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讯】当今全球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分别代表东西方文明的古国如何续写丝路新友谊?近日,意大利知名汉学家、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珊德(Allesandra Lavagnino)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意大利骑士勋章获得者罗红波一同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指出,政治是片面的,文化不是片面的,两国应该从共通的文化根基出发,开展建设性对话,在他看来,对话越来越重要。

中意交流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西汉和古罗马间的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最早窗口之一。两国文化是否对彼此产生了影响?

罗红波指出,汉武帝时期,以张骞为代表的使节开始探索西域,虽未抵达欧洲,但丝绸、瓷器、青铜器等传到欧洲。意大利也始终积极探索东方。从13世纪开始,大批意大利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往来于两国的古人身上,看到了中国渴望探索西方、西方渴望探索中国的共通性。中华世纪坛有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100位名人雕像,其中有两位外国人:马可·波罗和利玛窦,可窥探中意文明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意大利作家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很大影响。改革开放后,大批中国学生赴意留学,意方为中国开设了留学生直通车项目“马可•波罗计划”和“图兰朵计划”。

兰珊德补充道,意大利海边曾发掘出古代中国青铜器,它们通过海上丝路到达罗马。中国丝绸一度成为罗马贵族最受欢迎的奢侈品,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Seres)。13世纪中国丝绸纺织技术传入意大利,14世纪意大利丝绸纺织中心卢卡出产的丝绸图案有明显的中国元素。

此外,科举制度在16世纪被传教士介绍到欧洲,英国多次派使节到中国考察,认为相比西方贵族世袭制,科举制体现了人人平等。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相继建立文官考试制度,一定程度上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3月11日,“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广州站)展览在广州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数字采集和制作还原技术,数字化呈现了拉斐尔的36幅代表作。图为观众正在观展。(图片来源:中新社)

到了当代,“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华文明存在诸多偏见与误判,如何让今天的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是很多学者长期思考的问题。兰珊德直言,“中国威胁论”是近年来西方尤其美国的新提法。世界正面临很多新挑战,如气候变化。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各国应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加强沟通,和平相处。政治是片面的,文化不是片面的,我们应该从共通的文化根基出发,开展建设性对话,对话越来越重要。

“文明冲突如何才能变成交流融合?沟通很重要。形势越复杂,越要多沟通,才能相互理解、互学互鉴、增进共识”。罗红波说。近年来,中意在影视、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全面开花。新冠疫情以来两国交流也未停止,双方仍举办了很多文化活动,拉斐尔画展今年就在中国展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只有不到10所大学教意大利语,如今增加到20多所高校,有些中学也开设意大利语。两国继续扩大留学生的交流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是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成员国。罗红波认为,古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沟通的桥梁,“一带一路”要把文明交流互鉴传承下去。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其国家利益,它经受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政府债务居高不下,意大利是出口加工型国家,希望与中国合作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样,中国也需要意大利。

采访的最后,罗洪波强调,世界格局正在形成新平衡。意大利很重视中国,主张在中美之间保持立场平衡,不主张选边站。相信中意合作还会加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