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港式工业4.0向数码转型 李家超:无创科就无未来

2022-05-23 04:23:23大公报 作者:钟怡、林良坚、赖振雄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位于将军澳创新园的先进制造业中心(AMC)提供共享仓库与物流服务,设有全自动机械设备处理工作。

  数码带动“工业4.0”,发挥“香港智造”新优势!科技园公司将3个分别位于元朗、大埔、将军澳工业邨重新定位为“创新园”,当中将军澳创新园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简称AMC)上月开幕,展开香港再工业化的一个新里程。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邓希炜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时指出,香港没有工业,会限制创科产业的发展。他分析本港的新工业优势,较具潜力的三大行业是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绿色科技,“而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主要产业,正是包括医疗设备和生物医疗仪器,为健康科技行业的再工业化提供很好的条件。”

  政府近年大力推广再工业化产业,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近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指出,期望再工业化能为香港的经济增添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更加多的优质就业机会。

  位于将军澳创新园的AMC于上月22日开幕,号称设有全亚洲首个融合自动化的智慧物流及生产设备,是具规模的数码化高端厂房,目前有逾10间公司正洽谈、或即将进驻该中心,可望成为医疗设备、生物医疗仪器、智能电子装置等先进制造业的制造基地。

  三大潜力行业:

  食品 健康 绿色科技

  为进一步探究本港再工业化的优势行业,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去年访问了超过200家总部设于香港的制造业公司,最终锁定较具潜力的三大再工业化行业,包括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绿色科技。其中,健康科技方面,香港不但具备世界级医疗团队和基础研发,更可利用中、西医药的独特性,发展药品及生命科技。

  邓希炜表示,目前五间顶尖大学有很多生物科技、医学、西药方面的研究,但却没有商业化,忽略了香港在健康科技方面的优势。“创新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枢纽,给本港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制造产品的机会。在工业中心的带动下,这些企业能补充制造的缺口,完善本港上中下游的生态链,亦能促进经济多元化。

  邓希炜续表示,废物处理向来是香港的迫切问题。发展绿色科技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可增加就业多样性。港大研究团队发现,超过六成绿色企业在港设立生产线所需空间超过1万平方呎,反映回收业未有利用先进技术。若能善用科技,即可有效降低用地及生产成本。

  至于食品科技方面,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亦于日前透露,政府现已邀请科技园构思发展“AMC 2.0”,相信会循食品制造方向研究,期望继续提供高效厂房、无尘车间及自动化技术配套,便利更多行业投入创新制造。

  未来工业发展:

  是潮流也是科研竞争

  事实上,香港再工业化亦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等优势。立法会议员孙东对大公报记者表示,香港院校的研发人员拥有丰富的国际科研合作经验,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基础上进行的工业发展将是一种新潮流,而世界未来的工业竞争,亦是科研的竞争。”

  其次,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由港的地位、便捷的多模式联运网络,一直是亚洲区内的物流枢纽,拥有国际化的营商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第三,香港背靠祖国,拥有广阔的内地市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使得香港更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

  话你知:港式“工业1.0”至“4.0”

  “工业1.0”到“工业4.0”,是指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全球而言,由18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工业由1.0进化至3.0,经历蒸汽机时代、电气化年代,以及自动化时代。2013年德国推行高科技计划,投资高达两亿欧元,提升制造业电脑化、智慧化,国际间广泛认定此为“工业4.0”起点,象征第四次工业革命。

  香港的“工业1.0”至“工业4.0”情况略有不同。香港“工业1.0”,始于上世纪50年代前的手工劳动模式,产能带动香港经济的极速发展;“工业2.0”展现于上世纪70年代,采用电力驱动产品大规模生产,造就“香港制造”美誉。“工业3.0”则于上世纪80年代实践,生产迈进自动化规模,配合电子及信息技术,快速回应国际在质量数量千变万化的需要。

  近年提出的香港“工业4.0”,以“智慧制造”为重点,在制造模式中整合机器学习、人工智能(AI)、物联网和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智慧工厂”。

  李家超:无创科就无未来

  候任特首李家超早前的政纲强调,“无创科,无未来”,香港要发展成创科中心,并在新政府的架构重组方案中宣布将创新及科技局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

  李家超表示,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包括发展香港为国际创科中心,以“北部都会区”为新的发展引擎,把握法治优势及多元自由发展。他指出,全球发展均以创科为重,香港在这方面“唔会等、唔等得”,承诺会拓展政府创科政策,提升整体科研生态圈,吸引内地及国际大型企业在港设立研发及高端生产基地,鼓励科研转化成果,推动“再工业化”进程,同时把握大湾区发展,推动与周边城市产业链互补和结合。

  制定政策 吸引国际投资

  立法会发展智慧城市事宜小组委员会主席葛珮帆认为,香港发展创科,必须“有人才、有土地、有资金、有政策”。人才要从小培育,学校提早加入相关课程,甚至升读大学时,将相关科目纳为升学考虑之一,同时要更加积极、提供更大诱因,吸纳世界各地精英人才。土地方面,将除“创新园”等先进制造业中心,长远要在“北部都会区”寻求更多土地,发展更多工业中心。

  至于资金和政策两方面,可以相辅相成,政府成立“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推动发展创科,要搞活行业必须有良好政策,吸纳世界各地企业来港投资,香港背靠祖国,由大湾区到更加庞大的内地市场,绝对是商机无限。

  “香港制造”畅销全球 ─由胶桶到原子粒收音机

  “香港制造”品牌何其多,要数最家传户晓的,有红A塑胶用品和原子粒收音机。

  “红A”是香港名牌之一,星光实业在1949年创立的一系列胶质产品,早年主要销售家庭用品,最驰名可算是红A胶桶,非常耐用,当年香港多次制水,胶桶是必备用品。现时该公司的产品扩阔至厨房用品、餐饮业用品、文具、工业容器、配件及药用器皿等共600多款,“红A”品牌字样也是少数仍然维持香港制造的牌子。

  另一项畅销全球的“香港制造”是原子粒收音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科学家发明可以应用到收音机上的电晶体,又名原子粒,令收音机的体积变小,从而令收音机更便于随身携带。

  那些年的高科技产品

  早在1959年,就有外国厂商在港设厂组装收音机,后来多间美资公司先后来港设厂,经过多年发展,香港的电子工厂数目由1960年的4间增长到1970年的230间,再暴增到1980年的1316间。上世纪70至80年代,香港更成为原子粒收音机,甚至电子业的制造中心。

  “香港制造”一直与“品质保证”画上等号,其他著名产品包括出口的电子手表、玩具、成衣,也曾畅销全世界。当中多种产品,更是划时代的高端科技产品。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