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今天我们说说张之洞父亲的故事。

张之洞父亲叫张锳,字右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张锳出身低级官宦之家,从小就发奋读书,可是运气不大好,1813年考中了举人后,就再也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连续6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那时候屡试不第的举人们,还有机会参加大挑考试,以此进入官场。于是,张锳参加了1826年的大挑考试,被选为知县放任。

那一年,张锳35岁。

张锳一无家世,二无背景,因此被外放到贵州当知县。清朝时期,贵州属于贫苦之地,经济落后,没啥油水,许多人哪怕是当官都不愿意来贵州。张锳来到贵州后,却干得津津有味,知县一职一干就是10多年,也毫无怨言。由于为政清廉,治理有效,张锳又被提拔为知府,这一干又是10多年。1855年,64岁的张锳升任为正四品的贵东道道员。第二年,张锳病逝于贵东道道员任上,时年65岁。

就这样,张锳波澜不惊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除了为清朝生育了一个了不起的栋梁张之洞。

其实,张锳是一个颇有能力的官员。

清朝晚期的贵州,虽然贫穷落后,却盛产土匪,以至于匪患成灾,让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地方官员也惹不起这些土匪,没干多久就主动申请调离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锳在贵州担任知县、知府期间,严厉打击土匪,处事果断迅速。他为了摸清楚土匪的情况,多次到匪患最严重的地方去实地调查。在了解到详细的匪情后,张锳及时向云贵总督进行汇报,云贵总督又奏报朝廷,经与兵部商议后,调荆州将军苏勒芳阿前来贵州剿匪。

苏勒芳阿来到贵州后,认真听取张锳的建议,采取诱攻的方式,攻陷了土匪的老巢。怎么处理俘获的土匪呢?苏勒芳阿将匪首全部处决,普通匪卒则全部释放,允许其回家务农。这样一来,当地匪灾得到了平息,还了老百姓安宁的环境。

张锳是一个读书人,非常重视教育事业。

1841年,张锳升任兴义知府。当时,兴义城举行院试的地方在城外,已经破烂不堪。张锳为方便童生参加院试,与府属各州县商议,计划在城里修建一座新的试院。修建新的试院,当然是好事,可钱从哪里来呢?张锳多年任职知县,省吃俭用积攒了1000两银子,他全部拿出来,投入到修建工程里。

在张锳的带动下,兴义城的士绅商人纷纷慷慨解囊,一共筹措了30800两银子,建成了新试院。新试院规模宏大,布局精巧,有房舍209间,能够容纳1000多名童生参加考试。

新试院建成了,得有读书人来参加考试啊。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贵州人穷,许多人根本就供不起孩子读书。张锳便拿出一部分公田出租,将所得的租金用于解决学生的灯火费、试卷费和教师聘用费,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求学、读书之风开始盛行起来。

张锳在安龙当知府时,经常在夜里派两个差役在全城巡逻。干什么呢?他们一个提着灯笼,一个挑着桐油篓,游走在大街小巷。遇到有读书人挑灯夜读时,便为他将灯盏加满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事情,张锳干了13年,不管天晴下雨,夜夜如此。安龙的老百姓非常感动,从此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知府大人的厚爱。

在张锳的悉心栽培下,安龙文风大盛,在10余年间考取进士2名、贡生8名、举人20余名。

不仅如此,张锳为读书人添加灯油的故事,逐渐演化成一个词语“加油”,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