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咨询】2025年全球车用CIS市场规模将达32.7亿美元;华懋科技:以越南突破海外市场,以光刻胶突破半导体材料国产化

作者: 爱集微
2022-05-20 {{format_view(13286)}}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
【集微咨询】2025年全球车用CIS市场规模将达32.7亿美元;华懋科技:以越南突破海外市场,以光刻胶突破半导体材料国产化

1.集微咨询:2025年全球车用CIS市场规模将达32.7亿美元,索尼、豪威争当排头兵

2.直击股东大会|深纺织:中大尺寸偏光片供应稳定,“7号线”下半年有望盈利

3.直击股东大会|TCL科技廖骞:显示行业反弹关键要看经济 半导体硅片供应偏紧仍将持续

4.直击股东大会 | 许志翰:卓胜微积极布局Fab-Lite模式,芯卓项目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

5.直击股东大会|华懋科技:双向突破——以越南突破海外市场,以光刻胶突破半导体材料国产化


1.集微咨询:2025年全球车用CIS市场规模将达32.7亿美元,索尼、豪威争当排头兵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

-  车用CIS门槛高、价值量高,未来随着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的提升,车用CIS市场将快速发展。集微咨询(JW Insights)预计,到2025年全球车用CIS市场规模将达32.7亿美元,2021-2025CAGR14.3%

-  车用CIS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其产品结构也将发生改变。目前低端产品还是出货主流,但较低像素存在隐患;800万像素正成为L3级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新方案。

-  受益汽车市场景气,全球头部CIS、后发CIS企业都会受益成长,但目前部分企业遇到产能瓶颈,而索尼和豪威则加快市场布局,后两者凭借各自优势将会加速占领市场,大概率会引发头部三家企业的竞争排位变动;同时,本土企业及其他CIS企业也将借势新机遇,加快汽车市场布局。

CIS(CMOS Image Sensor)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凭借低成本、小体积、低功耗等优势,已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基本实现对CCD图像传感器的取代,全球三大图像传感器公司之一的索尼也早已官宣停产CCD。

目前在车载领域,CIS近乎成为唯一选择方案。而伴随汽车智能化快速发展,CIS正迎来“上车”良机。不仅如此,CIS还将上演新一轮排位赛,索尼、豪威科技有望引领全球,在本土企业中,思特威、格科微也将借助市场新机遇,切入汽车新赛道。

智能化驱动汽车CIS市场规模加速成长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加速变革,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新车渗透率已达7.69%,据集微咨询(JW Insights)预测,至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2000万辆,新车渗透率有望超过21%。

而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也在提升单车CIS的用量,集微咨询(JW Insights)预测,全球单车平均CIS数量到2025年将达到6.6颗/辆。未来,随着L4、L5级自动驾驶汽车加速渗透,单车CIS用量还将会继续提升。

根据集微咨询(JW Insights)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电子行业的CIS市场规模约为19.1亿美元,而到2025年将增长至32.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14.3%。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L2+、L3级自动驾驶汽车对摄像头的需求量已达到10颗/辆左右,如特斯拉Model 3、Model Y单车摄像头均为9颗,蔚来ET7为11颗,小鹏P5、P7分别为13颗、14颗,极狐阿尔法S为13颗。



总体出货量方面,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全球CIS出货量排名前五企业分别为格科微、索尼、三星、豪威、海力士,出货量分别为20.4亿颗、16亿颗、12.1亿颗、10亿颗、7.3亿颗,安森美以1.6亿颗位列第六。其中,手机、汽车、安防为三大应用市场,Frost&Sullivan数据同时显示,2020年手机市场CIS出货量为60.6亿颗,占比达78.5%,位列第一;其后分别为安防监控和汽车电子,出货量分别为4.2亿颗、4亿颗,占比分别为5.4%、5.2%。



而随着汽车对CIS需求量激增,CIS应用领域格局也将发生新的变化。2020年,全球汽车电子领域对CIS的出货量为4亿颗,占比5.2%,低于手机、安防领域79%和5.4%的占比,位列第三。但是全球汽车电子CIS出货量增速显著高于CIS市场整体增速以及手机、安防等细分领域增速。2020-2025年,车载CIS出货量CAGR达到18.89%,高于行业整体的8.56%,也高于手机行业和安防行业的7%和13.75%,至2025年,其出货量比重将提升至8%。



