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听说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那芯片公司如何?

作者: 爱集微
2022-05-24 {{format_view(49537)}}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
【头条】听说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那芯片公司如何?

1.传国产手机品牌砍单2.7亿部,对手机概念股影响到底多严重?

2.适老、抗疫、共富,中兴通讯数字经济三驾马车居高声自远;

3.【芯调查】大厂们Q1业绩齐跌 封装业正在经历什么?

4.听说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那芯片公司如何?中国芯上市公司员工总数排行榜;

5.2022中国显示学术会议举办地为何选成都?

6.CNBC:美日两国高官谋划半导体出口管制;

7.曝华为“鸿蒙之父”王成录已离职;

8.大摩谨慎看待半导体产业,触底反弹时点未至;


1.传国产手机品牌砍单2.7亿部,对手机概念股影响到底多严重?

集微网消息 早在今年3月中旬,笔者就曾写过一篇题为《传手机等消费电子终端砍单致下游需求下降30%,芯片企业库存居高不下陷恐慌》的文章,在该文中,笔者强调了智能手机等消费类电子市场需求低迷不景气的情况,并强调产业链厂商将急需清理库存。

当时,据业界人士向笔者表示,由于此前智能手机等消费类电子终端供应链厂商疯狂备货,谨防今年再次出现去年严重缺芯的情况,导致目前库存压力很大,据市场预告,整个消费类电子市场对芯片的需求恐怕将同比下降30%左右。

而在近来,据分析师郭明錤表示,国产手机品牌今年3月已经砍单高达1.7亿部,至今再砍单1亿部,这也就是说,砍单达到了2.7亿部。对此说法,据业界人士向笔者表示,“之前市场就有传闻,全年预计下修15%左右。”那么,这将对手机产业链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国产手机品牌砍单2.7亿部 一线手机品牌首当其冲

近来,天风证券知名分析师郭明錤再度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大陆安卓手机市场将持续衰退,今年已大砍2.7亿部订单。

郭明錤称,中国Android手机厂商今年3月已砍去了约1.7亿部智能手机订单、至今再砍1 亿部订单,认为这代表中国大陆、欧洲与新兴市场需求疲弱。对小米、OPPO、vivo、传音、荣耀今年出货量预估约1.6亿部、1.6亿部、1.15亿部、7000万部、5500万部。与此同时,三星今年出货量目标也减少约10%、至2.75亿部,整体来看,iPhone 出货动能仍优于Android。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称,郭明錤22日表示,消费电子需求难振。最新调查显示,联发科和高通已削减下半年的5G芯片订单。其中,联发科中低阶产品Q4订单调整幅度达30%-35%;高通则将高阶Snapdragon 8系列订单下调约10%–15%,目前SM8475与SM8550出货预估不变,SM8550出货后,既有的8系列将降价30%-40%,以利清库存。

实际上,今年Q1国内手机市场不景气已经众所周知,据笔者此前统计,根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4亿部,与2021年Q1的3.44亿部相比,同比下跌8.72%。

从前五大出货量智能手机品牌来看,分别是三星、苹果、小米、OPPO和vivo,其中三星出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出货量在7400万部以上,而苹果反而出现同比小幅增长,出货量超过了5600万部。

随后三者分别为国产一线手机品牌,出货量均出现了同比大跌的情况:其中小米出货量近4000万部,与上年同期的4858万部相比同比下跌17.66%;而OPPO出货量为2744万部,与上年同期的3748万部相比同比下跌26.78%;vivo则是2530万部,与上年同期的3500万部相比同比下跌27.71%;除此以外,传音智能手机出货量也出现了小幅度下降。

此外,就国内手机市场来看,据信通院数据显示,1月国内手机出货量为3302.2万部,同比下降17.7%,2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486.4万部,同比下降高达31.7%,3月份出货量则只有2146万部,同比下降高达40.5%,1-3月份合计不到7000万部,同比下降高达近30%。

更需要注意的是,在2022年1、2、3月,国内5G智能手机出货量居然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分别同比下降3.5%、24.5%、41.1%;但在2021年1-12月每个月中,国内5G智能手机出货量均是同比增长状态,全年同比增长高达63.5%,而在2022年Q1,5G智能手机出货量则同比下降高达22.9%。

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主要由5G手机支撑,但随着5G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同比下跌,意味着整体市场开始走向下坡路,或者说增长压力将会更大!简而言之,国内手机品牌的压力着实不小,而这对于手机供应链厂商而言,又将造成多大的影响?

