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到”一生“到”,退役军人冲在战疫战汛战贫一线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穿上戎装,拿起钢枪,他们奔赴林海雪原、边防哨所,守卫祖国安宁、人民安康。离开军营,摘下肩章,他们回到大城小镇、社区乡村,服务经济建设、地方发展。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退役军人。

无论军装是否在身,他们都不辜负时代,不改变初心,不停步冲锋。舞台虽不同,本色永不改。他们,依然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新年伊始,一场前所未有的遭遇战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未有,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武汉打响。进入梅雨季,多轮强降雨接踵而至,武汉江河湖库水位不断攀升,长江武汉段水位受到上下游夹击的压力,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若有战,召必回。”六个字虽短,却铿锵有力,背后是老兵们的浓浓军旅情、拳拳爱国心。

军装一日在身,军魂一生永存。他们从军一声“到”,一生“到”。无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还是防汛抗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武汉广大退役军人都闻令而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他们主动归队,重返战位,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践行着退役前“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 “一声‘谢谢’让我更有干劲”

95后在隔离点做了79天保洁员

邓若斌在家中学习。本人供图

将房间垃圾系好打包、清洗卫生间马桶、喷洒消毒水拖地……7月27日,回忆起3个月前最后一天在武昌瑞华医院的保洁工作场景时,武昌区95后退役大学生邓若斌记忆犹新。他在武昌瑞华医院隔离点一共干了79天,直到患者全部离开隔离点回家。

邓若斌在隔离点做消杀。本人供图

邓若斌大二参军入伍,2018年退伍复学,现在是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一名即将上大四的学生。“我当过兵,这时候不能退缩。”邓若斌说,他在朋友圈看到过志愿者招募信息,联系对方后却被告知“已招满”。两次申请,两次都未能如愿,邓若斌并没有放弃。他的微信里有个老兵群,2月上旬,群里弹出一条武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的志愿者招募信息,邓若斌没多想,马上报名。

当晚10时,他收到了成为保洁志愿者的通知,激动得一夜睡不着觉。

邓若斌在隔离点清理垃圾。本人供图

第二天,家人送他前往集合地,经过分组,他和一位有着12年军龄的老兵,被分到武昌瑞华医院隔离点。每天早上,邓若斌进入医院缓冲区,清理防护服、口罩、针头等污染物。然后来到污染区,清理患者的生活垃圾,抢在医护人员上班前给办公室和护士站消毒。

瑞华医院楼层没有安装电梯,邓若斌常常要把医疗物资搬运到二楼,最多的一次,半天搬了46个120斤的氧气瓶。

邓若斌在隔离点做清洁。本人供图

有一次在污染区搬氧气瓶,往后退的邓若斌撞上墙上的消防栓,消防栓的碎玻璃划破防护服和秋衣,扎进他的后背。“你背上流血了!”一位路过的医护人员大声叫喊,他连忙跑到一楼,医生见状为他做了包扎,他又回到了污染区。

在隔离点做了79天保洁员,邓若斌说,这是让他收获更多成长的难忘经历。“保洁需要有人做,一声‘谢谢’让我更有干劲,这就是对我的认可。”(长江日报记者徐锦博)

■ “保证每位员工生活生产物资跟得上”

请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后勤物资供应

一场防控新冠疫情的武汉保卫战打响,火神山医院9天建成移交,雷神山医院10天拔地而起,在这场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背后,中建三局4万名建设者挺身而出,决战“两山”,他们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退役军人。

大年初二,得知自己所在的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身在咸宁老家的黄卫第一时间向公司请战。

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黄卫。记者李永刚 摄

在部队服役5年,他曾经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物资转运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要去参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后勤保障工作。”获得批准后,黄卫说干就干,他不仅自己去,初四一早,还带着拉起的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15人的志愿队伍,驾驶3辆车,从咸宁通山县城出发,2个多小时就赶到了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

中建三局3名退役军人合影(从左往右:郑红强、黄仕军、黄卫)。记者李永刚 摄

他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现场补给点运送物资,全靠手拎肩扛。黄卫带领着队伍,踩着泥泞的土地,肩上扛着重20斤的桶装水,空出来的一只手还拎着一大袋面包,艰难地向工地后勤物资补给点挪动。

1月23日,中建三局基建投公司华中经理部后勤保卫干事郑红强在公司群看到了在汉员工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身在孝感老家的他马上向公司请示:“我今年37岁,2000年当兵,3年的军旅生涯对我影响很深,一日当军人,终身有军魂。”

