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长期项目>项目详情

筹款中

圆彝族儿童文化梦

其他 帮助彝族儿童踏上“学彝之路”,传承彝族文化。

已筹款(元)
35,864.81
捐款人次
3,059

善款接收:中华儿慈会

项目详情

少数民族色彩在消失 
改革开放发展至今,给我国家带来了巨大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民族同化、民族传承教育逐渐弱化等问题给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少数民族语言、舞蹈、习俗、技艺等的逐渐丢失,让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也逐渐失去少数民族色彩。 


彝族不说彝语 
来自云南的芳芳(化名)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一家人全都是彝族。当问到日常是不是用彝族语言交流时,芳芳说到:“我爷爷能听懂也能说一点彝族话,我爸爸不会说但能听懂一部分,我不会说也听不懂。”芳芳又道:“我爸妈都是说汉语,从我学说话开始也都是说汉语,现在我们家说的都是汉语,没有人说彝语,想说也说不了。”


学彝无路
 小娟(化名)也是一个彝族孩子,比芳芳好一点的是,她能说一点彝语,也能听懂部分彝话。小娟很喜欢彝族的文化,经常看村里的爷爷做彝族手工艺品,看妈妈刺彝族刺绣。小娟说:“彝族的很多东西我都很喜欢,喜欢彝语,喜欢彝族手工艺品,喜欢彝歌彝舞,也喜欢彝族弦子。”但是:“没有人教我系统的说彝语,没有人教我弹彝族弦子......我想学,我想知道的更多,但是我不知道去哪里学,有谁能教我。”


学彝困难 
还有很多彝族孩子和芳芳和小娟一样,是彝族但不会讲彝语,想学习却无路。除了无人教授这个问题外,最大的还是经济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典型的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山区农业乡,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学校、家长有心想支持彝族文化的发展,却没有那个能力。


我们在行动
 2019年开始我们在云南楚雄建立了第一个彝族文化儿童服务站,截止2020年7月,在云南楚雄、大理等地共建立了5个彝族文化儿童服务站,帮助和支持彝族孩子学习彝族文化,传承彝族文化,受益学生上千人。



项目执行计划 
2020年3月,中华儿慈会E公益联盟与昆明市五华区阳光公益爱心联盟联合建立“儿童成长关爱计划”项目,该项目旨在让筹得的资金按照项目执行计划合理使用,使筹得的善款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让需要帮助的儿童受益。
阳光公益团队于2015年11月30日创立于云南省昆明市,由社会各界愿意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组成,创立的初衷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自我价值,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本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理念,以助学、扶弱、敬老等公益事业为己任,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圆彝族儿童文化梦”项目以建立彝族文化儿童服务站,开展彝族文化特色班的形式,教授彝语、彝族歌舞、彝族弦子、彝族刺绣等。
(1)服务时间:长期
(2)帮扶地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3)受助对象:彝族儿童   

项目预算

*以上信息,项目执行机构已获得个人信息公示授权。


募捐方案备案编号

53100000500021537WA21007

善款用途

发起“圆彝族儿童文化梦”项目,通过购买彝族服装、乐器等道具,建立彝族文化儿童服务站,开设彝族文化特色班的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系统学习彝族文化,传承彝族文化。

开具发票方式

感谢您对我们公益项目的关注与支持,如您需要开具捐赠票据,请您提供以下资料发送至:18087301705@163.com,资料:1)捐赠人捐款成功截图;2)捐赠人真实姓名(默认为开票名称);3)捐赠人联系电话及收件地址;邮寄方式:基于邮寄公益捐赠票据成本考虑,500元以上的捐赠将以快递方式寄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以挂号信方式寄出,100元以下的捐赠建议您自取,您可将多次捐赠累积集中开具。

发起信息

发起方

中华儿慈会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官方微博

实施地区:国内

善款接收

中华儿慈会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官方微博

联系人:王智禹
联系方式:15198910779
联系邮箱:chenxing@ccafc.org.cn
机构住所:北京丰台区北京市丰台区造甲街110 号永乐文智园48号楼中华儿慈会
登记管理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3100000500021537W
慈善组织法人登记证书:点击查看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点击查看

