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作为底色

    科幻叙事成为2020年代军旅文学新的生长点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7月29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军旅文学是新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我国当代军旅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尤其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兴起,大量的网络“军文”为军旅文学带来新的生机。如何评价近年来传统军事文学和网络“军文”的特点?又如何进一步开发军旅这座丰厚富饶的文学宝藏,推动军旅文学的繁荣发展?“八一”前夕读书报采访了在军事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评论家。

        以社会影响力引领时代风气,历来是军旅文学的一大特色,对于历史走向和现实发展的敏锐感知,历来是军旅文学安身立命之本。评论家朱向前表示,20世纪80年代,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成为同道人,为思想解放做出了历史功绩,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朱苏进的《第三只眼》、莫言的《红高粱》诸作大胆打破禁忌,直面人的基本欲求,塑造了新的军人形象、英雄形象,成为新时期文学的名篇。新世纪以来,经过台海危机等系列事件,军队现代化提上了历史日程,柳建伟的《突出重围》和徐贵祥的系列作品直面军队建设深层次矛盾,塑造了职业军人的新形象、新个性,从而成了新世纪文学潮流的弄潮儿。网络“军文”也在不自觉地表达着当下中国的诸多敏感问题,国家民族意识、尚武意识非常强烈,为祖国牺牲的精神十分鲜明,士兵本位意识也十分突出,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地写战争,写反恐,写新的战争形态。

        朱向前注意到以网络“军文”起家的代表性军旅作家刘猛,他以《狼牙》《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等长篇军旅小说横空出世,转入影视剧创作后以《特种兵》系列又创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率新高。刘猛的创作代表了一代热血青年对中国军队和当代军人的一种想象和期待,开辟了军旅题材创作的新天地和新气象,但因与真实的中国军队距离遥远,较少深入军队变革的复杂层面,在文学性层面少有突破。朱向前进一步分析说,整体上看,网络军文受制于其生产机制,写手们多数没有军旅生活经历,他们笔下的军队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情绪,不是一支能够履行使命的军队,更不可能真切地表达当代军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内容。网络“军文”的本质是一种消费性的文本,主旨在于吸引眼球,普遍较为粗糙,少有部队作家那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直面军队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矛盾,他们对于文学史价值体系不感兴趣,而更关心读者的反应和相应的经济收入。

        朱向前说:“无论如何,网络‘军文’的兴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它在慢慢改变军旅文学的‘文学性’。但网络‘军文’自身存在的问题,又存在着昙花一现的危险。”

        《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傅逸尘认为,近年来,传统军旅文学创作出现了明显的类型化趋势和“雅化”的潮流。一方面,诸如科幻、玄幻、传奇、穿越、亡灵、超验等等元素的引入,极大丰富了军旅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向;另一方面,军旅文学中职业军人、知识分子、文化人的形象越来越多。不仅是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小说中人物身份的设定也出现了雅化、知识分子化的趋势,这与21世纪初流行的那波以“农民军人”“大老粗”“匪气英雄”为主体的“俗化”浪潮形成了鲜明对照。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普遍体现出更加强烈的“现代性”观念和立场,对人与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进行了更富反思性和超越性的重建。与之对应的,网络军事文学正在经历精品化和经典化的过程,与传统军文出现了互动融合的趋势,在抗战和特战题材方面体现得尤为显明。高度写实性的和硬核科幻类的故事更受读者追捧。

        “从古至今的军事文学,从《木兰辞》到边塞诗,从《说岳》到《杨家府演义》,从解放区文学到“十七年”时期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小说,反映的都是军人通过捍卫信仰实现理想、为了保家卫国不惜马革裹尸的追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桫椤认为,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军事小说,还是网络军文,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底色: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

        桫椤认为,近年来的当代军事文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军事小说的功能和叙事目标发生变化,建国以后的军事文学先是作为中国革命战争史和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战史的记录者出现,像徐光耀、孙犁、曲波等从战场上走出来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呈现的战争经验后人难以企及;进入新时期以后,军事小说重点在反思和呈现人与战争的关系上,如《高山下的花环》《西线轶事》《战争与人》《牵风记》;近些年军事小说叙事侧重于通过想象辅以有限的战争记忆建构起社会对战争的想象,如都梁的《亮剑》《狼烟北平》,海飞的《惊蛰》、陶纯的《浪漫沧桑》等。这一特点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酒徒的《烽烟尽处》《男儿行》、丛林狼的《最强兵王》等。二是军事文学的叙事策略发生变化。首先是军事小说中的时空更加广大,网络小说中的战场常常是超时空、超位面、超纬度的;其次是反映的军事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过去正面描写常规军事斗争的作品较多,但展现后勤装备、情报和特战等题材的作品不断增多,这与我国军事发展的现状大致形成了同构关系;故事的传奇性增加,人物命运经历大幅动荡和转折,特战谍战中扣人心弦、神秘悬疑的情节,激烈的战斗场面描写较之以前的作品有大幅增加。三是军事文学的社会效应借助新的媒介环境不断增强。军事小说除了以文学文本的形式为广大读者阅读外,它们还转换成不同的文本形态,借助现代传媒不断吸引受众,很多影视剧、动漫、游戏等都改编自军事小说,这与整个文学发展的大趋势一致,但军事文学更有先天的优势,即它能够在平淡的社会生活中为读者创造新奇的体验,满足读者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想象。

        在谈到军旅文学的发展前景时,傅逸尘认为,进入新时代,军队正在发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崭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地方作家开始主动介入军旅题材创作,武器装备、人员构成等方面的新变化亦在催生新的题材内容和美学范式。围绕着国家崛起和强军兴军这条主线,科幻叙事以及对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的塑造,应该成为2020年代军旅文学新的生长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