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增强城市抵抗力,打好公卫持久战

2020-04-07 18:58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4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指出,要持续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

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但境外疫情呈暴发增长态势,输入风险不断上升,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防控的“常态化”,意味着我们必须因时因势调整策略,从应急转向广泛、灵敏的监测,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对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来说,入境流量大,发展任务重。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编织起一张严丝合缝的社会“防护网”,就成了当务之急。

为此,全市上下早已积极行动起来。在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上海增加建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用随申码、来沪人员健康信息登记、发热门诊一键查询等最新科技手段助力精准抗疫;道口、机场、车站、社区……各部门、各行业通力合作,联防联控。

所有行动的宗旨,就是把未知的风险尽可能降低,把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但建设好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又不光是为了对抗疫情。

这十多年来,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连续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将上海誉为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

这一令人满意的成绩,不是从天而降,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了这座城市的健康,一场“持久战”早就打响。

在上海,每家每户每年都会收到一份免费的健康大礼包;近年来,上海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健身空间和资源;“上海健康云”开辟了线上健康管理的新路径。

上海市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有目共睹。目前,已经有19万人次点击响应上海卫生健康倡议书。上海2.5万余家餐厅表示要推广使用公筷公勺,92%的市民赞成使用公筷公勺。“自发”的背后,是多年来的润物细无声。

疫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考的就是公共卫生建设的底蕴和积累。身体的抵抗力,来自于平日的锻炼,一座城市的肌体是否健康,也取决于日常工作的落实情况。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就是要把上海的“防疫经验”常态化,防患于未然,让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拥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责任编辑:李勤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