单位价值量方面,手机CIS价值量最低,2021年仅为2.11美元/颗,安防也仅为2.25美元/颗;而汽车CIS凭借其更高的门槛,2021年全球平均单价可做到5.16美元/颗,为价值量最高的行业应用。由此,2021年安防行业的CIS出货量虽然高于汽车领域,但其市场规模仅为汽车电子的44.03%。

低端产品亟待更新换代

目前,汽车CIS分辨率从30万像素到800万像素不等,其中,30万像素CIS在经济型用车中被广泛用于倒车影像等场景,在L0级-L1级中普遍存在;100万像素CIS也应用广泛,主要存在于行车记录仪、驾驶员监控、乘客监控、倒车影像等辅助领域。

更高像素中,130万、170万像素的CIS在经济型车中也比较常见,主要用于环视、前视等场景,对应车型也多为经济型用车或是L0-L2/L2+级别车型。

而200万像素及800万像素CIS,主要应用于L3级别车型中,但目前L3级别车型还非常少,导致该类CIS出货量也很少。

而在手机和安防产业中,超高像素已成为标配。其中,2000元价位机型中,前摄1300万-2000万像素、后主摄4800万-6400万像素都已成标配。安防监控中,家用产品200万像素已成标配;专业领域正快速从200万向800万像素倾斜。以此来看,车用CIS的分辨率上车进展显然要慢于手机及安防。

据了解,目前受市场关注的热门车型中,特斯拉车型标配120万像素,刚迈入高清门槛;蔚来EC6、理想ONE、小鹏G3等L2级车型中,主流仍选用130万-170万像素CIS。

理论上,摄像头识别数字至少需要5个像素,识别字母需要6个像素,识别汉字需要10个像素,对物体检测的像素往往要求在60×60px以上,推荐像素为120×120px以上。另一方面,据法兰克福旗下a&s测评室数据,标准检测方案下,目前专业领域CIS成像能力表现为:130万像素的解析度大约为750-850TVL,200万像素约为950-1150TVL,800万像素的解析度才能达到1800-2200TVL,像素越高,图像清晰度越高,系统识别准确率也越高。高像素已成为提升图像清晰度、人/车/物识别能力的基本保障。

而30万-130万像素对更好识别汽车环境还是比较吃力,当像素较低时,不利于系统辨识物体轮廓、颜色相近的环境物体。近年来多起基于视觉技术的自动驾驶汽车中,不乏因ADAS系统识别出错所造成的事故,如T公司的某起事故中,系统将前方白色故障车识别为天空导致撞车;X公司某款车在其他传感器失效后,图像也未能检测障碍物导致撞车,这背后不仅是算法的问题,视频源清晰度不足导致检测、识别失败也是重要原因。

目前主机厂给出的主要指标为,100万像素CIS(摄像头)的探测距离为20-30米左右,要探测到100米外的交通标志、140米外的自行车、250米外的轿车,所需要的像素则要达到800万甚至更高。但目前配备800万摄像头的仅有蔚来ET5、蔚来ET7、2021款理想ONE、理想L9、小鹏G9、极氪001、宝马iX等少数车型。

实际应用中,车在行进中会有抖动,摄像头随之呈动态成像,会降低解析度;不同企业软件算法水平有差异,对CIS图像信号的还原能力会存在50-200TVL的解析度差异;另外,除了主摄,目前车用摄像头多以广角乃至鱼眼镜头为主,也会折损50-150TVL的真实清晰度。这就导致像素较低时,车载摄像头对汽车环境的识别能力下降概率变大。

基于此,车内监控、环视、驾驶员行为分析、倒车监控等辅助性需求可采用200万等像素较低的摄像头(CIS),但涉及汽车安全驾驶、环境识别的感知单元,采用超高分辨率CIS更为妥当,以提高检测与识别性能。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随着自动驾驶等级不断提高,未来800万像素摄像头(CIS)将会越来越多地搭载到L3级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上,如蔚来ET 7已实现全车搭载;同时,目前新推出的视觉方案中,主摄(前视)镜头也已侧重于采用800万像素CIS,以此更好满足自动驾驶汽车对前方人、车、物的检测、识别需求。另外,预计未来支持2000万像素的镜头也会加快推出并上车。