终端市场砍单潮之下 对供应链厂商影响到底有多大?

实际上,据笔者了解到,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部分手机产业链企业的情况就十分不乐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这种情况进一步折射到以智能手机向周边扩散的消费类电子配件等市场,简单说来,就是在市场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行业内卷十分严重。

这种“内卷”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是市场需求和出货量下降,行业衰退期;其二则是虽然行业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增速进入衰退阶段,即增速放缓,导致内卷严重。

而对于手机产业链企业而言,据业界人士向笔者强调:“衰退是必然的,尤其是重度依赖国内手机品牌的厂商,三星和苹果相对来说会好一点,但也要看大客户占比情况。另外一方面,就是看手机市场业务占比情况,就是业务多元化的情况。”

该人士还强调,其实对于手机产业链龙头企业来说,企业自身都早有准备,并非今年国内市场出货量下降是突然的,尤其是对大公司来说,加强业务风险控制是必然的,这几年全球手机品牌出货量高度集中化,“撑死龙头饿死中小企业”是常态,但整体的出货量下降已经持续很长时间,大部分企业都在加速进行业务多元化,现在就看新业务能否弥补手机业务所带来的损失。

其还强调,除了智能手机以外,包括智能穿戴市场、平板、PC、消费类电子配件等市场,其实整体的情况都不乐观,这将会对一大批涉及到消费类电子产业链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以PC为例,华硕全球副总裁暨个人电脑事业部总经理李益昌本月表示,欧洲、中国大陆及美国个人电脑(PC)市场需求都有下滑迹象,今年整体PC市场恐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宏碁董事长陈俊圣也表示,疫情造成的PC需求已过去,回到2018、2019年情况。而对于如何看待下半年PC市场情况,陈俊圣指出,目前已跟渠道商洽谈返校季、圣诞销售季,站在宏碁角度当然期待季节销售潮,但市场变数太多。

此外,据笔者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近200家手机产业链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发现,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的有120家企业,占比达到了60%,但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则只有90家,占比则只有45%,这也就是说,至少有15%的企业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同时,还有近40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占比高达20%。

对于上述数据,电子行业某分析师向笔者表示:“寒冬还未到底,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出来后,大概率还会更加难看。”至于以智能手机为主导的消费类电子市场何时才能好转,有观点认为,“从目前来看,或许要到今年第三季度才有盼头。”

(校对/Jack)


2.适老、抗疫、共富,中兴通讯数字经济三驾马车居高声自远;

电信业再次躬逢“517”——每年5月17日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简称“电信日”)。今年电信日的主题为“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Older Persons and Healthy Ageing)。

当日,浙江省通信管理局联合省委网信办、省经信厅和行业企业等相关单位,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等内容主题,共同举办了2022年浙江517电信日活动,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女士应邀出席开幕式。

日益老龄化社会迎面碰撞数字经济改革,双方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全民抗疫时代,数字化转型将如何扮演“社会疫苗”的作用?憧憬共同富裕的伟大愿景,数字基础设施又将会怎样助力目标达成?会后,集微网就上述几个问题专访了崔丽女士。

517电信日主题访谈(@中兴通讯)

老龄化的数字经济市场逻辑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各项数据,显示老龄人口增速超过全国人口增速,且持续较快增长,到2035年进入超老龄社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性的显性议题。

对此,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在采访中表示,适老不仅仅关涉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而且符合商业逻辑。她提到,参考更早进入深度甚至是超老龄化社会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他们目前养老产业GDP占比都在20%以上,而中国目前只有7%,市场空间巨大。

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中兴通讯)

在当下的数字浪潮中,中兴通讯充分发挥自身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在科技适老化领域这一“九层之台”上给出了三个维度的解决方案。崔丽将其归纳为两大核心驱动力,不可或缺的终端产品生态和服务的平台化。两大核心驱动力指的是数字产业化中的“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和产业数字化中的 “可交易的数字化能力”:“二者将直接影响适老化科技的服务体验、质量、成本、多元化等因素”;其次,手机、守护宝等适老化终端产品也是中兴通讯的关键发力方向之一,对此,崔丽阐述:“手机、个人数据和智慧家庭、周边生态产品,形成1+2+N的全方位布局”;大幅降低适老化产品的成本离不开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网络、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适老化产品和服务平台化生态构建将直接决定科技适老化产业的成长速度。

