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误国这种说法对么?

如果对,那么现在的中国还有这种现象么?请举出具体例子(身边的或者听说的) 如果不对,为什么不对?
关注者
163
被浏览
105,491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至正十八年,在元朝官场不断挫败的刘伯温开始了隐居的生活,在至正十八年到十九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刘伯温经历了思想的极大痛楚,而通过这种痛楚,也完成了自身从一个文士到谋士的转变。见证这种转变的就是其在此期间的著作《郁离子》,这是一部十分惊艳的作品,在这部书中,刘伯温借神话之酒,浇自身之块垒,在其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初的大元忠臣,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乱世之中,功成名就。
里面经典的表述很多,而他在《郁离子·省敌》篇中所说的两句关于文人与治国的话语,既可以看做是对以往自己的反省,也可以看做是他立志摆脱“文士”身份的一种宣言:

鲁人有善言《易》者,百家之训诂注疏,无不诵而记之。命之卜,则不中。吴有医,与之谈脉症必折,而请其治疾,无不愈者。

善《易》的鲁人,虽然百家注疏无所不通,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一旦要他实际去占卜,却一次都没中过;而吴地的医生,如果跟他谈医术的那些原理,则他瞠目结舌,可是一旦让他实际去治病,则药到病除。
前者,叫文士;后者,叫干吏。
朱元璋在给开国文人之首宋濂的诏书中,也提到了文士同样的毛病:

尔濂虽博通古今,惜乎临事无为,每事牵制弗决。若使尔检阅则有余,用之于施行则甚有不足。然方今儒者,以文如卿者甚少,朕念卿相从久矣,特授卿翰林学士承旨。尔宜懋哉。
《翰林承旨宋濂诰》,全明文,P30

博通古今的宋濂,在朱元璋严重也是“临事无为”、“牵制弗决”,所以他只能做文人之臣(翰林学士承旨),而不能做治国之臣。
刚刚被封的杀生丸博士,其实也是一种“文人”,也有着文人的通病。古代文人看了几本道德文章、几本史书、几本前贤文集,便认为自己可以“致君尧舜上,愿使民风淳”,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杀生丸博士同样,看了几篇文献,就觉得天下的医生都如粪土,举世皆醉我独醒。
无论是文章,还是文献,根子里都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简化模型,任何文献中,越精巧的模型,其前提条件就越多,其省略之处也越多。
可是文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们往往将极度简化后的书本中的世界,理解为真正的世界;而面对眼前真正复杂而又多变的世界时,他们不是反思自己,而是责怪世界太复杂,不符合书本中的简化世界模型,所以他们想返璞归真。
这已经不是买椟还珠了,而是叶公好龙。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我真的喜欢,古来多少文人墨客嘲笑叶公的虚假,却不知人人皆是叶公,皆只爱纸上龙,面对真龙时,却反而责备其不够“真”。
还是举一个明朝初期的例子,明初第一才子解缙,曾经给朱元璋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议政文章《太平十策》,意思就是按照他的这十条建议,那么天下太平可期。其中有一条数百年后看起来依旧让人忍不住啼笑皆非的建议,将天下的道路分为五条,不同身份的人只能走代表不同身份的路,并且路与路之间还要用围栏隔起来:

京城及天下官路,宜分为五级,广若干步。中为御道,高于地若干丈。其左,官员儒士行路,农商行路;其右,工人行路,妇人行路。使四民不收之人,无自出焉。古人男女异路,亦此意也。并以槛墙隔之,墙高及肩,于上印刻禁戒,不许俎越。

这种建议的荒唐性,并不下于“何不食肉糜”。在这个例子中,解缙认为自己书本中的世界模型“古人男女异路,亦此意也”,才是世界真实的模样;而现实世界中,人民的千差万别、身份的模糊不清等复杂状况,他统统认为是不淳朴的表现。
文人误国,皆因书生之言;
文人兴国,皆已不是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