目前,业内已经在加快800万像素CIS及相应模组的布局,如安森美于2017年底开发出全球第一款800万像素车载镜头,AR0820AT获得较多应用;同年,索尼也推出了车载CIS IMX424,具备4K成像能力;韦尔股份800万像素车载CIS已于2021年研发完成,目前OX08A4Y、OX08B4C已经实现量产交付,其中OX08B4C CIS获得魔视智能等公司采用。本土思特威在汽车领域,也实现了100万-800万像素CIS布局。

TSR数据显示,车用30万及130万像素车载摄像头的出货量从2019年开始快速下跌,而200万像素产品出货量比重有望从2019年的不足20%快速提升至2023年的接近43%;500万以上像素也将有望提升至2023年的7%左右。

另据集微咨询(JW Insights)预测,2030年,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达30%。高级别自动驾驶正在加速渗透,将会提升车载CIS的用量。



除了CIS提供商,自动驾驶方案商也在加快超高像素CIS应用落地,Tier 1大陆集团在2018年就发布了型号为MFC535的800万像素摄像头;大疆车载推出的视觉ADAS方案中,前视主摄为800万像素;德赛西威也基于安森美AR0820AT 800万像素CMOS开发ADAS方案,并搭载于蔚来汽车上;自动驾驶方案厂商AutoX更是推出了搭载28个800万像素摄像头的自动驾驶方案;地平线发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Matrix Mono主摄也支持800万超高清成像。

同时,CIS上车需要满足车规级门槛,还要考虑全天候成像能力、域控制器算力等多种要素,因此,车载CIS也并非像素越高越好。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待辅助CIS普及到200像素、前视主摄升级到800万像素后,将会沉淀一段时间,以继续探寻最佳的搭配与上车方案。

头部企业或引发新一轮排位赛

随着安森美收购的赛普拉斯CIS业务部门、图像传感器设备制造商TRUESENSE、汽车专用CIS提供商Aptina Imaging并形成产品力,安森美近年车载CIS营收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球车用CIS市场已形成安森美、韦尔股份(豪威科技)、索尼三家企业共同主导的竞争格局。

其中,安森美在过去几年中,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Yole统计数据,2017年安森美车用CIS市占率为43%,其后分别为豪威、索尼等知名企业;到2020年,安森美的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60%,其后仍为豪威和索尼。



不过,从2021年起,全球车用CIS市场出现了新变动因素。

目前车规级CIS既有IDM模式,也有Fabless模式。其中,IDM的代表是索尼和三星,意法、安森美、格科微等兼具自造及部分外发代工,豪威、思特威则是Fabless模式。



此前,安森美在晶圆上主要依赖LFoundry,封测主要由胜丽(KINGPAK)供应,但LFoundry被中芯国际于2019年出售给锡产微芯后,后者目前转做IGBT等功率器件;另一供应商胜丽被国巨收购后,已将BGA产能用来生产800万CIS,放弃100万-200万低端产品,安森美面临与索尼、豪威争夺胜丽BGA产能的局面。

台积电也未能给予安森美足够产能,导致安森美近年产能紧张,未来形势还将更加严峻。而安森美2019年接手Global Foundries位于纽约的300mm晶圆厂后,开始自建产能,目前还处于爬坡状态。根据安森美自己预测,2021-2025年,其汽车和工业领域的CAGR为7%-9%,其中汽车行业为17%。

而可比同行中,索尼在CIS技术领域技术优势明显,其背照式CIS和3D堆叠式CIS两次引领CIS技术变革,同时拥有足够的产能。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随着索尼开始重视并布局车载CIS市场,其手机领域的优势也将在汽车领域凸显出来,市占率随之快速提升,有望成为车用CIS领域的新领航员。

豪威也凭借技术优势以及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未来其市场将不再局限于欧洲,而是快速切入中国、美国市场,凭借其本地化优势、技术升级,以及产能扩产,将在特斯拉、比亚迪、吉利、大众、丰田、本田、宝马、奔驰等客户的基础上,快速扩大市场份额。豪威此前表示,其2021年车载CIS实现营业收入约23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85%。

