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篆书作为书法入门?

学习篆书,一以追源。有道是追其源而理其流,源远而流长,源愈深而流愈广。篆书本身分大篆甲骨文与小篆金文,今天说的篆书没有特别标识一般指的是五种常用书体中的小篆,由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秦小篆在形态各异的先秦文字中被规定为统一的文字标准,体系相对完备,形式相对统一,便于系统性学习。且小篆本身直接上承甲骨而后启隶书,向上溯源便于从还未过分变形的小篆中发现象形文字背后的图画与趣味,也就是字源追源,向下理流又能发现隶变背后的规律,从今天已经几乎完全符号化的汉字中重新看见汉字最初的模样,站在小篆这个节骨点上,向前可以了解先人造文组字时的所思所感,向后可以知道我们如何走到了今天。从图画,到符号,从曲到直,从实到名,从表达的复杂到简单,从表意的名实统一到约定俗成,汉字本身就是一部历史,是人类的生活历史文化历史,也是人类思维成长变化留下的证据。篆书追源,一追字源明其本意,以点带线理字历,一追中华文明之本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世界的轴心时代。如果把人类整体看成一个有机体,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刚刚睁开眼睛,追问世界,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每个民族都有对这些终极问题的不同问法,也有不同的解答。中华民族思考天地人的关系,并且试图在理解世界之后找到世界中自己的位置,在世界这个大关系中,找到自己作为人的位置,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找到自己作为自己的位置。人和物不同在哪里?人和生物不同在哪里?人和人又不同在哪里?儒家的回答是仁,道家的回答是道,而篆书本身在字源的角度,回答了什么又是仁,什么又是道,什么是法,什么又是理?这些名的最初含义与后来的流变,这些造字时古人的真实的所思所感情景还原,通过造字本身给我们一个可凭借的回答。它不一定是最好的工具,但的确是一个合适的,可以真实凭借真实取用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可以是管窥蠡测,也可以是一叶知秋,答案需要自己去寻找,也因为有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也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回答。


如果说其他书体能不能追源,既然同属书法这条线上的点,当然都是可以的,只是说篆书正好在这一个最为方便的节点上,人的精力与时间毕竟有限,以这个点来带线目的性强,性价比高。如果能力强大,从哪里到哪里,只要自己愿意,都是乐趣。各人有各人的归,自然也有自己愿走的路。只要知归,云游四海,不算迷路。人可以是理性人,更可以是人本身,是自己本身。自己的存在本身就不容他人定义,自己给自己设限也更是不必,生命本身饱满,世界本身丰盛。知世知己,识途知归,一切本来无障碍。

李斯《峄山碑》


另一方面,篆书有利于初学者为书法本身的学习打基础。篆书之于书法一如素描之于绘画,画是光的艺术,素描是以线为素表达光的关系的艺术,素描没有色彩,只有黑白,便于初学者突出抽象出最直接根本的明度关系,为以后的附加关系打好基础,基础打好,源深而流广,比如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再用面与面关系在二维平面上体现三维感层层生发,再比如在明度关系基础上附上纯度与色相关系将素描步阶到色彩。复杂关系往往是简单关系的生发,基础关系基本元素的排列组合会以指数爆炸的形式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关系,在有限中看到无垠,这是人类思维非常感动我的地方:每一个点独立而不孤独,大一小一自成一体而又互相呼应,每一个点在大大小小的系统中都有自己的归属与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果再煽情一下,人也是世界的一个点,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世界。每一个小系统自成一体,又与大系统息息相关。)

