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村庄的涝灾自救故事:一位种粮大户和他的“小铺链”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台轮式收割机“於住(指车辆陷入泥中无法行走)”后,用来“起於”的机械也会“於住”,最后依靠大型挖掘机将车辆一一拖出。

种粮大户每年都要交每亩8元的保险,政府另外再每亩补贴32元给保险公司。有人认为,2021年的情况属于天灾,玉米收不上来,保险公司应该赔。

邻村这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转让价格是14.5万元,正常年份新车价格不过5万元左右。问题在于,厂家没有现货,2021年北方普遍雨灾,只有这种收割机能收玉米,从而导致供不应求。

“小铺链”买来后,状况不断。在第三次“於住”之后,柴象鲁告诉村委会主任,自己包的这块地2021年恐怕很难种上麦子了。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何海宁

柴象鲁和他的“小铺链”。 (南方周末记者 柴会群/图)

2021年10月9日上午,细雨当中,以“庆丰收”为主题的山东省滨州市第三届农民运动会在该市所辖的邹平市明集镇体育馆开幕。新建成的体育馆位于柴家村北侧,然而对于柴家村村民而言,当天的最大新闻,是种粮大户柴象鲁新买的“小铺链”。

“小铺链”是一台二手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因为行走时链轨像席子一样铺开,柴象鲁给它起了这样一个昵称。它与村里常见的轮式收割机的最大区别,是可以在较为粘湿的玉米地里行驶和收割。

“小铺链”凌晨时分才送达。天一亮,村民们便纷纷过来围观,他们以前从没见过这样的收割机。

“一说下雨头就嗡嗡响”

65岁的柴象鲁是柴家村的9个种粮大户之一,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从年轻时起,在六百多人的柴家村,他就以“能干”和喜欢尝试新生事物闻名,如今仍然“不服老”。

不过,作为承包土地7年来最大的一笔投资,柴象鲁买“小铺链”,却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了”。

始自9月18日的那场秋雨,在北方持续下了半个多月,往年的干旱季节,如今却因涝成灾。在柴家村老人们的记忆中,这种情况只在1964年出现过一次。当时,红薯因为收不出来烂在地里,高粱穗割下来后,用漂在水里的箩筐运送。

如今虽然因为水利设施完善,地里积水不多,但土地泥泞,轮式收割机一下便会“於(wu)住”(北方方言,指车辆陷入泥中无法行走)。如此一来,不仅没办法继续收割,还得找机械“起於”。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台收割机“於住”后,用来“起於”的机械也会“於住”,最后依靠大型挖掘机将收割机和“起於”机械拖出。由于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一度形成市场行情:如果不是熟人,找挖掘机“起於”一次收费五六百元。有收割机机主为此和种植户约定:一旦“於住”,由后者承担“起於”费。

柴家村使用机械收割玉米已有十多年历史。在此之前,收获玉米全靠人力,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个月。玉米拉回家后还要剥壳,同样需要手工完成。

用上玉米收割机后,收割机走过地里,剥过壳的玉米棒就出现在装载箱里,随后用机动车直接拉到公路上晾晒。与此同时,玉米秸秆也被机器连根打碎,作为肥料“还田”。据多名种粮大户介绍,“还田”是近年来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然而,连日阴雨使得传统的轮式收割机无法进地,成为阻碍种粮大户丰收的最大一道坎。

种粮大户们心急如焚——玉米无法及时收割,一旦再刮风下雨,已经干枯的玉米秆就会倒伏。

玉米无法及时收割,还将导致另一个问题:与很多北方地区一样,柴家村的农业采取玉米与小麦轮作。玉米收不了,意味着下一季的冬小麦就不能按时令播种。随着气温下降,可能导致小麦种子无法正常分蘖,从而造成来年减产。在柴象鲁看来,10月5日至15日是小麦的最佳播种期,10月20日之前种上也不会受影响,但“就怕种不上”。

对此,与柴家村一路之隔的解家村种粮大户刘水波深有体会。2020年,他有一块地的小麦播种时间仅比最佳播种期晚了十来天,结果即使加大种子播种量,也比正常年份减产10%左右。

事实上,2020年此时,柴象鲁的91亩承包地已经种上了小麦。在他看来,2022年小麦减产将成定局。

柴家村的好几个种粮大户愁得睡不着。10月11日下午,在柴象鲁的玉米承包地里,一个村民说:“要再下雨,一刮风(玉米秸秆)就会歪。”

“呀,你快别说下雨了。”旁边的村民柴树旺叫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