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识别金融陷阱,防范投资风险

2021-10-28 16:39阅读:
文/姚斌
对于奉行长期主义的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识别金融陷阱,防范金融风险。然而,金融犯罪层出不穷,总是让人防不胜防。如果没有火眼金睛,那么可能就真的“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为此,读一读马里乌斯-克里斯蒂安·弗朗扎的《金融陷阱:金融史上的骗局解密》不无裨益。弗朗扎是研究金融欺诈和犯罪问题的全球著名专家。在这本书中,弗朗扎聚焦于内部交易、庞氏骗局、上市欺诈、洗钱等传统金融犯罪类型,重点探讨对冲基金犯罪、新兴市场犯罪和恐怖融资等新型金融犯罪活动,直指人性弱点和机制设计缺陷,深入揭示其危害本质。
一部金融史可以上溯至古罗马时代或丝绸之路时代。早在公元前2000年,亚述和巴比伦、古希腊、中国、印度和罗马帝国等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信贷机构。最早的希腊银行维持稳定持续的经营,接受存款和贷款以及抵押贷款,因此希腊银行被认为是商业和零售银行的前身。中国北宋时王安石推出一个系统的允许国家收购和转售货物的“期货”市场,并使用其所掌握的资金在最方便的时间和地点采购货物。1531年,荷兰的弗兰德斯地区出现了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荷兰也是欧洲最早出现衍生品的国家之一,郁金香成为第一种远期合约交易产品。在历史上,郁金香泡沫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次期货市场崩盘,郁金香作为第一种具有投机属性的商品,价格在当时曾被严重高估。
进入现代社会,银行和证券在全球经济作用中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开始不断增强。研究数据显示,如果1802年在美国股市投资1美元,那么在两个世纪后资产将达到40万美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6%,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具备了统计学意义,实际年化波动率为14.3%。研究分析得出第一个结论是:在过去两个世纪里,美国股市表现出长期稳定上涨的趋势。在长期的萧条之后,紧接着就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期。第二个结论是:假设持有期限足够长,即使出现一个危机情景,股票市场长期上涨的假设仍然成立。但如果试图将股市长期上涨的结论应用于获得短期收益上,那么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亏损。
1
所谓的金融犯罪,指的是与金钱或金融服务或市场有关的任何形式的犯罪行为,包括涉及欺诈和不诚实行为、不当使用或滥用金融市场信息、清洗犯罪收入或恐怖融资活动。作为人为地提高贷款利润的手段,高利贷无疑是金融交易中第一类不正当行为之一。古希腊梭伦统治时期的雅典债务危机表明,全社会系统性地滥用高利贷,几乎导致
了希腊经济的崩溃。
在近代和现代早期金融市场欺诈和不当行为中,最著名的有1637年的郁金香泡沫、1720年的南海公司和密西西比计划、1920年的庞氏骗局。二战后,金融市场犯罪的频率大幅提高,危害程度和类型都有所增加。这场犯罪活动的革命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层面:
主要的金融机构和组织不仅成为犯罪的目标,而且成为自身不当行为的温床。20世纪90年代的魔鬼交易员,包括尼克·李森和滨中泰男,就是银行雇员在组织内实施非法计划,导致雇主遭受巨额亏损甚至破产。
金融工具不仅为投资业务创造了新的机会,而且创造了新的犯罪途径。进入21世纪后,定价复杂的结构性金融产品成为不当行为的工具。不当行为是一个一般性术语,涉及违反法律、内部监管政策和商业道德的范畴。
将科技引入金融市场,给金融业打开了更广泛的金融犯罪格局。股票经纪人和市场调研人员在网上的活动加剧了市场操纵和误导信息的传播。如今“热闹的交易室”和小盘股票欺诈要容易得多,并且成本更低。
约瑟夫·德拉韦加在他的《乱中之乱》一书中指出,真正重要的是,要弄清贪婪和恐惧是如何让理性的人在市场上的行为举止变得怪异。在当前金融市场的环境下,犯罪活动牵涉到犯罪组织以及传统的知名金融机构。这些世界的共同因素就是贪婪和恐惧。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乏力和金融市场不断创新,金融犯罪只会在规模和范围上不断扩大。
银行业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人工操作造成的失误,例如在进行简单的交易操作中,交易员可能会输入错误的数字、错误的指令或错误的币种。这种错误被称为“胖手指”错误。2014年10月,一家日本银行成功躲过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胖手指崩盘。这归功于一名身份不详的大型股票经纪商设法取消了其错误报单。最终,有42家东京股市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报单)交易被宣布取消,累计金额高达67.78万亿日元,折合5000亿美元。但是,许多最终导致重大损失或公司破产的欺诈性交易案例,往往都是从一些很简单的低级失误开始的。这些错误往往是交易员利用不同手法来隐藏或处理的,比如虚构交易,或是操纵账户,或是伪造的交易确认单。