同理,小篆就像结字所需的元素集合的简单明晰版,结构稳定,线质美好,笔法简单,关系明白,更方便初学者集中注意力理解基础关系,基础元素,适合作为初学者的步阶

从小篆本身来看。小篆是秦始皇书同文统一的官方文字,整体来看整齐划一,每个字字都是统一大小,整体看像一个个长方形,向内拆分,字拆成文,也是一个个方块型的字素,将一个个字素抽象成X型,用大大小小的X就能很方便地组合出字,行,篇。方便把握基础的静态结构。当然动静相对,篆书也一样静中有动,但横向对比其他书体,篆书更像骨肉均匀的古典美人,安静典雅。在把握相对静态相对的篆书结构形式之上再加入动态,更有利于对之后结构的理解。将结构简单地抽象出来,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对称关系。存在是关系中的存在,关系将基本元素(在篆书中是线)联系起来,排列组合成为新的素,新的系统,无限可能,无限精彩。先好好地真正地握好简单关系,不仅对深入识别学习取用其他关系有举一反三的帮助,基础关系的深入掌握本身,就能生发出很多精彩。

举个不那么好看但聪明的你们一定能看懂的栗子


艺术创作一定是心手眼的合一,心主感,眼主观,取舍之间自成一体。而手能联通心窍,表达内心所思所感,毛笔连心,每一墨迹,皆为心迹。每一呼吸,皆成韵律。毛笔是手的延伸,而手又是整体身心的一端。道理与方法相互助益。心手合一说起来只是四个字,具体的实施需要同时心去感受,手去练习,脑子去思考,用理性的感性的,分析的感受的,用全部的自己去投入,以全部的我面对全部的世界,在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中,这种真实的联系中,人可以感知到世界的广大与精微,也可以感知到自己作为一个点的渺小与精彩,存在是在联系中的存在,我们确认我们当下真实地存在着,我们与世界真实地联系着,我们切实地与世界感应着,当确认了我们是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一个点,我想我们就不会那么害怕孤独,当这种当下存在的感觉如此真实,如此给人以力量,我们就不会那么害怕有一天我们会消亡。因为真实地存在过,所以不会害怕自己来过就像没来过。人是一个奇妙的生物,自从自己定义了时间,就开始害怕时间。人知道自己有一天是会死的,我们知道终有一天在时间这个维度我们的身体是会不复存在的,既然终将不复存在,那么眼前的一切它是不是虚幻的?我的存在它到底是不是假的?也许是这种害怕让人开始思考意义寻找意义或者自己强加意义,通过意义来说服自己,来抓住一点点存在的价值感。我想动物它会不会吃饱了就思考活着到底有没有意义或者存在到底是为什么。在活着这个问题上,人主要是远虑,而动物是近忧,人可以鄙视动物鼠目寸光,但动物估计会觉得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天天想有没有意义才真的是没有意义。不过动物主要是怕人,而人又怕时间,倒也公平。

人作为物质的存在是流逝的,人却说时间是流逝的,而时间既然是流逝的,人又拼命去寻求永恒。为了这种逻辑能成立,要么在人本身身上下功夫,既然已知身体必然泯灭,那就求一个灵魂长存,灵魂既难证实也难证伪,虽然未可知但也至少算一个可能。要么在时间上下功夫,要么与时间同在,(但至今好像暂时还没有哪一个具体物质能做到,至少人的身体做不到,木乃伊估计也做不到),要么无所谓时间 。

萨特有一句话,我想这是对缘木求鱼最好的回答:瞬间即永恒。当完全地投入与专注,就只剩下我,对象,我与对象建立的关系,在这种深入的关系中,只有你我,无所谓时间。在这种真实的联系中,我们确认彼此的真实存在。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啊,当下也好,一生也好,在时间之河中也只是一个点,一个零维的,只刚刚够证明自己并非虚无的一个点,但在关系的世界,在美的世界,在只有我和你的世界,本就无所谓时间,只要存在过,就是无关时间的永恒。全身心地专注,在纯粹练习中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笔尖接触纸面所带给自己的感受,感受自己也感受世界,在这种投入中,在心与身的联系中,在我与世界的联系中,存在感和幸福感自然而然地显现。