基于如上分析,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未来三大汽车CIS龙头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索尼、豪威开始发力汽车市场,他们的市场份额将会提升,并对安森美形成压力。

不仅如此,在高端市场,安森美还将面临三星、海力士等IDM公司的竞争压力,晶相光电、意法半导体也加大了汽车CIS的市场拓展;中低端市场,国内的思特威、格科微、思比科(被韦尔股份收购)还将打破现有市场格局;比亚迪半导体也在该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据了解,格科微车载产品已经用于行车记录仪、360度环视、后视、座舱监控等方面,目前正在推进设计与制造端通过车规认证;思特威产品在倒车摄像头后装市场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意法半导体目前已有VD5661、VD5761、VD6640三款汽车CIS,并在研VG5761新品。

可以预料,汽车智能化加速的背景下,不仅在改变车用CIS的产品结构,还将引发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格局,同台竞技下,头部企业在高端市场的竞争进一步激烈,而格科微、思特威等本土企业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2.直击股东大会|深纺织:中大尺寸偏光片供应稳定,“7号线”下半年有望盈利



集微网消息 5月19日,深圳市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深纺织,证券代码:000045)召开了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本次会议就《2021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2021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2021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等7项议案进行了审议和表决,爱集微作为其机构股东参与了此次股东大会,并就上述议案投出赞同票。

会后,深纺织总经理朱梅柱与爱集微代表就偏光片市场波动、7号产线建设以及公司战略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小尺寸受波及明显 中大尺寸偏光片供应稳定

受益于2021年偏光片整体市场行情的稳定向好,2021年,深纺织实现营业收入为22.94亿元,同比增长8.76%;利润总额8623.35万元,同比增长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16万元,同比增长64%。

之所以出现如此增长,与偏光片业务表现密切相关,深纺织董秘姜澎表示:“2021年,偏光片市场行情总体稳定向好,偏光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公司进一步优化订单结构,使得平均毛利率实现了稳步提高。”

但如今,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持续下行,各大主流面板企业都面临需求不振和库存积压的压力,作为上游原材料的偏光片行业自然也受到一定的波及,深纺织总经理朱梅柱告诉笔者:“消费电子行业如今的确面临跌价和出货量下滑的双重压力,还没有完全见底。今年,国内手机市场的下滑比较明显,但这主要会对以小尺寸产品为主的厂商影响较大。深纺织的主力产品集中于中大尺寸,影响相对较小,至少目前我们的订单依然处于相对饱满的状态,对各大主流面板客户的供应情况良好。”

不过,由于当下疫情、俄乌战争以及贸易问题等多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小尺寸还是中大尺寸市场都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即便是国际主流面板企业,也难以对接下来的市场行情做准确的预判。因此,当前的面板产业普遍面临产线成本增加与库存积压的“矛盾”,企业大都寄望于接下来市场能够回暖,需求得到释放,积压的库存得到消化。

深纺织也在紧跟客户的步伐,朱梅柱表示:“目前,由于国内很多偏光片厂新的产能尚未释放,偏光片市场相对来说仍处于供应平衡的状态,虽然价格上会有压力,但出于供需平衡的考虑,价格上并不会有多大的变动。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上游的供应链,比如材料、胶水等。2022年Q1,由于我们预计到了这些影响因素,也提前做了相应的准备,虽然原材料库存有所增长,但成品、半成品的库存增长都处于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深纺织也在积极推进产能的规模化,朱梅柱对笔者透露:“目前,7号线良率和损耗率等技术指标逐月改善,生产产能提升,公司经营业绩逐月向好。7号线主要产品已完成客户验证,订单量逐步增加,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逐步降低,随着7号线爬坡顺利推进,后续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积极布局车用市场  “7号线”下半年有望盈利

消费电子市场整体增速趋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反观汽车市场,成为了今年以来半导体供应链的增长主力。由于汽车市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座舱显示大屏、多屏化趋势明显,对于深纺织这类主攻中大屏偏光片市场的企业而言,不失为一次极具潜力的增长契机。

