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邵穎、伍軒沛)疫情仍未放緩,衞生署轄下科學委員會前日建議七類有高暴露風險人士可打第四針,政府昨日宣布,18至59歲人士未曾受感染、符合相關規定的市民,即日起可到疫苗接種中心或公立醫院疫苗接種站,憑「即日籌」打針,但不少市民踴躍前往疫苗中心想打針,才發現只限醫護、安老業等高風險人士可接種,第四針仍未全面開放,「摸門釘」失望而回。

大公報記者昨天到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及禮頓中心兩個疫苗接種中心現場了解,不少市民認為第四針信息混亂,他們認為政府應讓想接種第四針的市民打針,不應設限。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曾於本月初表示,預計全港市民都需要在11月至12月左右接種第四針疫苗,因為Omicron病毒的免疫逃逸比較嚴重,因此在接種第三針疫苗後的六個月打第四針能夠加強抗體水平,加上大部分新冠病毒在冬天較活躍,情況有如流感,市民在冬天來臨前打針,保護力會是最好。

衞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提出,接種第四針或能對較年輕的成年人提供短暫的額外保護,以預防感染及出現病徵。未曾受感染的18至59歲的成人,若有較高暴露風險,例如安老或殘疾院舍員工,或因個人需要、例如到海外升學等,經考慮對自身的風險和益處後,可選打第四針,但須與第三劑相距最少6個月。

打針間距欠清晰 市民摸門釘

「全力支持打針!」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疫苗接種中心的孫先生攜女兒打針,已打三針的他表示,日後會考慮接種第四針,認為打針有效防重症,能更好保護自己與身邊人,對於兩針間的間隔時間則不清楚,認為政府應發放更多資訊。

患有慢性病的郭先生早前確診,康復後,想來接種第二針,他形容康復者及未確診者何時打針的資訊「好複雜」,他靠同事通知疫苗資訊,認為當局指引應當更清晰。他透露,自己「以前係死都唔打(針)」,但經醫生解說後,意識到打針可起到保護作用,認同接種重要。

在官涌體育館的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有市民昨晨到來想領取「即日籌」打第四針,但到達後才知道自己打第三針後未夠六個月,不能接種。亦有市民因為「差三日先夠六個月」,也未能打針,他認為打針是盡公民責任。一名已打兩針及曾經確診的市民說,擔心抗體水平下跌,希望打多一針,當作第四針,但被職員拒絕,說電腦系統「過唔到機」,他感到難以理解。有市民憂慮最近變種病毒數量上升,認為打第四針能夠加強自己的抵抗力。

全民打第四針 防下一波來襲

從事上門維修的盧先生說,自己從第五波疫情開始,便沒有客人讓他上門工作,一直失業至今。他已經打了三針疫苗,認為全民接種第四針,有助防控第六波來襲,政府應開放讓所有群組接種疫苗,讓他可以早日接種第四針,「市民應該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接種疫苗。」

尚至醫療醫務總監郭寶賢表示,第二針與第三針的間距是三至六個月,第三針與第四針的間距是六個月,可能因此令市民感到混亂。由於疫苗抗體水平會下降,他支持一般市民打第四針,但相信現階段政府讓高危人士優先接種,中心有空間應付打第三針及第四針需求。

責任編輯: 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