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讯】“世界有一座中国的长城。”美国著名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曾在1909年出版的《中国长城》一书中这样写道。万里长城是世界语境中的中国符号,提到长城,人们便会想到中国。但似乎很少有人思考过,长城缘何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上世纪80年代曾在长城上留下“人类的第一行完整足迹”的董耀会认为,在不打仗的日子,长城的关隘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通道,所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融合的纽带,“长城内外是故乡”。

现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的董耀会近日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他提到,在上下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付出了巨大艰辛修建万里长城。盖洛在《中国长城》中曾说:“建造长城时还没有蒸汽机驱动的机械,但根据格兰特将军估算,其工程量相当于建设美国全部的铁路、运河,以及几乎所有的城市”。

资料图为董耀辉。(图片来源:中新社)

“有了长城,(诸侯国之间、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战争数量、战争规模都大幅减少。”董耀会指出,但随着文明碰撞、战争纷生、民族迁徙和疆域改变,长城的军事价值日渐式微。董耀会强调,长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工程,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构建了农耕与游牧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类型,构建了以这两种经济类型为生产生活手段的民族,以及在此民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之间的秩序。

有人提出,作为一个封闭、保守的象征。长城怎么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董耀会指出,形式上,长城似乎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有一条有形的建筑实体作为防御线。但实际上,长城还有其开放性的一面,这就是长城内外的联系。作为一项防御体系,长城的对内开放性体现在与周围环境,如地形、耕地、水源及前方、后方构成联系;对外开放性则通过千万座联通长城内外的关隘体现,它将农耕和游牧地区紧密联系起来。

5月19日,无人机航拍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金龙镇的金龙长城。(图片来源:中新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象征虽然是今人赋予长城的现代意义,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董耀会谈到,从古至今,中国始终有两大特点,一是人口众多,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长城增加了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华北地区的农耕民族进行南侵掳掠的战争成本,且在不打仗的日子,长城的关隘就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通道。中原地区的百姓以丝绸、茶叶、盐巴换取皮毛、牛羊,而北方民族也通过边贸换取粮食、铁器、珠宝,“茶马互市”就成为两个不同地域、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互利互助、共存发展的机制,实际上就是双方在长城地区进行的贸易交流和文化融合,所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融合的纽带,“长城内外是故乡”。

董耀会曾陪同许多外国政要参观、游览长城。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把长城建得如此坚固,董耀会总说:“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长城修建者世世代代都不想打仗的愿望。和平,是长城内外各民族的共同追求。”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紧密。各国之间相互合作,成为人类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发展的追求。“长城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即在多元利益平衡的基础上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路径,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体现”,董耀会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