但目前,受限于技术和应用要求等多方面因素,本土车载面板用偏光片的放量尚需时日,朱梅柱解释到:“车载偏光片由于有高温、高湿等要求,技术门槛比较高,国内目前尚未有企业能够实现稳定供货,都是由海外巨头垄断。目前受惠于车用偏光片国产替代的需求,我们也正积极布局这类技术,但真正量产还需要时间。”

现阶段,深纺织依然是聚焦主力赛道,去年下半年,随着7号线的产能加速爬坡,今年有望实现盈利,这将进一步夯实深纺织在大尺寸面板用偏光片市场地位。

朱梅柱表示:“7号线如今的产能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增加,不仅良率得到了提升,损耗也实现了进一步的降低,而且产品结构也有了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因此,预计今年下半年,7号线将是我们的一个主力增长点。”

当然,偏光片毛利率的提升,也是促进业绩增长的关键所在,对此,朱梅柱认为这需要从多方面去做管理:“除了通过提升产能实现降成本之外,我们也在通过保证高良率和低损耗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的提速,包括我们也在持续的摸索如何将不同的产品结构所采用的工艺尽可能的实现相对统一。但这的确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需要针对各个方面去做出平衡。”

整体来说,由于深纺织的整体产品线结构颇为全面,不仅在中大尺寸领域占据主导,在小尺寸领域也都有所布局。因此,即便当前市场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但基于产品线的灵活调度,深纺织依旧具备充分的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这也将推动这家国产偏光片企业在未来的市场中“行稳致远”。

3.直击股东大会|TCL科技廖骞:显示行业反弹关键要看经济 半导体硅片供应偏紧仍将持续

集微网报道 5月19日,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TCL科技,证券代码:000100)召开了2021年度股东大会,就《本公司2021年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的议案》、《关于2022年日常关联交易预计情况的议案》等13项议案进行了审议。



爱集微作为其机构股东出席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就上述议案投出赞同票。会议过程中,笔者与TCL科技董秘廖骞就公司多项业务的发展进行了交流。

显示行业触底反弹关键要看经济

TCL科技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也是国内显示领域自主建线先锋,通过“双子星”产线布局发挥聚合效应,以内生增长及外延式并购持续扩充产能:通过2条8.5代线建设,TCL华星在TV面板领域站稳脚跟;随后以2条6代线顺利切入小尺寸面板,出货量份额现已超10%。

近几年,该公司又通过2条11代线的投建及苏州三星t10产线的并购进一步扩张大尺寸产能,确立了全球大尺寸面板的领先地位;2021年投建面向高附加值IT、商显等中尺寸产品的t9产线,加快全尺寸战略布局。目前TCL华星TV面板出货面积市占率全球排名第二,LTPS笔电全球排名第二、LTPS手机面板全球排名第四,电竞面板全球排名第二,IWB市占率第一。

同时,TCL华星还积极向下延伸价值链,通过扩充自建模组产能并收购茂佳科技及三星模组厂,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与盈利能力。2021年上半年,受益于市场需求旺盛,显示面板价格持续上涨,并带动TCL科技盈利能力的提升,其收入及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不过,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终端市场持续低迷,导致面板价格持续下跌至今,部分尺寸产品甚至跌破成本价,行业盈利承压,而TCL科技的半导体显示业务也受到影响。2022年一季度,TCL科技半导体显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00.4亿元,同比增长15.3%,净利润3.4亿元,同比下降85.8%,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显示面板行业景气度低迷,对面板厂商的股价也造成影响。截至5月18日收盘,TCL科技的股价为4.29元/股,相较于去年高点的10.26元/股,其下跌幅度高达58.19%。



TCL科技董秘廖骞表示,“从应用类别来看,TV面板价格已经触及成本价格,下跌空间已经非常小了,甚至已经没有了,而IT类面板目前还具有盈利性,二季度正处于加速下跌阶段。而面板价格下跌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一是全球市场经济衰退;其二是地缘政治的原因导致市场需求暴跌,其三是原材料、物流等成本大幅度增长。”

对于面板行情何时回转,廖骞认为今年Q2是过去几个季度,甚至是未来几个季度最差的,假如疫情得到控制,以及俄乌战争不拖成一个长期战争,行业至少不会再有边际向下的东西在发生。而行业触底反弹关键要看经济发展,目前华星库存处于健康水平,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会观察全球经济发展来调节生产稼动率。”