中建三局基建投公司郑红强。记者李永刚 摄

1月31日,公司批准郑红强的请求,在村口告别母亲、妻子和孩子后,郑红强踏上返汉的路程。下午2时30分,就从孝感赶到了雷神山医院工地。

作为一名后勤管理人员,他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为了保证后勤物资供应及时,采取24小时两班倒工作制,夜以继日地工作,后勤供应链百分之百衔接到每位员工,“保证每位员工生活生产物资跟得上”。(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潘思名 刘宇太 彭焕 樊祥叙)

■ “当过兵的人在哪里都一样”

火车站关闭 照样站好每一班岗

汉口火车站是拥有高铁、动车、普速、城际、地铁全类型的重要交通枢纽,它既是武汉客厅,也是城市窗口。

汉口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于跃茹,1984年入伍到空降兵部队黄继光生前所在旅,从军27年。1月23日,车站、地铁站因疫情关闭,焦虑的旅客在广场上打转转。于跃茹当天凌晨召集300多名员工,克服心理恐惧,做好个人防护,陆续奔赴站前广场一线为旅客提供服务。

于跃茹。

“火车站关闭了,我们更要留守在这里,确保万无一失。”于跃茹说,起初的两周,总有来打听消息的旅客。

有个从杭州途经武汉返回恩施的姑娘,在汉口下了飞机转火车,遇到火车站关闭,急得在站前广场上嚎啕大哭。于跃茹和同事在巡视中发现了她,上前询问情况,核实姑娘身份,确认是滞留在汉,安排姑娘住上酒店,一周后,姑娘的情绪稳定,安心住下。

4月8日,于跃茹在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

疫情期间,于跃茹和同事们救助过很多类似的滞留在汉人员。

2月13日,单位接到指令增援东方建国大酒店,承担江西援鄂医疗队278名医护人员的生活保障任务。

“保证每天有6锅银耳汤、300个肉包子、500个卤鸡蛋。”于跃茹想方设法买回牛奶、卫生纸、方便面、矿泉水、水果、干果等物资,在医护人员进入通道口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外援天使爱心超市”,免费向江西援鄂医疗队全体队员开放。

疫情期间,于跃茹在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集结队员。

3月,该单位又接到了增援隔离点的任务,于跃茹和同事们持续工作50天,24小时轮班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当过兵的人在哪里都一样。”于跃茹说。

疫情期间,于跃茹在隔离点。

(长江日报记者李冀)

■ “水位不退,我们不下堤”

12名老兵自发组建防汛突击队

“过了梅雨季也不能大意,高水位一直浸泡堤坝,更容易出现隐患和险情。”7月28日上午9时许,56岁的退役军人熊刚像往常一样,拿着竹竿走上了防汛大堤。7月7日以来,他和11位退役军人自发组建防汛突击队,24小时在东西湖区汉江干堤长青街段驻守。

队员们列队准备夜间巡堤。熊刚供图

“今年防汛任务很重,防疫也不能放松,人手有些不够。”熊刚在部队当了12年兵,退役后被安置到长青街天成园林公司工作。7月以来,武汉出现多轮强降雨天气,汉江水位不断上涨,长青街急需加派防汛人手,守卫附近的汉江干堤。

得知街道要充实防汛力量,熊刚便想着要组建一支防汛突击队。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园林公司另外11名退役军人的积极响应。“我们都当过兵,有抗洪抢险经验,这时候要顶上去。”熊刚说。

队员们准备巡堤。熊刚供图

“3号岗哨附近的大堤有4处拐弯,那里最危险,我们就去守那里。”7月7日开始,这12位老兵自发组建的退役军人防汛突击队,出现在了汉江干堤长青街段的3号岗哨。他们穿着迷彩服,扛着“退役军人防汛突击队”队旗,12个人每天24小时三班倒。

“水位不退,我们不下堤。”熊刚曾在抗洪抢险时立过三等功,他告诉记者,巡堤时他们格外注意堤边冒泡的现象。巡堤、劝离上堤的居民、做查险记录……大堤上4个岗哨每天会接受突击检查。长青街天成园林公司党支部书记陈继新告诉记者,队员们平时作风顽强,不叫苦、不叫累,防汛抢险等急事难事他们总是抢着上。

