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台媒報道,立陶宛去年允許台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嚴重破壞一個中國原則,中方隨後宣布將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此後,立陶宛開始以增強與台灣方面經貿合作為由,多次要求把立陶宛生產的食品、飲料等產品銷往台灣。但立陶宛媒體爆料稱,台灣方面不僅拒絕購買立陶宛穀物,也不讓當地農產品和肉品進口,不是卡關就是沒下文。有學者指出,立陶宛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失去中國大陸市場,是自食苦果。所謂「台立關係」不過是建立在金錢利益之上,一旦利益關係出現矛盾,雙方的關係將隨之破裂。

圖:立陶宛要求台灣方面進口其農產品,但遲遲沒有下文。圖為今年初台灣方面購買了一批立陶宛朗姆酒。\資料圖片

立陶宛去年11月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為名設立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嚴重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其後便開始炒作中方為此「經濟制裁」立陶宛。當時,台當局也是立馬跳出來,聲稱將會對立陶宛提供幫助,包括接收「被大陸拒收」漂流海上的2萬多瓶立陶宛朗姆酒,還成立2億美元額度的「中東歐投資基金」,及10億美元的融資基金,以促進台灣與立陶宛的產業合作及投資。

不過,立陶宛對台灣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多,希望台當局可以進口立陶宛的農產品。最近,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在立陶宛國會上備詢時就專門提到台灣,表示立陶宛產品可出口到台灣。然而,有立陶宛穀物商想出口穀物製品,並接觸了兩家台灣公司,已經嘗試談判了5個月;結果一家拒絕購買,另一家甚至都沒向立陶宛方面詢問價格。與此同時,立陶宛方面的肉品加工產業,還在苦苦等待台灣當局的進口許可證。

台灣當局「不購買」、「不批准」的態度,讓立陶宛企業和民意代表不禁發出疑問:台灣與立陶宛枱面上喊「經濟合作」,實際上台灣的誠意在哪裏?

日前立陶宛媒體曾報道稱:台灣拒絕購買立陶宛糧食廠商的穀物製品,理由是商品存在「質量問題」。

立陶宛「挺台」得不償失

對於台灣方面遲遲不願進口立陶宛農產品,立陶宛在野黨質問執政黨:「『友台』換來了什麼好處?」有立陶宛媒體在報道標題中直接寫道:「台灣不開放立陶宛食品,宣傳的百萬元還看不到:(對台灣)期望太高了嗎?」早在2021年9月,立陶宛一家乳製品加工商負責人就坦承,台灣地區在市場規模上「根本無法跟中國(大陸)相比」。

台媒曾發表評論指出:為了在立陶宛設處,台灣已付出巨額代價,豪擲12億美元,結果除了換來立陶宛「挺台」議員馬爾德基思在推特上支持台灣鳳梨、嗨稱台灣與立陶宛「經濟互惠互利」,還換來了立陶宛政治人物對台反反覆覆、親疏不定的態度。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