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与影星的工场:李连杰与什刹海体校的“世界冠军们”

2022-05-17 特别策划懒小熊

编者按:它是世界冠军的摇篮,也是影视明星的诞生地,更是北京甚至是中国体育对外的一扇窗——这是“体育·新城市”北京系列之三,此前有“双奥”北京和五棵松,这次我们关注到一个特殊的北京体育地标。


延展阅读:


北京,戴上“双奥”的皇冠 | 体育·新城市

独家对话华熙赵燕,场馆运营模范生五棵松的幕后


冠军与影星的工场:李连杰与什刹海体校的“世界冠军们”


每当夜幕降临,北京什刹海周边的小酒吧里就响起了音乐,很多年轻人摇晃着酒杯,在这里诠释着青春。而在什刹海西岸,与那个夜生活极度丰富的世界有些不同的,是一家有些安静的学校——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多数时候,来过什刹海游玩的人们都会注意到这家体校,但真正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这里涌现了诸多的世界冠军与影视明星们。


马燕红、李连杰、张怡宁、冯坤、滕海滨、丁宁、何可欣……这些人的照片被制作成一张大海报挂在南门的墙上,海报上是每一位冠军站上领奖台时的荣耀时刻,露出微笑、表情放松。每一个冠军都有一段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精彩,以至于引来无数经过体校的游客发出惊讶的感叹声。再加上本身坐落在北京中轴线、皇家御园北海公园的北边以及什刹海西岸,这家体校更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很多人都觉得什刹海(体校)很神秘,因为这么多的优秀运动员都是从这里头培养走出去的,”刚刚调任到什刹海体校当校长的周建东对懒熊体育说:“别人知道我要来什刹海了,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地方很洋气。什刹海体校既是文化底蕴深厚、又是非常开放地跟国际接轨、然后又是跟着整个时代在进步的一个地方。”


周建东之前在航空学校就职,跟他之前大部分时间探索航空与蓝天不同,什刹海体校有着自己的独一无二。什刹海体校成立于1958年4月,截止到2021年底,什刹海已经培养了3000多名体育人才,其中包括了50名世界冠军,有11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了22枚金牌。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运动员,这里更是走出了影视明星李连杰、吴京、甄子丹(在什刹海体校训练),以及更不为人知的转型成功的银行家、律师乃至企业家。


最早,什刹海体校从体操起步(武术被广为人知),这座皇城根下的学校,除了培养大量的武术冠军,某种程度上,它还承当了文化输出的功能——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曾一度聚焦在中国功夫上,什刹海体校接受过采访的媒体至少超过了500家,其中还包括《纽约时报》、《卫报》等大量外媒。


“走到了美国才发现,真的太多人喜欢武术了,已经到了疯狂。”李连杰在接受《鲁豫有约》节目访谈时说。


扎根于武术,并受益于武术。尤其是在武术出现了主教练吴彬与知名学员李连杰之后,更让什刹海的名声从武术圈迅速推广到影视圈,让什刹海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与重视。一度,光来练习武术的学员就超过1000人(现在学员近50人),而想进入这座学府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作为一所体校,当然不止于武术,什刹海体校早在1978年有了羽毛球队,然后不断发展,现在学校有拳击、武术、跆拳道、散打、高尔夫、击剑、空手道8支北京专业队和二级运动班。中间也出现了其他队伍,甚至包括冰球队,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取消了——有趣的是,1979年成立的什刹海体校冰球队,在解散后的42年再次组建冰球队,为了纪念曾经的经历,他们将球队起名为“1979”。


“什刹海当时还是一个业余体校,公开招生,你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送到国家队。这等于是心中的最高殿堂。”“1979”球队的一名后卫球员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不仅如此,什刹海体校曾因为地理位置、武术项目领先等优势,在运营、招生都做过独特的尝试,比如十多年前他们就组织过退役运动员进行武术表演。虽然也收到不少好评,但学校最终还是回归到培养专业运动员、夺金夺银的核心定位上。尤其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人们生活的消费水平提升,属于窄众领域的专业运动员逐渐不再是家长对孩子职业发展的优选了,体校失去了往日香饽饽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属于领先的北京什刹海体校同样面临转型的压力。


“(什刹海)体校原先在招生时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招生形势急转直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校逐渐丧失了原先具有的一些优势条件。”2008年,时任什刹海体校副校长的石风华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现在,她的职位是北京体育局副局长。


显然,什刹海体校经历了一个起起伏伏的64年,有繁华,有转型,有急转直下,也有重新再出发。即使到今天,它仍然在担负着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大赛为国争光、“夺标”的重任——而这块叫什刹海体校的牌子所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体育”了。


