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上过天的人,你都不知道他们多有才!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10月16日上午,备受瞩目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进入中国空间站。正当三位航天员准备就位,预备向地面报告时,指令长翟志刚一下没站稳,身子在失重的环境下倾斜起来。

这位来自东北的老哥笑着打趣:“我发现我飘了,哈哈哈。”东北口音加上一脸轻松的笑容,这份欢乐从太空一直传导到地球,让“翟志刚飘了”登上热搜。

“翟志刚飘了”。 图源:央视新闻

“翟志刚飘了”。 图源:央视新闻

除了是“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还被网友封为“宇宙级梗王”。最近,翟志刚接受总台记者采访的视频,看过的观众就没有不笑出声的。

这段采访录制于2019年,翟志刚将自己的航天经历娓娓道来,短短几分钟,笑点密集,不断爆梗。打破套路、制造反差、善用热词……发言稿录下来简直就是一集完美的段子脚本,怪不得网友直呼:“太有才啦,可以直接出道了”

【志刚语录】

· 谈及发射:“推力一消失,感觉突然有人在屁股后面‘咣’一脚,duang一踢,我一翻个,人悬起来了。”

· 谈及太空观测:“这天真蓝……怎么是蓝的呢?哦,这是地球!”

· 谈及太空漫步:“地球也在空中悬着,也四不靠,看着地球都不安全,怕地球飘跑了。”

· 聊到做梦,居然都和航天有关:“我经常做梦,别人都不能飞的时候,在地面我就能飞。”

那些上过天的人,你都不知道他们多有才!

△戳视频欣赏翟志刚“脱口秀”。

出发前,王亚平、叶光富就盛赞翟志刚——“像师父一样,大气沉稳而又风趣幽默。”

看过视频,“师父”的风趣幽默跃然屏幕,网友们已经迫不及待期盼春节时,“出差三人组”该会从天上送达怎样欢乐的祝福。

翟志刚的表情被网友评价为“满眼都是戏”。

翟志刚的表情被网友评价为“满眼都是戏”。

此次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船任务,才华满腹的翟志刚不仅带上了影视剧、歌曲,还专门带了笔墨纸砚,打算到天上去练习“天书”

其实,我国航天员不仅仅是“飞天大咖”,在“飞天绝技”之外,他们往往拥有着令人惊艳的才华。或是精湛的职业技艺,或是不错的文艺修养,或是堪称专业水准的兴趣爱好……

今天,让我们领略几位航天员镜头之外的一面,你都不知道他们多有才?!

多才多艺的航天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屡登台献艺

说起才艺,当然不能不提到文艺表演。我们国家的航天员,形象与气质兼具,再加上一副好嗓子,登台表演个个是好手。

下面这一组珍贵的旧照片,带你走近航天员“台前幕后”的生活。

2001年12月,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翟志刚、张晓光组成的“四重奏”演唱团体参加文艺晚会。 图源:央视网

2001年12月,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翟志刚、张晓光组成的“四重奏”演唱团体参加文艺晚会。 图源:央视网

“四重唱”的代表作《我们是中国的航天员》,曾多次登上部队舞台。据了解,费俊龙的高音昂扬激越,颇具美声风范;杨利伟的声音则显饱满、醇厚。搭配起来,曲调抑扬顿挫,绝对可以“成团出道”。

2000年12月,航天员大队小乐队吴杰、杨利伟、刘旺进行演奏。 朱九通 摄 图源:央视网

2000年12月,航天员大队小乐队吴杰、杨利伟、刘旺进行演奏。 朱九通 摄 图源:央视网

航天员们很早就组织了一支管乐小乐队,乐队由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奏老师指导,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集体排练。

据报道,乐队成立之初,几乎所有航天员都要上阵,杨利伟、刘旺是黑管乐手,翟志刚是萨克斯手,聂海胜是小号手。

2005年7月,费俊龙在公寓练习架子鼓。 图源:央视网

2005年7月,费俊龙在公寓练习架子鼓。 图源:央视网

2005年10月,景海鹏参加小乐队排练。 图源:央视网

2005年10月,景海鹏参加小乐队排练。 图源:央视网

他们凭着对音乐的热情,在工作之余钻研乐谱、勤奋练习,不停地琢磨吹奏乐器的技巧,很快就掌握了六七首曲目的演奏技法,多次登台献艺,连专业指导老师都对他们的音乐领悟能力感到钦佩。