以此为基础,崔丽向集微网总结道总结:“在当下的数字化浪潮中,中兴通讯将坚持数字经济筑路者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和生态伙伴一起向阳生长,共同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将数字技术更多更好地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让老年人在社会数字化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以科技为适老领域的发展筑基、献智、赋能。”

新冠疫情倒逼数字转型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发生以来,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人们的心。疫情影响之下,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阻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员工总数超过7万人的大型企业,中兴通讯的大身板也正在向全社会贡献源源不断的抗体能量。

疫情期间的常态化远程办公如何保证办公效率,如何在家中实时监控研发关键指标,及时发现研发过程中的问题与风险,又如何确保与客户的链接不断,保证工程交付?针对以上因疫情造成的种种产业问题和难点,中兴通讯迅速启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为员工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的同时,应对自身经营和助力社会抗疫,打出了科技“组合拳”。

崔丽向集微网表示:“在2020年初疫情期间,中兴通讯利用自研云平台的应用,即支持了3万多研发人员远程办公,复工首日远程办公效率达到日常效率的95%,在近期奥密克戎对西安、深圳、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带来的新一波疫情期间,中兴通讯通过一站式云研发平台,确保了5G大型项目在全国各研究所异地协同开发和测试。”

而且该一站式研发平台由近及远,由局部区域化到全球视野,赋能拓展到了欧洲、南美等国际市场。崔丽给出这样一个关键数字:“中兴通讯构建了线上渠道,通过线上参观演示、线上展会、远程测试等,确保与客户的链接不断。在工程交付上,我们设立了全球云交付中心,凭借端到端的自动化工具和数字化系统,为全球运营商提供‘零接触’、‘即时满足’的在线网络部署和运维。自2020年初以来,中兴通讯云交付解决方案让全球超过200张电信网络及其使用者从中受益。”

ICT视野与全民关怀,是中兴通讯逐步对外分享数字化转型经验和能力积累,协助各行业运用数字技术保障经营活动正常化的一贯追求。在回答如何携手行业合作伙伴,开发基于5G的远程医疗、智慧物流、5G云课堂、立体安防等创新应用这一问题上,崔丽向集微网阐述了两个经典案例:“在成都实现全国首例基于5G的新冠肺炎病例远程会诊。在近期浙江疫情期间,中兴配合当地运营商圆满完成嘉兴援沪防疫生活物资中转站建设、绍兴上虞地区方舱医院建设等抗疫工作。”

数字致富路:义不容辞的责任

无论是科技适老化还是数字经济转型中的抗疫,都是汇成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的涓涓细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此,崔丽明确指出,助力数字经济的均衡性与共享性增长,助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是中兴通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是“共同”,必然涉及到区域协同,生产、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搭建以及新生产要素的的均衡发展。崔丽以点带面,在采访中重点谈到了中兴通讯在浙江省这一全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数字产业布局:“中国移动与中兴通讯联合为浙江华腾提供5G专网,通过边缘计算、大上行及5G网络的服务能力,将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融合在一起,打造出可以智慧养猪的“5G牧场”,既是生态牧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次实践,也成为了富民增收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

要做大经济蛋糕,需要有可交易的数字化能力。崔丽分析了可交易的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在当前阶段,可着重通过对5G网络能力‘原子化’和云能力‘组件化’的封装,沉淀形成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通用化的能力组件和平台,支撑应用开发者结合具体场景进行二次创新,实现数字能力共享和高效复用”。

中兴通讯作为信息通信行业的一员,通过部署“高效的数字技术设施”,赋能“可交易的数字化能力”,助力数字经济的均衡性与共享性增长,助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

结语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裂变”和“聚变”

在此次浙江517电信日活动上,“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和“可交易的数字化能力”成为中兴通讯着重向外界释放的两大信号。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将两者分别对标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轨并驱,不分轩轾。崔丽将其具象化为0和1的关系:“数字化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助力整个社会转型升级,核心还是在以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能力为代表的数字基座。如果说大数据、云计算、AI等软件技术是可以创造无限可能的很多0,硬件基础设施就是前面的1。”