募捐动态

努***行03.28 08:05

一起向善良致敬!5.00元

L***O03.23 08:03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10.00元

刘宇粉丝后援会 一起捐

傅***軍03.15 07:13

助力公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10.00元

成毅粉丝公益会 一起捐

不***纸03.13 08:06

助力公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8.24元

刘宇粉丝后援会 一起捐

北***紀03.11 18:48

公益无大小,行动即榜样!5.00元

爱心网友03.10 08:09

跟我一起,为爱添力!10.00元

昆明阳光公益 一起捐

C***I03.09 08:23

一起向善良致敬!10.00元

米***Y03.09 08:07

跟我一起,为爱添力!10.00元

成毅粉丝公益会 一起捐

听***淇03.04 08:08

助力公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1.00元

昆明阳光公益 一起捐

爱心网友03.02 08:08

助力公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1.00元

进展报告

02.062024

2024年春节快到了,《圆彝族孩子文化梦》项目组祝贺大家新年快乐!感谢大家对我们项目的支持与关注,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文化梦想。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携手并肩,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努力拼搏!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让我们共同见证民族地区孩子的文化梦,让他们在这片蓝天下展翅飞翔!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11.162023

近期,阳光公益团队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广通镇文星中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传承课程。此次课程由阳光公益工作人员主讲,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阳光公益团队将持续开展此类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7.272023

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于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古代居民称之为天下或四海之内。这一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考古学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则有力的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经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6.252023

项目学校老师结合彝族古训,告诉孩子们人生成长的意义,即知恩图报。 古训:藤子有了依托,才有机会爬到高处,享受阳光雨露。溪水流入泥沙,要想保持清澈本色,就很难了。彝语告诫我们:树高千丈不能忘根,人若发达莫忘恩,做人要有良心。彝族人对于爱心帮助,都会铭记在心。 小朋友说:“穿着我们自己民族的衣服,在运动场上一起做游戏,快乐的声音充满整个校园。我们不分民族,快乐的在一起游戏、学习、生活,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下一步,阳光公益工作人员也将积极配合学校,协调非遗传承人将更多民族舞蹈教会孩子们,早日将成果跳出来。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5.242023

2019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为此,阳光公益邀请专家学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从共生到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路”,以“师生同上一节思政课”主题党课形式,助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本次讲座,加深了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让老师、学生了解中国的多民族国情和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选择;提振了校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师生对国情的认识,加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3.142023

自项目上线以来,经过多方审核筛选,牛街民族中学被确定为项目执行学校。地处民族文化浓厚的牛街彝族乡,学校有着肥沃的民族文化教育沃土。依据地方特色,在广大爱心网友的支持下,我们为学校提供了民族服饰、彝族弦子、彝族刺绣等物质设备,同时也协助开展了非遗课程,如打歌、歌曲、跳菜等。 正如学校罗校长所言:“你们的民族文化公益项目促进了我们学校的民族教育、民族体育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学校与社会组织有机联动的结果。”据悉,罗校长从教二十八载,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恪尽职守、倾情奉献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学校和学生发展,兢兢业业,放弃双休是家常便饭,几乎是以校为家,真正做到“情洒彝乡育桃李”,多次被评为“优秀校长”,还被教育部列为名校长培养对象。 值得庆幸的是,罗校长以县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了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提案,被县政协列为十大重点提案之一。当我们得知这个消息,激动不已,或许公益力量很微薄,但也会在不经意间燃起花火。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2.142023

彝族人也有自己的盛大节日——火把节,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随着天色渐暗,成群结队的人们手上都会拿着火把,翻过山野、穿过田野到别的村寨,与对方打火把仗,在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不同的人之间互相撒火把也有不同的寓意,晚辈向长者撒,以示尊重,祈求长寿;长者向后辈撒,以示爱怜,祈求吉利;同龄人之间互相撒播,以示亲昵;青年男女互撒,则是爱情的开端。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1.162023

建筑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除却居住场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也是文化承载体。而土掌房是滇南彝族的住所,是一种以粘土筑顶的平顶房,一般以块石为墙基,土坯筑墙或夯土为墙,到一定高度以木为梁,铺上横木,垫上草和稀泥,用细粘土捶紧。这种住房结构简单,节省原料,又防火防晒。除了彝族之外,也是干热地区各族人们喜欢的住房。(图片来源:《中国传统民族类型全集》)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12.192022