书法是线的艺术,而篆书选用的笔法相对少而简单,线质美好均匀,一方面,“一即多”,这种少,反而能利于初学者集中精力感受这几个笔法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笔法的简单也能为初学者关注线质的纯粹与美好匀下注意力空间,更好地去体会中锋行笔的力度,去感受线条的匀净和两端的完美,去体会方圆直线弧线及其组合给人的感觉。虽然说线质的练习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练笔法操,重复地画平行线格子线弧线回型线圆圈等等等等一直到手上画的就是心里想的所谓心手合一的境界。但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做一件事情总要有一个理由,特别是这种很难直接看到成果的重复练习。能坚持下去的话要么真的自己热爱画线线圈圈,要么说服自己这件事有意义,对于刚刚入门或者还在门口观望的初学者来说,利用篆书做纯粹练习也许会更有趣,也更有成就感。给纯粹笔法练习加上有趣的形式,既能达到目的,又能开开心心,何乐而不为呢?



我想,入门的要求不是,至少不只是博于知识,更是要培养眼界,将最简单的东西把握得最为到位,打好生发的基础,源深流广。在学习其他关系,取用其他元素时,也更便于举一反三见精微,一叶知秋,如果只满足于在表浅层面的变化,只有广度没有深度,那不一样还是只停留在片面吗?从形的角度,点的基础没有打好,线的基础没有打好,又谈何去表现块面,表现物象,表现物象带给人的感觉?从意的角度,不知道一个痕迹之所以成其然的原因,不知道元素和关系组合的意义,不能有所感动或感触,那么一篇墨迹也就只是墨迹而已。博不是坏事,况且真正的博本身也需要很强的横向联系能力。只是只有孤独的,零散的,表面的,没有深入的,联系的,内蕴的,只博不精,或者说只多不精,不成体系,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再多的投入,可能只是像一场雨打出的水坑,水坑无数,但未见水坑能长成大树。而本身书画艺术,或者不仅是书画艺术,一切本来表现在平面上的,本身就有着人们对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在符号中表达情感,在象中表意,在有限中生发出无垠的期望。没有赋予意义的变化,不知归途的忙碌,既没有表达出什么,也不能寻找到什么,既不能表现世界,也不能表达自我,既无形,又无意,不见世界,也不见自己,那么有什么意义呢?选择书画也好艺术也好和选择其他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是为了其他目的,是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其实也可以干点别的。

我想,初学者只是学习一样具体新东西开始的时间相对比较晚而已,但并不代表我们自身的的观察力觉知力感受力就一定弱于学了很久的人(其实,真正论感受力,很可能大人不如孩子,今人不如古人,对这种东西来说真正重要的与其说是时间的投入不如说是注意力的投入,有时候熟视无睹习焉不察比从未接触过还要可怕),我认为每一个初学者只是暂时没有学习具体的方法,但他们一样有丰富的生命与丰盛的情感,一样可以看见世界的广大与丰盛,一样可以有自己的表达,有无限的可能。换个角度看,人的一生实际上很短,我们来这人间的时间其实都不太长,对于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初学。


综上所述,选择篆书入门,一为篆书在字体演变史中的位置方便追字源理字历,以此生发可以借字历反映社会历史,也可以借字源理解造名背后的道理,还原古人最初对天地人的思考,思考道真正的含义,追源理流

二为篆书本身的特性方便为书法练习打基础。明确简单结构关系(结字法),简单笔法,借用有趣的形式做线质的纯粹练习。

道与法(或者说技)二者相互助益,互为表里,知行合一,事半功倍。知道总带点禅宗灵光一现式的玄乎,而学法一如唐僧取经,想法可以筋斗云一日三千里,但身心却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实在地积累,慢慢地行走。无论是法律,还是手法笔法心法各种法,好像都没有捷径。

两点一线,选择行楷与选择篆草同样都是连线,无需厚此薄彼,只是说选择跨度更大的两个点,弹性越大,可能性越多,生发的空间也就可能越广。这是知的层面,但在行的层面,事在人为,一切还未定论,不仅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的罗马还都可能不一样,想要去向何地,又会走到哪里,乾坤未定,暂未可知。

发布于 2020-08-04 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