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
想要的设备太多,是很多刚开始旅行摄影的人都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在刚开始学一样东西的时候,因为对新的领域不熟悉,所以容易假设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结果就是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装备道具。 拍照片也是如此,为了能从容应各种环境因素,我们的背包里开始出现各种滤镜、信号线、镜头、两三个不同的机身、甚至是移动型闪光灯,以备不时之需。 并不是所有带着这些器材的人都是新手,但是刚开始摄影的人,包括我在内,都曾经体验过一段类似的过程:无论是因为对拍照不熟悉,还是觉得这些器材能快速弥补我们自认为某方面的不足,我们花在研究拍照本身的时间,远远小于了花在研究设备上的时间。 如果再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大部份的人会发现自己一开始的很多顾虑都是多余的,而真正发生的,反而是之前没有预想到的,例如,设备太多减少了出去拍摄的意愿,设备太多却无法专注把任何一样学好,设备太多但是到了重要关头根本没时间用,设备太多削减了可移动的范围和时间。 一句话:要顾及这些设备,真的太麻烦了。 这是一段很有趣的过程,因为随着我们经验的增加,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会越来越简单,当初伤脑筋如何购买的设备,现在伤脑筋如何把它们卖出去,折腾了一圈,还是回到了一台相机一个镜头。 我们开始明白自己正真不可少的是什么,例如在瞬息万变的街上保持专注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例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巧;我们也会慢慢学会如何利用自然环境给我们的资源做适合的事,用创意解决资源稀缺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学会如何看,如何专注用手中的工具记录下值得的瞬间。 既然如此,那究竟收集设备是否是艺术成长的必经过程?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因为对于拥有某些性格的人来说,这个过程是必须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机会,但是对于其他人,却可以直接跳过 (但是这不代表这些人没有其它性格上所带来的挑战需要解决)。 无论如何,各种路径都会再次指向摄影的本质,那就是回归内容:我们拍的是什么? 不是画质,不是像素,不是瓦数,也不是其它有的没的功能。 更多日常分享,欢迎加V:steve-entyng(备注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