2022年12月7日,项目学校牛街民族中学如约举办了阳光公益民族体育文化节。 项目学校以德树人,全面发展,以“优质均衡发展”为契机,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本次活动参赛对象为全校师生,全校按年级分为四个组,即:六年级组、七年级组、八年级组、九年级组。比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打歌、陀螺、射箭、高跷、飞镖 。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11.092022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这句老话把我们拉进大理弥渡,弥渡被称为花灯之乡,一曲《小河淌水》传唱几代人,举世闻名。2022年10月,阳光公益工作人员,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一行前往大理弥渡牛街彝族乡项目执行地开展非遗文化调研工作。 牛街村位于牛街彝族乡东南部,是乡政府所在地。牛街村地处哀牢山脉支系,山高路远,民族种类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牛街,古称蜜滴,也叫蜜滴牛街。据有关考证和推测,明代初期就有人定居于牛街上下两村,是牛街彝乡境内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也是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村落之一。牛街花灯融合了当地彝族民歌的曲调,演绎出了独具山区特色的汉族花灯文化。花灯会上一直被人们传唱的《十大姐》也广受外界好评,成为了弥渡乃至云南花灯音乐的一支瑰丽的乐曲,成为了牛街汉族文化的象征和旗帜。 当下,在公益力量的帮助下,我们将花灯《十大姐》引进了地方学校,深受师生喜爱,传承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我们将深挖地方民族文化,在与地方文化名人、教师、传承人协商下,让更多优秀文化由青年一代传承下去。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10.102022

彝族在云南主要分布在红河、楚雄、大理、普洱、玉溪、临沧、文山、昆明、曲靖、丽江等地较为集中;四川则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攀枝花等地。古彝文献古彝文约1800多字,用其书写的有哲学、历史、族谱、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地理、医药生产等各类书籍,可谓包罗万象。1936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于文江编辑出版了《爨文丛刻》,全书有原文、注音、意译等,约10万多字,对后来古籍收集整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四川有《彝文古籍目录》等,滇川黔等地对彝文古籍整理作出了大量的工作。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9.082022

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彝族地区,所到之处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革命道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关心人民疾苦等,在彝族人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彝族人民热情歌颂红军,产生了众多红军颂歌。如:《红军草》《红军枪》《红军长征上北方》《送郎当红军》《想红军》《穷人盼望老红军》等等。其中,《红军草》广泛流传于云南楚雄武定、禄劝等地: 在楚雄彝族山区生长着一种草,小片绿叶,开白花,味道酸涩,本地人叫“辣子草”,也叫“托福草”或“酸浆草”。常用来喂养牲畜,饥荒年月,人们也用来充饥。据说,红军路过之后,这种草忽然变成开五瓣小黄花,味道鲜甜。彝族人民为了感念红军,便把这种草改名为“红军草”,并编成歌曲传唱,表达怀念红军的热烈感情。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8.092022

教育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教育文化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彼此关联,各有特点。教育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之魂,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教育文化,也有差异性独特性的教育文化。在彝族教育文化长久发展历程中,凝聚了厚重的文化色彩。在《彝族文化史》一书中,较为全面的概括了彝族教育的类型和特点。主要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分为生产知识、生活经验、人生哲理、道德规范;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通过村落或社区交往,对本民族成员进行传统和伦理教育,其中,火塘文化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围坐火塘,由老人讲述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学校教育,始于元朝,据《元史本纪》载:“至元二十九年四月辛卯,设云南诸路学校,其教官以蜀士充之。”可见,当时彝族地区已经开始操办学校,内地的彝族子弟逐渐入学读书。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7.142022

彝族民间文学是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具有浓厚得到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白兴发把彝族民间文学分为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谚语、民间长诗六个大类,其中,以《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格兹天神开天辟地》《洪水泛滥》《谷种的由来》《太阳妹和月亮哥》《天上人和地上人》为代表的创世史诗、开天辟地神话、洪水神话、事物起源神话、图腾神话、星月神话、英雄神话,突出表现了彝族历史、文化、经济以及风俗习惯等,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彝族民间文学多以弹奏演唱、哼唱形式呈现。是彝族群众重要娱乐方式。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6.152022

