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从供给侧与消费端同时发力,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5-27 05:00

从长期看,必须供给侧与消费端同时发力才能够推进产业与市场良性循环,促进增长。

日前,广州、深圳以及浙江等地陆续制定出台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措施,通过发放消费券或补贴的形式,在推动消费稳步恢复增长方面获得市场积极反应。

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消费重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但是,今年以来,由于一些地区遭遇散发疫情冲击,再加上俄乌冲突的影响,这些因素反应到股市并形成某种不确定性预期,社会消费受到一定影响,增速也出现明显下滑。但是,这种超预期的影响因素是暂时的意外冲击,随着疫情形势日益好转,以及俄乌冲突产生的不确定性焦虑逐渐消失,在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之后,被抑制的消费会逐渐释放。

在经济下行这个阶段,我们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做好保市场主体的工作,其中,保市场主体的目的是保就业、收入和民生,进而通过稳定消费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需求拉动。但是,保住效率高的市场主体并不能改变一部分人在经济下行期间收入减少或者失业的状况,这意味着经过短期冲击,一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下降了,在恢复正常秩序后,消费的动力会变弱。因此,还应该对消费主体进行创造性的补贴,这既是解决民生保障的问题,也是在后疫情时代稳定居民消费不可缺少的条件,否则,那部分收入和就业受到影响的消费力会消失,而这又会影响到可持续的经济循环。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了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这是因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的重要基础。消费对增长的拉动力主要体现在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进而为生产提供动力和目的。如果我们过多地刺激生产端而缺乏消费,那就会积累过剩产能以及债务。有消费才会刺激生产者生产,扩大消费才会刺激生产者扩大生产,消费层次提高才会推动生产层次提高。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更要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经济下行期间会增加市场的竞争程度,会让一部分落后的供给出清,而具有竞争力的就可能脱颖而出。那么,除了政府积极帮助消费端恢复外,供给端也应该珍惜优胜劣汰的竞赛过程,不断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通过创新提升供给质量,满足市场新需求。比如,作为一种新生活方式的露营热近期突然爆发,刺激相关装备的热销,皮卡车、运动摩托车等也作为一种新的户外运动工具而被追捧,刘畊宏引爆了健身运动,飞盘热也在全国各地兴起。这些都是新生活方式创造的新需求。此外,新能源汽车也逐渐被市场接受,而且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比亚迪一枝独秀,市场优胜劣汰趋势明显,一些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根据相关智库机构最近针对国内一至五线91座城市逾万名消费者的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的全局观念增强,关注点从即时满足转向长期价值,思考维度更加多元。比如消费者越发关注商品的本质,人们逐渐开始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83%的受访者认同“整个社会,包括组织和个人,都应该开始朝可持续方向转变”,更加关注品牌和商家的社会形象、价值观和企业使命等。这意味着消费者更重视品质、新活方式以及品牌形象,供给侧必须跟上这种变化,满足新的需求。

不久前,中央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畅通大循环提供了制度基础。我们已经拥有4亿左右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有巨大的消费升级需求,这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力量;我们也在改善收入分配,落实共同富裕战略。相信此次疫情短期冲击后,各地政府制定积极促进和扶持消费的政策,能很快地恢复循环的畅通。但从长期看,必须供给侧与消费端同时发力才能够推进产业与市场良性循环,促进增长,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供给,4亿人口规模的消费需求也就无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