此外,TCL科技也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应对市场波动挑战,其武汉t3的LTPS生产线加速中尺寸转型,t3超过40%产能用来生产高端NB、车载及平板,客户导入及产销顺利。大尺寸面板业务增加8K、120Hz、商用显示、电竞显示等高附加值产品出货,今年一季度非TV(电视)类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4%;中小尺寸面板业务,扩大LTPS液晶面板产能,积极转型笔电、平板与车载等产品,非手机类业务Q1收入占比达54%。

半导体硅片供应偏紧仍将继续

在深耕显示面板的基础上,TCL科技也通过摘牌中环混改项目,成功切入光伏材料以及半导体材料领域。2021年,受益于市场需求增长,TCL中环营收及利润均大幅增长,而今年Q1延续业绩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TCL中环实现营业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79.1%,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96.2%。

TCL科技称,受益于国内政策推动分布式装机规模增长以及海外能源加速转型的需求,新能源光伏行业需求持续,而公司发挥G12先进产能、叠瓦专利壁垒、工业4.0柔性制造的综合优势,保持先进产能规模、技术和生产效率行业领先,持续提升市场份额。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单晶产能提升至95GW,其中G12产能占比72%,全球市占率第一。

同时,受益于5G与汽车电子高速增长,晶圆厂扩产提速拉动半导体材料需求强劲。今年一季度,TCL中环8-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产能快速起量,产品和客户结构加速升级,产品销售规模同比提升54%,8英寸产能达到80万片/月,已形成可对标国际一线厂商的产品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国内客户全覆盖;12英寸产能达到17万片/月,先进制程产品加速追赶,目前28nm以上系列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与多家国内外一线客户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TCL科技日前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产销规模具备显著优势,2021年公司在6、8及12英寸产品的出货面积几乎占到国内整体出货面积的50%,具体到8英寸产品而言,公司产能规模以及综合应对能力也是显著领先的。”

廖骞表示,“从行业来讲,目前半导体硅片整个供应链仍然比较紧张,至少在未来的两三个季度是毫无疑问会延续这种趋势的,再往后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全球来看可能会有,但从中国企业来看可能会好一点,因为现在国产替代的速度还不够快,目前我们和国内另外两家友商加在一起,市场占有率也仅有5%左右,非常低。未来两年国产替代率至少达到15~25%,所以说行业可能出现小幅下行不太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半导体硅片企业。”

4.直击股东大会 | 许志翰:卓胜微积极布局Fab-Lite模式,芯卓项目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

集微网消息,5月19日,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卓胜微,证券代码:300782)召开2021年度股东大会,就《关于2021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的议案》《关于2021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的议案》《关于2021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议案》《关于调整独立董事津贴的议案》《关于2021年年度报告全文及其摘要的议案》等8项议案进行了审议和投票。爱集微作为其机构股东参与了此次股东大会,并对相关议案投同意票。

作为国内射频芯片领域龙头企业,卓胜微一直处于国内射频领域变革的前沿,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优秀性能、稳定供应链优势加持,业绩持续高增长

目前,卓胜微产品已覆盖分立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分立传导开关、天线开关、FEM模组及WiFi连接模组等,其中天线开关、低噪声放大器和LFEM模组产品性能优异,已达到比肩国际领先技术的水平。

近年来,卓胜微业绩持续爆发,2019年和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12亿元、27.9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9.98%和84.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97亿元、10.7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06.27%和115.78%。

受到5G通信技术商用、国产替代热潮等多重因素影响,以及优秀的性能指标、稳定的供应链交付等优势,卓胜微接收端模组产品实现了出货量的快速增长,带动公司2021年度营业收入实现突破。

卓胜微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约46.34亿元,同比增加65.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1.35亿元,同比增加99%。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射频前端芯片及模组产品累计销售数量接近260亿颗。

但其2022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3.3亿元,同比上升12.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9亿元,同比下降6.7%。

对此,卓胜微表示,这主要受到研发投入加大、库存增加等因素影响。根据卓胜微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具体来看,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随着公司芯卓半导体产业化项目的逐步推进,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力度,项目投入期使得经营费用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受供应链价格上涨,以及随着适用于sub-3GHz 的接收端模组产品的市场拓展,产品销售结构的变化导致整体产品毛利率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为确保客户的稳定安全交付,公司对通用物料进行了充足的库存储备,导致存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