李连杰与什刹海武术队


冠军与影星的工场:李连杰与什刹海体校的“世界冠军们”

▲李连杰是什刹海体校的一个标签。


提起北京什刹海体校,一个最重要的标签就是武术队,而将这个标签发扬光大的是两个人:李连杰以及他的师傅吴彬。


在北京什刹海体校建校50周年的特刊上,他们形容自己的武术队为享誉中外的一支“藏宝奇兵”。


早在1959年,什刹海体校成立的第二年就聘请了武术教练。但真正让什刹海体校的武术上了一个台阶,是1963年吴彬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毕业后过来任教开始,他尝试让武术与体育结合,取得了不俗的效果。除了拿到手软的各种武术金牌(在任30年,北京武术队拿了全国性比赛220枚金牌),最重要的就是发掘了李连杰。


1971年,从上千名小学生中,就读于北京厂桥小学的李连杰被吴彬看中。这种选材模式至今还被体校所用——很多教练与老师都到北京以及全国其他地方选材,然后定向招生。


“我是1997年来到什刹海练跆拳道,一上来就大量练体能,练得我想哭,这个记忆实在是太痛苦了。”雅典奥运会跆拳道冠军罗微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她作为什刹海体校最早的一批跆拳道运动员,但也是一段独特的记忆。


跟罗薇一样,所有体校的学生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这是他们成功的首要条件之一。吴彬同样也是一个要求严格之人,在这种高要求之下,李连杰的武术突飞猛进。1975年就获得了三项武术冠军,此后更是拿了50多个单项冠军,光个人全能的冠军就拿了5次。


转折发生在17岁,1980年李连杰出演了《少林寺》。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让李连杰完成了从武术人到影视巨星的转变。


“其实我从小因为武术的关系大家才了解我,因为武术我才拍电影。我一直肩负着,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我要宣传武术,通过电影把中国文化推广出去,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李连杰在接受《鲁豫有约》节目访谈时说。


此后,李连杰出演各种电影,并在1998年进军好莱坞。在事业顺风顺水之下,他也成为《时代周刊》等媒体的封面人物。而由于李连杰的成功,从武术运动员转型成为演员也成为一条好路子——尤其是在中国功夫大受欢迎的前提下,如果演员没有武术的功底,是很难拍出好的武打片。那么,我们看到甄子丹到什刹海来训练,甚至李连杰的师傅吴彬也曾与张丰毅一起合演了《塞外夺宝》,而李连杰的队友吴京、王群都在《大刀王五》《少林小子》影片中出演。


吴京是在李连杰之后又一个将什刹海金字招牌发扬光大的人。这位1974年出生的最火热的票房冠军,在1989年进入北京武术队(训练都在什刹海体校),此后获得全国武术精英赛枪术、对练冠军,1995年出演《功夫小子闯情关》进入影视圈。不过,吴京最为人知的还是自演自导的《战狼》系列。2017年7月,《战狼2》上映,该票房破56.8亿元打破中国内地市场票房纪录。


“武术是一个符号,也是一面旗帜。恰恰武术的本身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什刹海体校校长周建东对懒熊体育说,什刹海最早确定武术为核心是其成功并保持辉煌的原因。


由武术到无所不有


体操属于什刹海的起家,但随着“武术”与李连杰的出现什刹海体校就更广为人知之了,然后就开始加入了高尔夫、空手道等项目。全国各地想出人头地的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希望能加入这所体育“名校”——尽管它还是“中专”。此后,我们看到很多项目开始遍地开花,全国冠军、世界冠军的诞生,他们都从这所校园走出去。


“我是1995年来的北京,那时候15岁。训练在什刹海,后期成长也在什刹海,大部分青春都在这了。心境不一样,位置不一样,所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什刹海体校副校长王丽莉对懒熊体育说。她从山东莱州来到北京,来体校时学校刚建跆拳道队。像她这样外地的学员目前占到什刹海体校的30%左右,体校大部分的学员都是北京本地人。


像什刹海这种方式培养的出来的运动员,光在北京就有好几家体育学校,全国更多,他们的任务就是培养这些运动员们争金夺银。他们从小接受训练,然后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采访什刹海体校时,一个细节就令人印象深刻:在什刹海体校的健身房与训练场在地下一层,这些小运动员们每天去训练下楼梯的地方会有一个世界冠军们的大海报,而在海报上有一个人的名字比较特别:马燕红。