前者包括了网络和算力。在网络层面,助力运营商持续拓展网络的深度和广度,即建“好”网;另一方面实现更加高效、规模化的拓展不同场景应用,助力运营商提升网络效率和资源变现,即“用”好网。对于算力产品及方案创新,强化芯片、算法、架构创新,突破核心瓶颈,实现算网和云网能力同步发展;后者核心诉求是降本提效和生存发展,力主解决的是因行业场景和企业发展阶段的差异,产业的数字化应用的碎片化特征。“可交易数字化能力” 将数字基础设施能力做“原子化”封装,对云能力做“组件化”封装,实现低成本起步,快速试错,结合场景应用再做二次创新,从而实现能力复用,持续迭代,支撑和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的推广。

面对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民抗击疫情进入深水区,以及共同富裕这一终极诉求,中兴通讯依托自己的的核心优势,即ICT端到端的全栈核心能力的持续积累和创新突破,以及产品、解决方案和系统化服务能力,坚持“数字经济筑路者”的定位,坚持“开放共赢”的理念,不断持续向下扎根,在坚持深耕基础领域技术研发的同时,推动创新产业链相互融合,推进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



3.【芯调查】大厂们Q1业绩齐跌 封装业正在经历什么?

(爱集微报道)封装一直被视为半导体行业的晴雨表,封测厂商的业绩变化往往预示了市场趋势的转换。在经过整体业绩骄人的2021年之后,客户砍单传闻在2022年初就侵袭整个封装产业,而主要上市公司的Q1业绩也有些不尽人意。

作为半导体制造的后端环节,封装会率先感受到市场下滑的趋势。因为相比于晶圆制造,封装行业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扩产成本也较低,所以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业绩上会立刻表现出来,而这种势头在3-6个月之后就会传递给晶圆厂和设计公司。所以,目前种种迹象,是否预示行业周期拐点真正来临了呢?

整体增长乏力、市场低谷来临

对国内主要封装厂Q1业绩报告梳理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厂商的营收维持了同比增长,但是无一例外地出现了环比下降的情况。并且,多家企业的净利同比出现了下滑,只有长电科技的净利环比保持了增长。即便Q1向来为半导体业的淡季,这种整体业绩的低迷依然有些不寻常。

表 各封装厂商2022年Q1业绩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单位:亿元)

从近期业绩说明会上也可以看出,厂商们都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比如,长电科技就表示,目前观察到国内消费类产品市场以及通讯产品如手机市场呈现一定下滑倾向,部分芯片客户库存水准偏高,这对公司国内工厂的业务增长带来一定压力。华天科技也表示,2022 年以来,电子整机市场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对半导体企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实际状况又是如何呢?在爱集微近期所做调研中,有业内人士反映,“中小封装厂普遍都只有67成的订单,差一些的估计只有5成,而且这种情况从去年年底就出现了。”

集微咨询资深分析师陈跃楠认为,封装行业景气度下降现象确实存在,主要是中小封装厂由去年的全线拉满到现在只维持60-70%的开机率,并且这种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

很多专业投资机构观察到这种现状,纷纷调低对封装行业的短期预期。摩根士丹利在2022年初经调研后指出,部分委外封测代工厂(OSAT)打线封装(Wire Bonding)产能出现闲置,加上部分小型封测厂降价竞争,使未来打线封装的价格将难以维持高位。虽目前主要封测厂如日月光投控、长电科技未出现显著的砍价,但在打线封装需求不如以往的情况下,预期未来价格将会回归常态。需注意的是,因小型封测厂降价竞争和原物料价格提升,封测厂毛利将会面临挑战。

2021年是封装业乃至半导体行业高光的一年,在供应链紧张的大背景下,厂商们的业绩都大幅飙升。但由于疫情造成的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中断,能源价格上涨引发通胀压力增大,加之消费电子终端需求放缓,使得品牌客户进行库存调整,下单转趋保守,2022年的封装市场将很难再现2021年的辉煌。

