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不必再纠结于“改”了多少

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迎来攻坚之年、收官之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资国企如何确保“铃响”后交出高质量答卷,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专题推进会,圈定了一系列攻坚重点。

会上,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下一步要推动市场化机制各项措施全面走深走实。特别是混改,要在提升质量上狠下功夫,推动混改企业在深度转换机制上产生新面貌。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到现在,已经整整8年多时间,8年多来,国企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特别是央企,从集团层面到二、三级子公司,都有一些创新举措,突破了此前不敢突破的禁区,从而使国企改革能够向纵深推进,能够冲破一些禁锢和篱笆。如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型企业整合,就迈出了许多实质性步伐。南北车整合,宝钢与武钢整合后,又相继重组了马钢、太钢和重庆钢铁,南北船整合,两化整合,中旅和港中旅整合,稀土集团和物流集团亮相,等等。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除中国联通在集团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外,二、三级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更大,形式也更多,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地方国企在改革中,也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也就是说,过去8年,尽管改革的难度很大,阻力也很多,但是,从上到下,从中央企业到地方企业,从集团层面到下属子公司,都取得了一定突破和进展。今年是国企改革的又一个收官年,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都会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争取来一个圆满收官。

有改革目标,当然是值得赞赏的。但是,笔者认为,国企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不必再纠结于“改”了多少,而要看“改”的效果怎么样了。因为,在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如果仍然纠结于改革的数量,而不重视改革的质量,那么,改革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改革对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居民就业、员工收入增长、社会贡献的作用就难以真正体现。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应当在企业的经营机制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方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管理方面。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改革才算真正成功。

这也意味着,收官之年需要解决的,不只是三年行动方案的数量目标有没有实现,而更应当评估改革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改革后的企业有没有释放出新的活力,能不能在新的机制下,展现出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创新欲望有没有得到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性有没有得到提升,等等。特别是央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更应当通过改革,在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事实也是,从这些年来国企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上讲,地方国企改革的效率是不太高的。特别是前些年狂风骤雨式改革,在数量上是非常可观的,速度和效率都是非常高的。但是,从质量上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相当一部分企业改革之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更多情况下,只是给经营者带去了一夜暴富的机会,而没有给员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很多员工都在改革后的企业关门、歇业、倒闭中下岗,失去了工作,变成下岗工人。相反,那些个以改制名义买下企业、拿下企业资产的投资人、原经营者,却都在城市建设和经营中,通过拆迁获得了巨大利益,成为一个个的暴发户。

虽不能说每个企业都是如此,有的企业通过改革,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属于富了方丈、苦了和尚的改革还是更多,因此,在改革的收官之年,不仅要看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有没有实现,更要对这些年来改革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估、科学评价,尤其是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只有把过去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好,才能避免在新一轮改革中重蹈覆辙。

对国企改革来说,必须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在适应市场能力方面下功夫,在创新意识方面下功夫,在增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并把这样一些指标作为衡量改革效果与效率的主要内容,真正把国企改革抓出效率、抓出质量、抓出水平。

举报/反馈

镇江谭浩俊

216万获赞 5.8万粉丝
浩言俊语,发布财经评论、股市预测与分析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