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讯】作为820年前中国皇家文化的“活标本”,坐落在张家口赛区冬奥核心区内的太子城遗址,历史上毁于战火,如今则兴于“圣火”。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为一座考古遗址“让路”,这在冬奥会历史上极为罕见。太子城遗址能整体保存下来,显示了中国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是人文奥运的体现。

据黄信介绍,太子城遗址规模不大,南北长约417.53米,东西宽343.05米,约14.32万平方米。西墙有两道,间距约64.15米,外围一圈护城河。经发掘确认,太子城遗址为金代中后期皇家行宫,基本确认为金章宗夏捺钵(契丹旧俗)的泰和宫。

太子城遗址雪后航拍图。(图片来源:中新社)

第24届冬奥会即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两地举办,京张两座城市延续了金代都城与行宫的密切联系。这是历史的际会或是巧合?黄信指出,2015年将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选址在此时,人们并不知道此处是金代皇家行宫。

为完整保存太子城遗址,北京冬奥组委与河北省政府做了很多努力。据黄信介绍,2017年10月10日至24日有决定太子城遗址命运的3天。中国国家文物局听取完河北省文物局汇报后,第一时间知会河北省政府,建议把城址整体保存下来。当时,北京冬奥会的规划已基本确定,太子城遗址范围原规划为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太子城冰雪小镇和交通绿地等,计划10月开始施工。河北反应速度很快。6天后,河北省政府提出,这个城址一定要整体保护下来。

2017年10月24日,黄信向北京冬奥组委进行汇报,在场专家最终决定重新调整规划。最后,规划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张家口赛区冬奥村(冬残奥村)往东挪200米,太子城冰雪小镇缩减4万平方米,将遗址区域完全避让,建成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太子城遗址及周边历史环境得以实现原址的整体保护。

作为冬奥核心区里的“中国文化名片”,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的主题为何是“四时捺钵”和“冬奥泰和”?又如何与奥林匹克文化碰撞交融?对此,黄信解释,“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契丹旧俗,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游牧渔猎。辽代为“四时捺钵”,也称“四季捺钵”;金代捺钵称“春水秋山”;元代捺钵称“两都巡幸”。作为考古遗址公园唯一的室内展示,遗存最丰富的西院落,规划建设了4600平方米的整体覆盖性保护设施。展厅东半部是遗址现场展示,西半部则将展示遗址出土文物,包括金代捺钵的相关文物及文献介绍。金代捺钵相关文献资料很少,太子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相关空白。

1月12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雪后的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西院落展厅。(图片来源:中新社)

“冬奥泰和”主题则凸显了遗址文化与冬奥元素的交融:西院落展厅外墙使用了遗址中发现的宫墙颜色——红色,但不是古代的暗红,而是代表当代的正红色,即“中国红”;另外,在奥运五环中,红色代表着生命力。红墙上部设计了六边形图案,这种中国古代皇宫窗格的样式,是一皇家符号,也是雪花造型,营造出了“雪落宫墙”的东方情韵。

黄信续指,中华民族自古便与冰雪有着不解之缘,利用冰雪、观赏冰雪、嬉戏冰雪,冰雪渐渐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价值体系。中国古代,尤其是皇家,有很多冰雪运动与今天的奥运赛事项目接近。历史上,泰和宫毁于战火。如今,这里则因奥运圣火而兴:太子城遗址为北京冬奥会注入了820年前的皇家文化底蕴,并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奥林匹克文化也必将因中国皇家文化的融入而更加丰富、多元、开放、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