今年以来,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消费终端砍单时有发生,芯片厂商的业绩受到波及。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卓胜微董事长、总经理许志翰表示,公司将会及时作出针对相应情况的预案和调整,配合品牌客户的策略。从经营层面来讲,公司也将不断的将产品研发和投入高效率地进行推动,特别是做好芯卓项目建设,以更好和更高端的产品挑战欧美竞争对手。

卓胜微十余年来一直专注于技术的引进、研发与创新,高度注重产品研发的投入和自身工艺技术的积累。报告期内,卓胜微研发费用支出3.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91%,主要系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及对新业务模式的打造,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同时在本次股东会上,许志翰表示,卓胜微研发投入占比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积极布局Fab-Lite经营模式,芯卓项目已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

卓胜微产品结构不断拓展,在保持原有产品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2021年年度报告期内,逐步进入发射端模组市场,进一步完善了产品布局。

未来卓胜微,将持续完善并推出射频前端新产品,产品类型实现从分立器件向射频模组的跨越,公司将持续推动模组产品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将持续夯实在射频领域的布局,在保持并深入拓展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同时,深入挖掘通信基站、网通组网设备、物联网等应用领域的市场机会。

根据Yole Development数据,2020年度,全球前五大射频器件提供商占据了射频前端市场份额的85%,其中包括Skyworks 21%,Murata 17%,Qualcomm 16%,Qorvo 15%,Broadcom 15%。由此可见射频器件头部厂商集中效应明显。国内射频芯片企业在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与国外领先企业的整体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在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射频前端器件模组化趋势的背景下,国外领先企业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产替代需求愈发强烈。

在此背景下,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卓胜微积极布局 Fab-Lite 经营模式,建设滤波器晶圆生产和射频模组封装测试生产线,开展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及产品的产业化生产,依托晶圆生产能力和封装能力,根据设计端需求完成滤波器芯片及模组的生产和快速迭代,形成从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销售的完整生态链。公司射频滤波器生产线处于在建状态,尚未正式启动 Fab-Lite 模式运营,预计在下一报告期将实现射频滤波器产品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最终公司将转向Fab-Lite 经营模式。

据了解,在其6英寸滤波器晶圆生产线方面,公司预计2022年6月全厂区建设全部完工,待验收合格后正式投付使用。卓胜微初步产品预计,2022年第二季度进入量产阶段,产能预计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持续爬坡,爬坡过程中产品形态会根据不同应用拓展有所调整,预计至2022年末晶圆产能可达到1-1.3万片/月,同步实现相匹配的晶圆级封装产能规模。

许志翰表示,芯卓半导体产业化项目滤波器已进入到小规模量产阶段,在逐步得到品牌客户认证过程中,今年将为公司贡献业绩。同时,他表示,待产线建成,卓胜微滤波器产品线将形成外部代工和内部制造并行的模式。(校对/小北)

5.直击股东大会|华懋科技:双向突破——以越南突破海外市场,以光刻胶突破半导体材料国产化

集微网消息,5月19日下午,华懋(厦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华懋科技,证券代码: 603306)召开了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本会议就《2021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2021 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2021年度财务决算报告》、《2021 年度利润分配的议案》等19项议案进行了审议和表决,爱集微作为其机构股东参与了此次股东大会,并对相关议案投同意票。华懋科技总经理张初全和副总经理蒋卫军在会上与爱集微做了交流。



公司财务业绩值得关注之处

据华懋科技近日披露的《2021 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2.06亿元,同比增长27.01%,并向各位股东和股东代表释放信息,影响2021财年的财务业绩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材料涨价、市场需求响应速度加快等等。

华懋科技目前是汽车被动安全领域的龙头企业,产品线覆盖汽车安全气囊布、安全气囊袋以及安全带等被动安全系统部件。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安全气囊布行业的公司之一,产品主要应用在德系、美系、日系和本土品牌整车厂商的车辆上,在安全气囊布、安全气囊袋等领域的国内市场份额位居前列。