彝族舞蹈的创作与其劳动生活、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动作优美、轻快欢畅、古朴浑厚,充分体现彝族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打歌,也称“踏歌”,自娱性群众舞蹈,不同地区叫法不一,如打跳、左脚舞、叠脚舞、跳歌、跳脚等,步调整齐、节奏鲜明;四弦舞,彝语“叶切比”,意为弹着月琴跳,男的弹月琴,女的拍掌而舞,动作柔和;阿细跳月,阿细彝语称“交斯比”,撒尼彝语称“三弦比”,多在月亮升起男女青年集会时跳;烟盒舞,又称跳弦、跳罗、跳三步弦,来历有二:一是模仿野兽动作跳舞,二是学者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动作而成,是彝族民间代表性舞蹈。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5.122022

彝族历史悠久,支系众多,其服饰类别也丰富多彩,具有多样化特征。彝族服饰折射出彝族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心理积淀。彝族女子服饰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木民族的特色,又因地区不一而着装各异。楚雄女子穿无领、矮领或领不封口的上衣,长裤;衣襟、领口、衣袖、下摆、裤脚、围腰及飘带均有绣花;足穿绣花布鞋。彝族女装:大襟右衽衣,有长短装之分,短装及膝,长装至膝下,达小腿处,两侧开衩。彝族妇女的大襟衣一般会在衽边衣袖、盘肩、下摆处,或挑或绣,装饰传统花纹图案。楚雄男子服饰与汉族无异,只有穿羊皮背心的少数老人穿长袍,束腰带,戴瓜皮小帽。百褶裙是彝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富于民族特色。百褶裙全系羊毛织成,质地柔厚高雅。羊皮褂及披毡:一件单皮褂需用两张上好的羊皮制作,以黑长毛为贵,对襟、无袖、无扣、长至脚部。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4.182022

彝族的民族绘画艺术小科普 彝族绘画艺术的特点是:古朴而简明。彝族的绘画多见于经书上,以竹笺为笔,以锅烟或蓝水兑制而成,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最本质的特征,达到追求“质”的美的艺术风格。 彝族的雕刻艺术多为在金属和竹木上手工刻画,图案以自然界的花草鸟兽和日常用品为主,常见在宝剑、银饰、马鞍、口弦、匕首等的柄把上,使这些器物更具自然美。 漆绘艺术:彝族的漆绘艺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使用的漆料为过滤后的土漆,再用锅烟、石黄、朱砂调制成黑、黄、红三色,漆绘的图案也都是与生活有关的日、月、山、水、树叶、花草、火镰等,广泛绘制在餐具、酒具、兵器和毕摩神具上。 刺绣艺术:彝族女子喜爱使用多种颜色的丝线,将各种图案绣在男女上衣、妇女手帕、女裙、男裤、荷包、烟袋等处。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3.142022

赛装节即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这是一个充分展示彝族姑娘聪明,勤劳,手巧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到彝族的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赛装场,色彩缤纷,满眼都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鲜艳服装,会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也很会刺绣,不光在衣服,帽子,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可爱,花样精致的图案。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1.262022

在云南彝族地区,左脚舞是彝族的传统舞蹈,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有人带头弹起弦子,逐渐加入队伍的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左脚舞的种类很多,基本是豪放类型的,有好客调、歌唱美好的生活、歌唱丰收年成、歌唱美好爱情等等。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1.122022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行的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现代彝语有六种方言。有的方言虽然差别较大,但都有明显的共同历史渊源,一定数量彝语词汇借鉴了汉语成分。彝语原有一种音节文字,称为“文”、“韪书”或“罗罗文”、“倮文”、“毕摩文”、“西波文”,通称老彝文。存在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形,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1975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共确定819个规范彝字, 并开始在四川彝族地区试行。而云南、贵州等广大彝区则仍然在使用传统彝文。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11.242021