也许不久的未来,中国将出现一支真正的太空乐队,在天上奏响“天籁之音”

杨利伟:细腻而真挚的文笔,让人瞬间泪目

今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一篇名为《太空一日》的课文刷爆朋友圈,作者正是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

这本教材是2018年的修订版本,不少人都没学过。课文的流传绝非偶然,“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个小标题就令人大受震撼。

这篇课文中,杨利伟回顾飞船发射上升阶段时,火箭与飞船产生低频共振,他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挺过了最艰难最惊心动魄的26秒钟。

“……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这些辉煌与荣耀背后的细节,读来令人一瞬间泪奔。

读过课文的朋友,一方面赞叹杨利伟意志的强大,另一方面又惊叹杨利伟的文笔竟然如此生动、流畅且大气。

文笔颇佳的杨利伟耗时两年写出自传《天地九重》,书中他坦率而真挚地讲述了自己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又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完成了神舟五号的飞天任务。

2017年,杨利伟登上《朗读者》节目,诵读自己的作品。 图源:央视新闻

2017年,杨利伟登上《朗读者》节目,诵读自己的作品。 图源:央视新闻

《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故事生动,感情细腻。对我国航天事业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阅的佳作。

中国第一太空人杨利伟在返回舱。 秦宪安 摄

中国第一太空人杨利伟在返回舱。 秦宪安 摄

对了,顺便多提一句,神舟五号任务结束后,航天科研人员迅速开展全面排查,经过一次次反复筛选,找到了杨利伟书中所提到的“难以承受的26秒”问题的症结,并予以改进。

到了神舟七号上天,低频共振已不再称之为问题,航天员聂海胜就说道,“我们乘坐的火箭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聂海胜:曾任歼击机试飞员,经历“生死考验”

许多航天员都曾是优秀的空军飞行员。像三次登上太空的聂海胜,在成为航天员之前,他已经在空军部队做了超过15年的飞行员,创造了安全飞行1480小时的好成绩。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聂海胜担任歼击机试飞员时,曾处理过飞机“空中停车”的极端险情。

1989年,他被分配到某空军作战部队任歼击机飞行员刚刚一个月,就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试飞新型歼击机,需要测试每个指标的极限值,这意味着极大的危险。一次试飞中,聂海胜高速飞向天空,飞机离地面越来越远,突然座舱外一声巨响,飞机开始急速下坠。

聂海胜临危不惧,他一边向塔台报告,一边尝试排查故障。转瞬之间,迅速决断,降落伞打开的刹那,飞机在距离他一百多米的山沟里“轰”的一声爆炸了。

尽管聂海胜面临生命危险,还是从容地记住了飞机坠毁前的各项指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关键数据,荣获三等功。

聂海胜三次执行航空任务。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聂海胜三次执行航空任务。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从航空到航天,一次次与死神的较量,一次次的生死训练,磨砺着他的胆识、技术,以及对这项事业执著之情。

2013年,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指令长,第二次出征太空,王亚平就形容:聂师兄就像是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

航天员们不为人知的“隐藏技能”,还有许多许多:

景海鹏“客串”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 图源:新华社

景海鹏“客串”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 图源:新华社

——景海鹏曾作为国家最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创下过一项空中移动打靶纪录,30发炮弹,26发命中。要知道,命中2发就算良好,命中3发即算优秀。

叶光富(左三)与来自其他国家的航天员一起完成欧洲空间局洞穴训练。 图源:中国日报

叶光富(左三)与来自其他国家的航天员一起完成欧洲空间局洞穴训练。 图源:中国日报

——叶光富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获得了国际训练的机会,且在中国空间站未来全面运行时,被视为中国航天员接待外国同行的关键人物之一。

……

其实,航天员也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一面,有和我们一样的才华才艺,只是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自律以及勇敢、拼搏,让他们肩负起了更多的职责。

掐指一算,距离春节还有三个月,翟志刚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节目,想来一定会精彩绝伦!


综合:央视新闻、观察者网、中国新闻网、中国航天报、广州日报、洞见、国际在线、数有范

【话题整合】魏伯航 实习生 姚雪嘉

【本期策划】李珩丹

【本期统筹】张哲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