双重打击:高位库存和过度扩产

对2021年封装市场最好的形容就是“大河涨水小河满”,全产业链的产能紧缺使得很多一线封装厂商的订单流出到中小封装厂的手中,全行业呈现出业绩普涨的局面。

但凡事必有利弊,产能紧缺的信息在供应链传递的时候被过度放大了。“当终端客户对芯片有增量的需求无法满足,必然会对多家供应商提出询价,这些供应商势必纷纷去向上游原厂订货,Over Booking就发生了。但实际上只要其中任何一家能正常供货,其他备货的供应商可能只会积压库存,这种类似于牛鞭效应的情况在消费电子市场尤为明显。”利扬芯片总经理张亦锋形象地说明了行业高库存形成的原因。

市场由热转冷之时,巨大的库存就成为所有厂商要背负的压力。国内某封装厂经理刘慧明(化名)对爱集微表示:“我们的客户,包括一些大的渠道商,因为之前缺货,都有点过分备货,使库存水平远超正常,所以现在很多公司都在重新进入销库存阶段。”

 “一旦进入销库存阶段后,很多订单都变成延迟交付,这样芯片设计公司拿到晶圆厂交付的产品后就不急于安排封装,以免造成更大的资金压力,这自然对封装厂造成很大冲击。”刘慧明补充道。

陈跃楠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去年在缺货的恐慌下大量备货,导致目前库存囤积较多,2022年整体市场不如预期,市场较为萧条,下单量较少。”

据爱集微了解,业内有几家设计公司甚至达到几个亿的库存储备,其他公司库存水平也普遍较高,这对封装行业的影响就很大了。因为晶圆厂最近两年话语权较高,一般都会要求客户下长期订单甚至预付定金,面临的风险相对较低,但话语权相对较弱的封装厂就要直面客户砍单的压力。

除去受到消费终端市场萎靡的影响,封装厂商扩产过多过快也是造成目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2021年的市场过于火爆,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使得很多中小封装厂都走上了扩产之路。并且,这些扩产产能都相对集中在某几类常规封装形式中。

据刘慧明介绍,去年起来的很多中小封装厂,主要都在做QFN/DFN封装,最传统的SOT这类封装则少人问津。

QFN/DFN本身算不上先进封装,但是其具有优异的散热和导电性能以及轻、薄、小的优势,由此替代很多传统的封装形式,市场需求增长迅速。2021年市场上最热门的电源管理芯片(PMIC)供不应求时,QFN产能就处于持续排队中,很多IC设计公司在上半年就已经在预定下半年的产能。

相比于晶圆代工的密集资本投入和高端设备卡脖子问题,封装产线扩产还是相对简单的,尤其是常规封装,一窝蜂上马很容易造成产能富余的情况。张亦锋表示:“传统封装设备的价格相对较低,单价上比晶圆制造和测试设备的投资都要小很多。可能几千万的投资就能建起几条产线,另外封装原材料的生产供应也相对简单,如果有稳定的供应商提供支持,产能的爬坡起量是非常快的。”

不过,封装产能过剩的现象在头部厂商身上则不太适用。比如,封测龙头日月光2022年Q1封装产能利用率约80%~85%,测试产能利用率约80%。

“很多刚起步的小厂,为了接单就拼命压价,到价格接近成本的时候可能就撑不住了,但是大厂还是能顶得住,因为他们的订单分布比较均匀。”刘慧明认为,市场行情走低的情况下,行业两极分化的局面可能会日益严重。

先进封装希望

在封装技术的庞大家族中,有产能过剩者,自然也有供不应求者。

刘慧明告诉爱集微,FCBGAFlip Chip Ball Grid Array /倒装芯片球栅格阵列)封装的价格还在拼命上涨,因为国内产业链并不健全,不管是FCBGA基板还是封装本身都在涨,而且其应用市场也是新增市场为主,最火热的元宇宙相关产品都在大量都在消耗 FCBGA芯片。”

市调公司Yole做过统计,在AI、数据中心和HPC推动下,FCBGA封装收入预计将从2020年的100亿美元到2025年达到120亿美元。这种空前的增长源自汽车,HPC,笔记本电脑和客户端计算领域的需求以及消费者和服务器应用中对图形的需求增加。