2
“大而不倒”是指衰落的大企业必须由政府挽救,因为它们如果破产倒闭意味着无法承受的系统性危机。这在金融体系中尤为突出。一个大而不倒的公司垮台,会对所属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造成重大冲击,迫使中央政府主动承担损失。像美国国际集团这样的保险公司的潜在破产危险,不仅会在保险领域引发一场真正的地震,更会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内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995年,尼克·李森是第一个因造成13亿美元亏损而出名的魔鬼交易员,导致了英格兰历史最悠久、信誉最高的银行破产。几年后,随着著名的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破产,公众舆论开始意识到一家大型机构的违约可能造成的系统性影响。2008年1月,科维尔的魔鬼交易被公诸于世。很明显,一个人不仅可以弄垮一个重要的金融机构,还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由于科维尔在欧洲股指造成的影响如此之大,当银行削减头寸时,主要金融交易中心的交易指数在几个小时内下跌了几个百分点。
骗子和魔鬼交易员都会寻求实现个人利益,并伴有损害外部环境的风险。所谓的外部,指的是当公司或个人将成本或收益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士,就会产生外部性或溢出效应。这种外部性更确切地说是负外部性。道德风险和犯罪都是负外部性。但道德风险仍然具有犯罪行为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一旦东窗事发,道德风险问题将被归罪于犯罪;而如果没有败露且没遭受损失,那么道德风险问题就很容易带来丰厚利润。
在使用杠杆的情形下,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会更大。如果顺风顺水,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回报。而一旦外部条件的变化不如预期,那么将会造成巨大损失,从而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亏损会被机构列为非经常性损失,不会影响其个人收入。在市场动荡和不稳定期间,当远期持仓需要追缴资金,并由该机构的高级管理层审批或被监管部门跟踪时,道德风险问题就会激增。如果所在机构的损失金额太大,道德风险就会被视为欺诈或犯罪,实际涉案的交易员会因行为不当而被起诉。如果道德风险超出了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一旦突破限度就很容易发展成金融犯罪行为,比如内幕信息的使用、股票首次公开上市前的财务欺诈行为,以及利率基准价操纵行为。
3
20世纪80年代后期,科学家和工程师逐渐加入银行业,显著地改变了全球工业经济的发展走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为的主观判断和财务方面的运作公式,开始被复杂系统中所实施的量化模型所取代,旨在帮助客户更好的理解风险收益情形以及交易状况,并更加高效的决策。银行采用这种方法就会带来一种新的风险,模型风险,即当衡量公司风险或价值交易的金融模型无法胜任时,或无法刻画其所对应目标风险时所造成的一种风险。在监管部门眼里,模型风险被视为操作风险的一个子类别。那些使用模型的交易员或其他投资者,他们可能不完全了解模型的前提假设、适用范围、输入变量和约束条件,而这些都影响着模型自身的适用性和有效程度。模型风险可能导致财务的亏损、糟糕的业绩和战略的决策,再或是银行的声誉受损。
模型风险中最基本的风险是模型的不适用问题。例如,预测货币汇率和油价走势可能更像预测政治事件,而不是预测随机过程,因为相较于数学描述,它们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相关性更高。因此,当使用模型时,首先应当了解事物是如何运作,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由于模型风险导致的不足,很容易被人利用以开展灰色地带的非法经营活动。许多未经授权的历史交易亏损大案,都与使用了错误的账户有关:或者是交易员在系统中手工操作账户,或者是交易员直接编造金额大小。在许多组织体系中,模型往往都过于复杂,因此对于那些知识储备比建模者少的人而言,想要吃透模型非常不容易。正是这种隐藏在专业知识的厚度幕帘背后的、关于模型认知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一些严重依赖模型的业务领域中出现风险控制问题。
当模型被利用而引发异常行为时,最终会导致组织内部出现不当行为:
模型本身是正确的,然而所用的数据(比率、波动率、相关性、价差等)却可能与估计值不一致,甚至是经过反向加工的,以期获得想要的结果。
即便对运行原理相似的两类产品,模型也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类产品,却不适用于另一类,导致了模型的使用与最初设定的模型适用范围不一致。