2021财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1.52亿元,超过总营收的95%。

爱集微注意到,公司上个财年业绩值得关注之处,一是净利润率同比下降6.57%;一个是应收账款周转率提升了29%左右。前者主要因为2021年公司进行了首次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产生了股权支付费用约6148万元,占净利润将近35%;后者的提升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去年优化了上下游产业链(上游安全气囊布包括德国 PHP、英威达等化学纤维供应商,下游客户则包括奥托立夫、均胜、天合等等)的沟通和管理,增强了现金流韧性。对此,公司总经理张初全向爱集微表示:“根据和客户谈妥的结算方式来看,2021年部分客户以票据结算方式占比有所上升,但去年末公司应收款项(包含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等)周转率较2020年同期基本稳定,没有大的变化。”

越南成为华懋科技外海拓展的第一站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月份华懋科技公布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共十亿五千万)中,占比最大的为越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超过四亿八千多万。

华懋科技进来加快海外业务拓展,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响应出于市场需求的速度加快。作为国内被动安全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华懋科技面临着优势和市场困局叠加的状态,即公司现有产品主要供给国内汽车产业链,而且汽车行业具备本地化配套的特性,对外销售时面临着原材料、人力成本和关税问题,在快速响应全球市场的配套需求方面容易面临“内卷”局面。公司三年来海外营收占比从不到1%逐渐提升到超过6.8%,提升明显但仍需迈上一个新台阶。

爱集微对此问题做了问询,总经理张初全表示:“我们看重越南的外商投资环境、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日臻成熟的汽配供应链体系,同时也有信心,通过在越南建设完整工序的安全气囊袋生产基地,快速响应海外市场客户的需求,提升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目前,越南工厂对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率贡献仍较低,2021年越南工厂实现收入及净利润分别为5359万元、336万元,各占公司收入及净利润的4.6%、1.9%。后续我们计划通过再融资方式筹措资金,向越南生产基地投资48,760.77 万元。随着新产线的搭建,越南生产基地的产能也将大幅提升,届时越南基地对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率的贡献率将有显著的提升。”

进一步发力光刻材料领域

华懋科技自2020年通过投资徐州博康正式切入中高端半导体光刻材料领域,2022年,公司联合徐州博康在浙江省东阳市联合设立合资企业成立东阳华芯,产品为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及其配套材料,一举成为国产光刻材料替代大潮下不可忽视的力量。

华懋科技副总经理蒋卫军在股东大会上,对公司在光刻胶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做了回答:“今年公司光刻胶这一块的立项就达到了44项,涵盖了ArF和KrF两大系列,并且已经获得下游大客户的订单。光刻胶单体同比营收增长了19.48%,光刻胶收入同比增长177%。东阳华芯在光刻胶产品线上未来主要瞄准三个点去提升,分别是品种、生产工艺和产能。”

光刻胶是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门槛高和重技术积累的细分门类,对爱集微提出的如何克服进一步研发的困难和下一步的突破方向这一问题,蒋卫军回答:“技术难点的攻克首先要立足于下游客户是不是认可你本身的研发能力;另外,光刻胶单体的原材料和配标是一个突破点。还有一个难点是量产过程,量产过程需要下游客户给你做一个批量的在线的测试,以此来判断量产的稳定性。”

结语

去年华懋科技朝着新材料(先后在光刻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科技企业转型加速的态势明显。对于目前公司的研发费用增长率是否能支撑这一转型?华懋科技副总经理蒋卫军向爱集微做了具体阐述:“无论是光刻材料、汽车轻量化还是可穿戴防护设备等领域,均需要我们长期关注、立足长远和持续的投入研发。2021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有20%以上的增长,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安全气囊领域。2022年,我们成立了华懋研究院,后续会持续加大在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投入,大力孵化新项目;同时,后续我们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在汽车轻量化、可穿戴防护设备等领域的研发支出,我们的再融资预案,研发中心总投资额17,457.96万元。”

可以预见,从横向拓展市场的角度看,华懋科技今年在被动安全系统部件等主营业务和光刻材料各产线品会多拳发力;从纵向拓展市场的角度看,华懋科技以越南为研发基地,放眼欧美的布局会进一步深化。(校对/Aaron)


集微咨询

热门评论

上海半导体人新地标|謇公茶馆盛大开业,集微圆桌派系列活动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