日前,李友新和汉江干堤周边社区的3名退役军人,也报名加入到这支退役军人防汛突击队。“这个时候我们要发挥优势,当兵12年,我参加过九八抗洪,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李友新说。(长江日报记者徐锦博 通讯员侯西子 代四化)

■ “我土生土长天兴洲,防汛有经验”

37年的汛期他都主动上堤战汛

“我土生土长天兴洲,防汛有经验。”黝黑的皮肤,满脸笑意,额头上露出三四道皱纹,见到62岁的董汉洲时,他已从天兴洲撤离。退伍回到家乡的37年时间里,每年到了汛期,这位天兴洲年龄最大的防汛老兵都会主动到大堤上巡堤查险。

董汉洲参军入伍后,成为某炮兵部队一名炊事员。1982年12月退伍回到天兴洲。半年后,他第一次走进天兴洲大堤上的防汛哨所。

董汉洲在哨棚准备巡堤。通讯员刘天供图

以后每到汛期,天兴洲三村的防汛哨所里,村民总能看到董汉洲的身影。

“冒出来的水碗口那么粗,一直往外面涌。”1989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天兴洲一处大堤突发管涌,董汉洲和几位防汛人员得知情况后,迅速跑到了管涌处。四五个小时里,二三十斤的沙袋他扛了四五十个,直到天黑才控制住了险情。“手一拧衣服,汗水就像雨一样往下淌,回到家,饭根本吃不下去。”

今年梅雨季,武汉遭遇多轮强降雨。7月4日,武汉关水位超26.00米,达到天兴乡警戒水位,该乡迅速部署防汛预案,当天各村在天兴洲堤坝上搭建17个巡堤哨棚。江心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有关负责人介绍,董汉洲每年汛期都自告奋勇向村委会提出参与巡堤查险,村里今年安排他在发生过险情的南垸通江闸附近担任哨棚组长。

担任哨棚组长后,董汉洲常常带着年轻人一起巡堤,向他们介绍三渗和管涌的区别,嘱咐他们要扒开堤内草长得深的地方查看是否有渗水。

进入7月,长江武汉段水位不断上涨,位于长江江心的天兴洲被洪水包围,垸内457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7月11日17时,天兴洲18年来首次主动行洪。防汛人员从洲尾口门处扒口行洪,在漫堤前引江水缓慢进洲。(长江日报记者徐锦博 通讯员罗凡 刘天)

■ “向前,向前,向前……”

嘹亮军歌下“空心村”两年摘下贫困帽

“向前,向前,向前……”每天早上6时,江夏区山坡街群星村第一书记张宗明的手机准时播放“军歌”。15分钟后,他拿着笔记本和那张自制早已发黄的山坡街群星村的“扶贫态势图”,沿着前晚定好的线路,开始走访“行动”。

张宗明走访贫困户。

53岁的张宗明担任江夏区山坡街群星村第一书记已经有两年多时间。群星村是一个典型的以老弱病残为主的留守“空心村”。2016年统计,村子里有贫困户49户,贫困人口99人中残疾人就多达20人。

从军29年的张宗明,转业前是军事参谋。驻村第一周,他就用脚步丈量了村里的“九湾十组”,画出“扶贫态势图”。每天常规的走访,重点的走访,都安排得一清二楚。

张宗明刚到村里时,群星村进村的道路还是泥巴路,村里人不愿走出去,外面的人更不愿走进来。在张宗明的带领下,两年时间,四条面积10000平方米的通湾水泥路修好了。此外,集中帮困资金采购太阳能路灯,103盏太阳能路灯让村里的夜晚亮起来。

张宗明帮贫困户干活。

走遍了群星村大大小小的角落以后,张宗明就制定出重点攻破的目标,谋划着发展村里的产业。

42岁的贫困户张仕平,会修理机械,可惜身患眼疾,这些年一直靠低保生活。经张宗明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鼓励,他贷款办起机械加工厂和一个小型食用油加工厂。2019年,张仕平家庭收入有7万多元。

张仕平的成功,给村里的贫困户添了一把信任的火。也是从那时起,张宗明在村里多了另外一些亲切的称呼“张哥”“老张”。

张宗明帮助贫困户干活。

两年多的时间,在张宗明的帮助下,村里投入百万余元建成了养鸡场项目,村级经济创收每年达到17万元,远超脱贫标准,2018年群星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通讯员杨绍武 李明)

统筹 | 兰家兴

【编辑:邓腊秀】

(作者:徐锦博 陶常宁 李冀 潘璐 李永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