人以为他们扛不起风浪,经不起风雨,甚至还被贴上“个人主义”等各种标签。然而,在这个艰难的春天,以90、95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佘沙

90后的她,来自汶川:

“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呀!”

12年前,佘沙目睹医护人员如神兵天降,疗愈汶川的伤口。

12年后,这位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护士多次申请赴一线。

2月2日,她终于如愿随四川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来到了武汉,成为武汉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她是这批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

“我觉得我应该去!”佘沙说。

“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呀!”


“雨衣妹妹”

90后的她,给武汉医务人员送盒饭:

“疫情不走,我不走”

这位年轻的女孩和她的团队,每天免费为武汉医护人员送400-600份盒饭。

刚开始送餐时由于没有防护服,她就穿着雨衣,被医护人员们称为“雨衣妹妹”。

不愿意公开名字的“雨衣妹妹”是一位“川妹子”,今年24岁,从事餐饮行业。

经过申请,她作为志愿者获准进入武汉。2月3日,她自带厨师和食材,自驾十几个小时抵达武汉。

到了第二天就开工做饭,免费为武汉的医护人员送餐。

“雨衣妹妹”说:自己要坚持到疫情结束,直到不需要为止。“疫情不走,我不走”。

宋元华

90后的他,参建“雷神山”

每天要走4万步 奋战工期不等人 

宋元华是乐山马边人,在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做物资管理工作。

听说武汉雷神山医院工地缺人手,没有过多考虑,这名90后小伙第一时间报了名。“我的同事们已经付出了太多,我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公司承担建设的区域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为雷神山医院最后交付、最为关键、体量最大、工序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

到工地的第一天,宋元华整整干了27个小时,“凌晨4点,眼皮子实在睁不开了,就在材料包装盒上睡了两个小时。”

为了将遍布工地的所需物资及时转运至施工区域,他每天都会行走4万多步,脚上磨出的泡很快又会被磨破、起茧。

“有时脚肿得厉害,得专门松松鞋带才能继续干活。”

2月18日,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妻子发来两个孩子的照片,告诉他,“平安就好,等你回来。”

汪婷

90后的她,随援助湖北医疗队首批出征武汉:

始终战斗在最累最危险的ICU

汪婷是四川省人民医院EICU护师、急诊团总支书记,作为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她1月25日就随队伍驰援武汉。

医疗队接手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1个多月以来,她一直战斗在最累最危险的ICU里面,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无穷的能量。

“战斗到一半下战场,总有种辜负使命的感觉。”

记得在监护室值夜班第一晚,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跪在床上为病人徒手心肺复苏,仅仅两分钟,汗水已经大颗大颗地滴了下来。

一位病人在口服药时,悄悄流下了泪水,她马上给他递纸擦眼泪,不断鼓励。

“患者记不住我的名字,但一定会记住四川医疗队!”

“我要和战友们一起取得最后的胜利!”

何芋杉

90后的他,是名网格员:

走街串巷,一天爬20栋楼

从大年二十九开始,90后网格员何芋杉就和他的“战友”们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线。

在成都武侯区簇桥街道新城社区,他负责7个院落、516户、1610间出租房。

这个常住人口近4000人的“网格”排查工作量很大。每天从早上8时到晚上10时,何芋杉要走街串巷、上楼下楼,做好排查登记、上门测量体温……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他几乎天天忙到深夜,“手机基本上是24小时开机,睡觉时都要放在枕头边。”

最开始很多居民不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上门排查也会受到阻拦。何芋杉就只有不厌其烦地讲解。对重点关注的对象,每天至少上门走访2次,协助医务人员测量体温,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大伙儿从最开始的抵触变为理解和支持,开始主动帮助宣传、排查、提供信息。

黄远泽

90后的他,是名一线工人:

手上经过的口罩已达几十万只

黄远泽是攀枝花钢城集团雅圣青年员工,也是公司的战“疫”青年突击队队员。

从1月26日开始,他就24小时驻守在厂里,奋战在防护口罩生产、协调、配送一线。

他的信念只有一个,尽己所能、为客户第一时间送上口罩。近一个月的连续工作,经黄远泽亲手配送保供的口罩已有几十万只。

黄远泽的心愿是“愿疫情早日结束,还世人一个健康人生”。这是他面对疫情态度,也是生产一线青年积极战“疫”的一个缩影。

张润泽和罗晓倩

90后的他们,迎难而上:

当爱情遇到疫情,一起并肩逆行!

张润泽和罗晓倩是省交投集团广巴高速上的工作人员,他们是新婚燕尔小夫妻,在疫情防控战中又成了“战友”。

这对90后小夫妻每天身着志愿服务“情侣装”,忙碌在广巴高速的防疫检测一线。

罗晓倩负责协助地方防疫部门工作人员检测体温、登记车辆(人员)信息,张润泽负责往来车辆引导、秩序维护。

两人搭档起来毫不含糊、一丝不苟。

当爱情遇上疫情,他们一起并肩逆行。

邹生福

90后的他,是名外卖小哥:

免费给一线防疫人员送餐

邹生福是一名外卖小哥,公司组织成立“蓝衣骑士青年突击队”,他被任命为副队长。

过去近一个月,邹生福一直免费给一线防疫人员送爱心工作餐,每天都飞驰在路上,也积极接受防疫隔离物资的配送等工作。

他说:“自从成为一名‘蓝衣骑士’,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每个职业都有它的价值,我也能发挥我的作用。”

陈琳

90后的她,蜜月很难忘:

“因为是在隔离区里度过的。”

陈琳是南充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今年1月,这位漂亮的女孩刚刚结婚,接到医院紧急召集命令后,立即穿上“白色战衣”。

她写下“请战书”要到抗疫第一线,随后被指派进入南充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新型冠状病毒隔离区开展护理工作。

陈琳的丈夫曾是一名特警,非常理解她的选择,父母也很支持她的决定。

陈琳说,她的蜜月很有意义很难忘,因为是在隔离区里度过的,“如果有机会,我要去武汉抗疫。”

林晓冬

90后的他,是名电力工人:

战斗在保电战“疫”前线

林晓冬是国网成都市高新供电公司青年突击队队员。

今年春节对于林晓冬来说,是沉重的,他的奶奶在春节期间因病去世,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伤,他选择战斗在保电战“疫”前线。

青年突击队第一时间集结,坚守疫情防控保电一线,采取24小时供电监测,采用驻点保电、特巡、带电作业相结合等方式,全力保障重要场所供电。

林晓冬跑遍了华西医院、疾控中心、医药企业和党政机关等30多家防疫重要保电单位,检查了56条配电线路,前后参加了72次保电特巡。

他说:“这是一场战役,我们必须冲锋在前保电护航。”

李奇高

90后的他,是基层民警:

确保排查信息精准无误是职责所在

李奇高是一位民警,从春节除夕至今,几乎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

李奇高所在的绵阳市公安局游仙分局柏林派出所要承担防疫宣传引导、对武汉旅行史人员及车辆的排查等任务,他主动奔赴一线接下这些硬任务。

披星戴月是他的工作常态,为了及时摸清一线实情,建立一手台账,确保排查信息精准无误,他连续熬过3个通宵。

他说:“排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事关群众生命安全。”

这是今天的90、95后

这就是中国年轻人的模样

哪有天生的勇士

不过是一群怀揣赤诚之心的平凡人

在一次次锤炼中,用时间证明自己。

打赢这场战疫

我们一起加油!

策划 李旭 孙琪

文案 熊珮

设计 周桐

川报观察记者 吴浩 石小宏 王博尔

部分内容综合新华网

共青团四川省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