不少人对这个名字可能陌生,但她却是“中国女子体操第一人”。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20岁的马燕红以“绷杠后空翻转体360°下”获得高低杠金牌,成为中国女子体操第一个奥运会冠军。与此同时,马燕红的“绷杠后空翻转体360°下”因完成度、完美度而被命名为“马燕红下”,这是中国人第一个被命名的体操动作。什刹海体校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现代体操的“发源地”,此后陆续出现了滕海滨、何可欣、张楠、奎媛媛等体操世界冠军。


冠军与影星的工场:李连杰与什刹海体校的“世界冠军们”


“这些人可以激励这些孩子,有一天他们的照片也可以放在海报上。”乔森对懒熊体育说,曾获得全运会跆拳道冠军的他刚刚退役成为什刹海的办公室文职人员。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继续当教练,他解释道,“想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在训练场上,随处可以见到像乔森当年那样努力训练的学员们。


“我希望成为张怡宁那样的人,可以参加奥运会。”一位正在接受武术训练的小学员对懒熊体育说。在什刹海体校,除了李连杰,张怡宁是名声最响的了,很多人视她为“榜样”。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这些学生的家长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万一成为不了张怡宁怎么办?


冠军与影星的工场:李连杰与什刹海体校的“世界冠军们”

▲张怡宁是什刹海走出来的另一个代表性奥运冠军。


贡献不可磨灭,但体校模式或需改变


大多数时候,这些体校的运动员很难成为专业运动员,进入省队(北京队)、国家队、参加奥运会只是极少数幸运儿的前程。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其他的选择。


好在,什刹海体校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运动员专业训练的同时对文化课同样足够重视。在什刹海体校50周年特刊上透露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运动员的每门功课不能达到80分以上,即使训练再好也不能训练了,得等文化课的成绩达到80分以上才能再继续训练。


这跟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国电影《卡特教练》里讲述的一样,那些喜欢体育的年轻人得把文化课重视起来,才能把篮球打好。最终,卡特教练将一支屡战屡败的篮球队变为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靠身体的运动,最终决定成败的都是头脑。


“当我们发现一名学生不具有足够的天赋时,我们会让他专注于文化课的学习,放弃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的打算。”2008年,时任什刹海体校副校长的石风华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


冠军与影星的工场:李连杰与什刹海体校的“世界冠军们”

▲曾经的女排队长冯坤,也是什刹海体校走出来的优秀学员。


看上去,什刹海体校努力地想改变运动员们未来的抉择道路。现在,什刹海体校小学的文化课会跟什刹海小学合作,小学基本上是羽毛球和武术两个小年龄段;中学则由什刹海体校学校自办,现在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加一起50人左右,而中专之后就是考大学。


“怎么扩大(招生)还没有研究,但是作为今后的一个方向。对今后的社会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才,他(她)从体育中专毕业之后,也可以上大专,我们体育局有类似职业体育学院。”周建东对懒熊体育说,“体教融合”是他们关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什刹海建校50周年的特刊上,“体教融合”也是最突出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这样描述道:“在北京市什刹海体校所有2008年高考应届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凭借体育特长考入大学(现在的比例在60%左右),这些体育专业项目上成绩出色的孩子们,文化课成绩同样毫不逊色。”


“体教融合”也是中国体育当下正在探索的重要领域。以东京奥运会上夺得首枚金牌的杨倩为例,这位依靠体育特长考入清华的选手,也成为另外一种“榜样”(而谷爱凌与苏翊鸣的培养模式,则是运动员的另一种“成长路径”)。尤其是像清华、北大等重视体育的高校,也为这些体校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而北大篮球队的球员进入CBA等职业联赛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体教融合”。在运动与学习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时,看上去这并不是一个选择题,几乎每一个世界冠军都拥有一颗无比发达的头脑。


在詹姆斯•克尔所写的《全黑军团》一书中,描写了一支胜率超过75%的新西兰全黑队,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战绩最佳的运动队。该书提到一个重要赢球法则:头脑智慧远大于身体天赋。


显然,这些思考包括“体教融合”已经被体育教育机构无数次研究过了,只不过还没有彻底打通这条考入大学的“通道”。曾经,体校的贡献不可磨灭,但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也到了转型的时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无人不知的什刹海体校。


北京作家冯唐有句诗描写世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


而这里的“后海”就是指什刹海,属于老北京人的塞纳河——几乎所有什刹海体校的人都将自己称为“什刹海人”。现在,什刹海人和他们放置过青春的这座“冠军与影星的工场”,又到了新的关键时刻。


冠军与影星的工场:李连杰与什刹海体校的“世界冠军们”


冠军与影星的工场:李连杰与什刹海体校的“世界冠军们”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lanxiongsports.com


冠军与影星的工场:李连杰与什刹海体校的“世界冠军们”

标签 综合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