FCBGA封装只是先进封装的一种,而先进封装已经成为业界所追逐的新热点。在2021年,全球先进封装市场的总营收为321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总营收为572亿美元。包括5G、汽车信息娱乐/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可穿戴应用在内的大趋势继续推动着先进封装的发展。

“先进封装这块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利润也很高。”张亦锋认为,“晶圆级封装、扇出型封装、3D/2.5DFoCoS等等各类先进封装,具备很高的技术门槛,关键是补强了前道晶圆制造环节对于先进工艺方面的欠缺,同时又满足终端应用对高性能、低功耗和小型化的需求,所以广受欢迎。”

近期,苹果发布的M1系列芯片,就是通过台积电的封装工艺,实现性能上巨大的飞跃,凸显了先进封装技术的重要性。

并且,先进封装已经成为各大封装厂商的业务新重心。比如,长电科技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去年先进封装包括除打线与测试外的其它封装形式,收入占比60%以上。今年预期先进封装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实现高于公司平均水平的增长。

通富微电也在先进封装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已大规模生产Chiplet 产品,7nm产品已大规模量产,5nm 产品已完成研发即将量产。

华天科技现已掌握3D、SiP、MEMS、FC、TSV、Bumping、Fan-Out、WLP等先进封装技术,2022年将开展2.5D Interpose FCBGA、FO FCBGA、3D FO SiP 等先进封装技术的开发。

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也在飞速提升中。集微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先进封装产值达903亿元,先进封装占比持续提升至36%,随着5G带来的新应用逐步落地和现有产品向SiP、WLP等先进封装技术转换,先进封装市场需求将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同时封装厂主要投资将集中在先进封装领域,带动产值快速提升,预计2023年,中国先进封装产值将达到1330亿元,约占总封装市场的39%

头部封装厂商也纷纷加入了去年的扩产潮,只不过更多集中在先进封装上。按照业界的普遍看法,即使消费电子终端需求有趋缓迹象,HPC、网通、车用等也将持续拉动高端封装需求的增加。

不过,先进封装毕竟还只是属于未来的游戏,要度过目前的市场低迷,封装行业的从业者还需要更大的智慧和耐心。

(校对/Andrew)



4.听说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那芯片公司如何?中国芯上市公司员工总数排行榜;


近段时间,互联网大厂的裁员引发热议,然而半导体公司的情况如何?爱集微通过整理分析135家中国芯上市公司的公开财报信息,发布中国芯上市公司2021年员工总数排行榜,榜单包括员工总数与研发人员数量。

闻泰科技员工总数超3万人居第一

员工总数排行榜中,人数最多的是闻泰科技31658人,人数超过10000人的有12家企业,分别是闻泰科技(31,658人)、华天科技(29,599人)、深科技(26,917人)、环旭电子(24,768人)、长电科技(23,255人)、纳思达(21,787人)、三安光电(18,636人)、中芯国际(17,681人)、通富微电(16,737人)、珠海冠宇(16,283人)、三环集团(16,145人)和中环股份(13,371人),总人数排行居前的企业多为制造类、封测类或者IDM类的企业,这些类型的公司有大量的产业工人。

2020年末相比,半导体上市公司员工总数平均增加17.8%135家公司中有117家公司人数增加,18家公司人数减少,其中卓胜微(141.7%)、思瑞浦(83.7%)、长川科技(82.4%)、神工股份(74.2%)、恒玄科技(67.5%)人数增加幅度居前;北斗星通(-24.1%)、欧比特(-16.7%)、露笑科技(-14.9%)、晓程科技(-13.6%)、航锦科技(-13.5%)人数跌幅居前。

值得一提的,整个A股员工总数平均增加幅度为4.1%,海外半导体公司员工总数平均增加幅度为9.4%,均远低于A股半导体公司的员工总数平均增加幅。

研发人员平均增加21.1%

研发人员总数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是闻泰科技研发人数7045人,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华天科技(4,349人)、纳思达(4,261人)、太极实业(3,448人)和三安光电(3,206人)。

2020年相比,半导体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平均增加幅度为21.1%135家公司中有118家公司研发人数增加,17家公司研发人数减少,增幅超过100%的有太极实业(187.6%)、崧盛股份154.0%)、卓胜微(126.2%)、明微电子(117.7%)、万业企业(108.1%)和芯碁微装(100.0%);长电科技(-52.8%)、灿勤科技(-38.3%)、有研新材(-36.1%)、中芯国际(-24.7%)、海特高新(-22.4%)研发人员减少幅度居前。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公司财报披露的研发人员数量减少是因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例如长电科技财报显示,2021年度研发人员口径不含基层科技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数超过50%的有38家公司,除了长川科技外,都为设计类公司。(校对/Andy)


5.2022中国显示学术会议举办地为何选成都?