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8.272021

彝族支系众多,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为主。 以妇女的刺绣装饰为例。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童裙裙短,一般为两节,腰小摆大。成人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羊毛裙质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状窄长,红色,下节蓝色细褶均匀齐整,其下横间以红、白、黑细条纹,色调和谐,再下是青色,膝盖处百褶四散,成喇叭状。行则褶皱闪动,轻盈飘逸。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左方腰际,实用又美观。腕饰以金、银、铜、玉、石头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贵妇人还佩戴金、银、铜质链、锁、坠等头、胸、背饰。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6.162021

彝族月琴,又称弦子。由于彝族月琴在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月琴的制作特别注重选料和装饰。月琴先用上好楠木制成,它的顶端雕有含珠龙头,龙头向上高高矗起,龙嘴上挂有龙须并饰以五彩绒球,整个龙头显得特别庄重、峥嵘,龙头下左右各布有两只木刻的调弦在琴腰上,可以调节琴弦的松紧。根据不同音调的需要,琴弦分为多段,在不同段上可分别弹出由底到高的各种音调,音乐有清脆明亮,有的低沉委婉。月琴琴箱一般呈圆形,也有的呈六角形和梨形,琴箱面板装饰较为华丽,有的雕龙,也有刻凤,还有的是镂空的民族图案,面板中央饰以一面较大的圆镜,面板周围也嵌饰着一些或圆或方的小镜闪闪发光,这与彝族对太阳的崇拜有关。月琴琴腰上设有四弦。整个月琴看上去细咬大肚,做工精美,花样之多,音色之美妙,可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彝族月琴乐曲丰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区又有所不同。彝族较著名的传统独奏曲有: 《刮地风》 、《野马过河》、《一对鹅》、《六背腔》、《甘洛调》、《数西调》、《雷波调》、《威宁调》、《大理调》、《草皮调》和《嘎木调》等。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3.152021

曾经,因为没有资金购买彝族乐器,彝族孩子们一放学就跑回家用废弃的稻草、塑料条编制手工品,希望能够通过卖手工的方式挣钱,买一把属于自己的弦子。 因为没有学习彝族文化的资源,村内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孩子们只能央求村内老人教跳彝族舞。年迈的老人们不灵活的腰腿时常在打跳过程中受伤。学习歌舞的愿望没有办法实现,孩子们一筹莫展。 今天,透着教室的窗户,传来一阵阵弦声柔胜水的弹奏声。没错,孩子们抱着音色清脆、装饰美观的弦子,目光紧紧地盯在楚雄彝族歌剧院普老师身上,随着他绘声绘色的讲解,孩子们对乐器有了更深层的了解,跟随老师的步伐时不时波动手中的乐器。 阳光公益为了传承和弘扬彝族民族文化精髓,2019年发起非遗文化公益项目,在云南楚雄、大理等地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孩子们购买少数民族服装、乐器、书本和相应器材,通过开展彝族文化兴趣班的方式,将彝族刺绣、歌舞、乐器等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贫困区儿童学习和传承彝族文化。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12.222020

彝族是我们国家的第六大少数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有着比较单纯的血脉继承。而对于从小在彝族文化渲染的环境下生长的孩子,对彝族文化的渴望更显得尤为迫切。 阳光公益为了传承和弘扬彝族民族文化精髓,联合中华儿慈会E公益联盟于2019年发起“非遗文化公益项目”,在云南楚雄、大理等地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孩子们购买少数民族服装、乐器、书本和相应器材,通过开展彝族文化兴趣班的方式,将彝族刺绣、歌舞、乐器等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贫困区儿童学习和传承彝族文化。 这一次“非遗文化公益项目”走进楚雄某小学,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了彝族服装125套以及彝族乐器。 孩子们纷纷穿上新衣裳,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我帮你扯衣袖,你帮我扣纽扣,气氛欢快又融洽。 这所小学有三分之二为寄宿制学生,有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便有了玩场,彝族文化的注入更是给孩子们的寄宿生活增添了色彩,这些寄宿学生都表示不想家了,性格上也越来越活泼。 彝族服装的多彩艳丽、彝族小调的美,彝族精美的刺绣,孩子们深深的爱上了彝族文化。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

08.192020

@中华儿慈会 发起了公益项目【圆彝族儿童文化梦】,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由中华儿慈会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