模型的前提假设可能与模型所应用的产品或市场的环境不一致。当市场环境或是客户情况发生变化时,银行往往还惯性地沿用以前的模型。
当一组模型都能够到达同一个目的(例如风险的度量)时,使用者往往会选结果更接近于自己之前预期的模型。
在处理复杂的产品结构时,模型可能会形成一个无法验证的结果。例如,结构性衍生工具的价格无法为市场所验证。
模型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形可能会让模型的这些简化处理显得不合时宜。
模型可以包括许多快捷方式以及简化或近似的手段,而这可能会损害模型结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为什么美国一些低评级的抵押贷款违约会让全球数千名投资者都遭受巨大损失?损失的总金额居然是实际违约损失金额的许多倍。解释这种效应的关键点在于信贷衍生工具的使用,也就是沃伦·巴菲特2002年时所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然次级贷款抵押市场的量级非常有限,但投资银行大量兜售了基于这些信贷所创造出的指数型衍生金融工具,这种方式非常类似于博彩市场。
由模型引发的不当行为,会发生以下几种情形:不当营销行为、歪曲风险、过度定价、扭曲模型标记、参数操纵、卖太阳镜搭售雨伞、包装未知、操纵衍生产品、隐藏未经授权的交易头寸、对风险和业绩的回溯等。识别这些不当行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组织中存在的缺陷和弱点。
4
典型的金融犯罪不仅发生中国A股市场,同样也在欧美证券市场。近年来,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比如瑞幸咖啡、獐子岛、康得新等等。具体表现为:
内部交易。内部交易特指某些人涉嫌不正当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同时也包括特定类型的合法交易,如内部人员持有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股票期权。如果有人掌握了非公开信息,并借机进行了大规模的交易,通常会被视为进行了内部交易,对市场价格会造成负面影响。他们通过散布虚假的谣言或带有误导性的陈述来改变公开信息,而这么做会改变市场动量,因此会被视为对市场操作。类似“哄抬股价,逢高出货”的证券欺诈行为就是典型案例,即人为制造虚假的公开信息来操纵市场价格走势。窃听、撒谎、内部人举报是导致人们在进行内部交易时被逮捕的主要原因。
庞氏骗局。20世纪20年代,查尔斯·庞兹在波士顿设计的一种号称能在三个月内提供100%回报的投资策略。到1920年夏天,骗局就破灭了,导致了相当于今天2.3亿美元金额的亏损。庞氏骗局现身的地方多为新兴经济体,或正在经历政治动荡的国家。庞氏骗局的投资都用高收益率来诱导潜在客户,而且承诺称有保障。实际上,高收益往往与高风险相关联,如果某项投资承担的风险较小或没有风险,那么就理应对此持有怀疑态度。投资上的收益,尤其是高收益率的回报理应是起伏波动的,而且毫无规律而言。如果投资业绩报告中给出了一种则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收益率的话,那么这种数据本身可能就是一个警示信号。
证券市场操纵。就股票市场而言,最为投资者所知的就是市场逼空,其存在于股票和商品市场,往往散布某只股票的误导性信息,拉高出货是其最具破坏性的技术之一。安然事件可能是最典型的股价操纵案例。但一般来说,这种操作手段并不会指向巨头公司,大多数时候针对中小型公司。市场操作策略可以从使用大笔资金直接裸卖空股票开始,或者从会影响股票价格的操作开始。如果目标是小盘股,即使是很小的卖空头寸,也可能对其股价构成看跌压力。当价格被打压到足够低时,市场操纵者就会再以低价买回股票;之后当市场纠错时,他们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股票以实现获利。
欺诈发行股票。欺诈发行股票同样在A股市场屡见不鲜。在IPO欺诈中,最常见的是虚假包装上市、涉及承销商的上市前欺诈行为,以及公司上市前和上市期间的虚假陈述。2011年,中国证监会向民生证券开具罚单金额,高达326000美元,原因是其在2011年山西天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过程中所做的尽职调查完全失职。同样,2012年南京证券在对广东新大地生物技术公司上市辅导中出现类似违法行为,中国证监会给予该券商以警告处分。这两起IPO暂停后都未能予以恢复。由于中国的严格监管,一些有瑕疵的中国公司通过“走后门”,不合法地获得进入美国资本市场的机会,或者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识别金融陷阱很重要,防范投资风险更重要。对此,都对市场参与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可能不在乎道德水平如何、做法是否合规、业务风险是否可控,衡量的标准只有“你赚了多少钱”,对此,就连尼克·李森也不认可。有意思的是,即使尼克·李森也认为:“人们更需要的反而是那些非常有纪律的、遵守规则的人,这种人能够让你的风险得到控制,让你的生意更加安全。”或许,这才是有效防范投资风险的基本因素。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