由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和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联合主办,爱集微咨询(厦门)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成都新型显示行业协会、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维信诺)承办的2022中国显示学术会议将于9月22-24日在成都举行。为何2022中国显示学术会议落在成都?

中国显示学术会议专题网页

新型显示产业是成都“十四五”规划重点

作为重点构筑发展的产业,成都市将大力推动新型显示产业链发展。《成都市“十四五”信息化规划》指出,加快布局新型显示产业的建圈强链,构筑涵盖原材料、面板制造、整机集成等核心环节的全产业链条,打造全球领先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成都高新区则更加聚焦,“十四五”期间将主攻OLED方向,同时拓展多元显示领域,丰富显示技术谱系,形成以OLED为主,TFT-LCD、Micro-LED、激光显示等显示技术百花齐放的产业生态,加速打造国际一流新型显示产业高地。

为了进一步完备产业链、整合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全国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促进成都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成都市进一步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指出,成都将着力补链、延链、强链,并根据固定资产投入给予新型显示产业链企业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

与此同时,成都引进各类平台化服务,提高新型显示产业集群聚合优势。为了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发展,成都提供上下游制造协同、产学研用协作、资源数据共享、产品检验检测、行业交流与决策咨询等平台化服务的企业或行业协会

此外,成都还提供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搭建产业政策扶持体系。为了助力新型显示产业做大做强,成都打造金融、信贷、知识产权等各类新型显示产业服务平台,成都推出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人才激励、科技创新等新型显示领域政策。

成都是全球新型显示产业重要一极

成都是国内新型显示产业“十字型”空间布局构架上的重要一极,产业布局比较齐全,既包括TFT-LCD,又包括AMOLED、Micro LED、激光显示、电子纸等新型显示技术。

在过去十几年中,成都先后引进了京东方、深天马、中电熊猫、辰显光电等新型显示代表企业,推动各类新型显示产线全面落地,具体包括中电熊猫8.6代TFT-LCD产线、深天马成都4.5代TFT-LCD产线、京东方成都4.5代TFT-LCD产线、京东方成都6代柔性AMOLED产线、辰显光电成都Micro LED中试线、成都捷翼电子柔性显示器制造项目等,使成都跃升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其中京东方成都6代柔性AMOLED产线是全球第二条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厂商在柔性OLED面板市场的垄断格局,进入苹果产业链,引领中国柔性OLED产业发展,标志着成都已成为世界新型显示产业中重要的一极。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激光投影产业的高速发展,成都诞生了激光、投影显示器的生产及研发独角兽企极米、专业的光学屏幕制造商菲斯特等代表企业。其中极米科技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投影机市场冠军,2021年出货量占比21.2%,超过第二至第四名占比总和。

成都新型显示产业生态正逐步完善

成都新型显示集群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将打造了新的产业高地。在京东方、深天马等企业的带动下,成都已聚集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及模组、下游终端应用等一大批企业,促进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偏光片、背光源组件、驱动IC、控制IC等上游原材料产业发展,同时推动了车载导航系统、个人移动显示终端等多种应用产品的发展,使成都成为西部地区最主要的光电显示产业布局地。

目前,成都主要新型显示产业生态企业除了京东方、深天马、中电熊猫、辰显光电,还包括中光电、业成、路维光电、鸿睿光电、拓米、奕斯伟、拓维高科、出光兴产、华兴源创、梅塞尔气体、亚通达、三贡化工、东进世美肯、吉锐时代触摸、合盛高科、极米、菲斯特、TCL、OPPO等,成都有望成为新型显示产业强市。

成都校企合作推动新型显示产教融合

成都拥有电子信息领域重点院校,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新型显示技术创新氛围浓厚。据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是电子信息领域唯一所“双一流”A类高校,其一级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讯工程排名全国第一。电子科大早在2018年就已经与京东方达成战略合作,建立京东方-电子科大联合创新研究院,共同研究DSH(显示、智慧、健康)事业技术,为京东方成为物联网全球领先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双方已经联合完成技术寻源20多项。

除了与高校合作之外,成都京东方还在积极投入AMOLED自主研发。2017年京东方投资20亿元建设全球领先的AMOLED研发中心,包括研发大楼、AMOLED试验线和近4万平方米洁净室。该项目进一步推动成都OLED产业研发、生产、测试领域的发展,提升中国AMOLED产业竞争力。

此外,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也极具创新力,其“锥形辊筒大尺寸菲涅尔透镜制造技术”获评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银奖”,菲涅尔屏幕打破了日本在激光电视幕布领域的垄断局面。



6.CNBC:美日两国高官谋划半导体出口管制;

集微网消息,美媒CNBC日前报道称,美国总统拜登访问韩国、日本之行,正加快推动三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合作。

拜登在参观三星电子半导体工厂时表示,“这些只有几纳米的小芯片是推动我们进入人类技术发展下一个时代的关键”,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表示,他和拜登在这里“感受到了我们经济和技术联盟的力量。”

著名智库CSIS专家Michael Green分析称,当前外界关注的主要是日韩两国在对华敏感技术出口管制和对美投资方面的动向。

本周一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东京会见了日本外长萩生田光一,双方已讨论了“在半导体和出口管制等领域合作”。

CNBC预计,在随后的日本访问期间,拜登将继续鼓吹其印太经济框架(IPEF)倡议。(校对/乐川)



7.曝华为“鸿蒙之父”王成录已离职;

集微网消息,据报道,华为鸿蒙负责人、华为终端 BG 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博士已经从华为离职,目前微博官方认证也已取消,后续入职了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据了解,王成录博士为华为技术元老,在华为主导鸿蒙系统开发,被称为“鸿蒙之父”,于1998年进入华为,曾担任华为中央软件院总裁,2015 年调岗到华为消费者业务,并主导方舟编译器和EMUI系统研发。

天眼查App显示,深开鸿股东包括深圳哈博科技投资合伙企业,其为华为旗下的投资基金,占深开鸿总股权的20%,这也意味着王成录仍然身在华为系公司。

(校对/holly)


8.大摩谨慎看待半导体产业,触底反弹时点未至;

摩根士丹利证券昨(23)日发出报告,谨慎看待半导体族群,认为产业触底反弹的时点未至。

另一家外资高盛则下调股王矽力-KY、力智目标价,并将矽力目标价元下调至4,080元(新台币,下同),力智下调至775元。

半导体公司获利和估值在2023年下降已渐为市场共识,然大摩认为产业触底反弹的时点未至,云端半导体、桌机等原被视为有稳健需求支撑的次产业浮现走疲迹象,因此,大摩认为,除了台积电外,其余晶圆代工厂产能利用率将自今年下半年开始走缓,二线晶圆代工厂客户或会减少订单、减少库存。

在目前环境下,议价能力将左右半导体公司运营,大摩由此首推台积电、联发科、环球晶、合晶、世芯-KY、新唐等标的,看好相关标的将有合理的价格增长(GARP)。

以台积电来看,大摩分析,高效能运算是晶圆代工厂获利关键,台积电在3纳米、2纳米技术有所突破,且持续获取高通、英伟达、英特尔等订单,有利其抵御今年智慧型手机、PC等产品需求疲软的冲击。

联咏、矽力-KY、南亚科、力积电等标的目前评价面较同业高,然其议价能力正逐渐下滑,此外,市场也低估相关公司获利在未来两至三年获利修正风险,因此大摩皆保守看待。

高盛虽下调矽力-KY、力智的目标价,但对其发展持正面看法,指出整体模拟半导体的潜在市场规模持续提升,两家公司也正在扩大占率。

矽力-KY、力智的2021~2025年营收复合年均成长率分别为27%、22%,高于全球电源管理IC市场的7%、中国大陆电源管理IC市场的11%,惟考量到整体总经因素,高评价股进入修正,因此将矽力目标价由4,755元下调至4,080元,力智则由900元下调至775元。经济日报


头条

热门评论

直击北京车展 | 小米SU7上市28天交付5781台 雷军现场征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