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天津  政情  法治  微视  点播  财经  炫闻  民声  工作室  体育  娱乐  文汇  乐活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 : 津云APP >> 天津

【津云镜头】“匠心”传承老手艺


津云  2020/1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这些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手艺人”,他们中有很多人择一事终一生,用漫长岁月书写自己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与传承。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粉蜡笺|从“皇宫里的时尚”到“国民手作”

胶泡十二个小时,再上火熬化,染纸时用于固定颜色,粉蜡笺纸丰富的色彩皆来源于此。

  粉蜡笺纸是一种古代宣纸加工工艺,经过极为繁复的工序加工,最后把金箔均匀洒在粉蜡笺纸上,或以绘金、银、彩色的形式绘制各种传统吉祥图案,最终成为书法用纸的上品。有着“宣纸诚可贵,洒金价更高”的美誉。

  2017年,王敬涛传承的“纸笺加工技艺”入选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作为粉蜡笺纸制作工艺的当代传人,王硕自幼习得父亲王敬涛传授的手艺,并且用理工青年的方式解读非遗技艺。

  让更多人可以欣赏使用粉蜡笺纸是王敬涛、王硕父子俩的心愿。他们陆续开发出小品纸张,使昔日皇家御用纸更易走进大众群体,朝着更现代时尚的文创产品发展。笺纸变短,传情更长。

王硕把粉腊笺纸做成小幅“国民手作”样式,用现在最流行的视频直播方式让这门古老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使用它、欣赏它。

粉蜡笺中最珍惜的种类莫过于金碗手工描绘底纹的笺纸,一张精致的笺纸需要耗时半月,而所需花费的纯金颜料更是匪夷所思。一张古代遗存的手工描绘笺纸在拍卖会上价值不菲。

各种价值不菲的原料加上复杂工序,使粉蜡笺纸在古代只有帝王和王公大臣才能使用,品格尊贵。如今时代变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各种原料的比例,都需要用天枰进行精细的称重,以达到颜色精准。

  晾干后裁开两半,再刷一遍颜色,合纸再上色,因单层宣纸太薄,上色容易卷边,所以需要合纸上色晾干后再揭开。

洒金箔是个技术活儿,得在胶干之前迅速完成,王敬涛和妻子的搭配堪称天衣无缝。

吴玉如先生的弟子尹连城是收藏和鉴赏、书写粉蜡笺的大书法家,他对于粉蜡笺的工艺制作和书写方法极其了解,因为了解所以珍惜,每一寸的粉蜡笺纸对他而言都弥足珍贵,须有好字才得配好纸。

潞和轩粉蜡笺纸工艺从王敬涛家族传至王硕已第四代,启功先生为其家族题写的匾额传承着一个民族为之骄傲的技艺。

乐器张|一把琴 一生歌

张雨给琴坯校音。

  “80后”张雨,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器张”的第四代传承人,从小与父亲张俊国学习民族乐器制作与修复工艺。“无论你抚我几时,我将陪你一世。我们做琴的标准就是一张琴的寿命要比主人更长。” 张雨说。

  作为第四代传人,张雨坚持用新的形式让更多青年人了解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从新的角度来传播与传承中国器乐文化。一把古琴,打磨新曲,不断将新表现形式融入传统,学生上门请教,舞台融合演出,网上吸引点击,游客慕名而来。一把从父辈手中接过的古琴,在乐器张传承人张雨手中,拨响了新的旋律。 

“乐器张”的一把好琴经过古方制造要一年多的时间,第四代传人张雨所制一张古琴更是花费六年之久。

张雨在师弟师妹的协助下给琴拴弦。

张雨正用工具在琴坯上挖槽腹。古方制琴的过程繁琐:开型→挖槽腹→合琴→上漆→加配件→批灰→校音→上推光漆→拴弦,至此,一把琴才算完成大半。

张俊国(右二)吹着葫芦丝,张雨(右)弹着火焰琴,两个弟子用中阮和南箫一起协奏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中西新旧的各种不同乐器在“乐器张”手中彼此协作发扬光大。

张俊国在给弟子们展示“乐器张”第二代传承人-他父亲张培森先生亲手制作的古琴,这把琴用900年前的宋代老杉木庙柱制成,距今80余年。

“乐器张”第四代传承人张雨在弹奏爷爷制作的古琴,时光在琴弦上流转,技艺在传承里留芳。

“乐器张”第三代传承人张俊国(右二)、第四代传承人张雨(左二)与两位第四代弟子合影。习斌(右)、刘怡(左)分别来自山西大同和四川成都,“乐器张”在张俊国的努力开拓下,把传承发扬光大,桃李满天下。

周氏锔艺 |擅锔旧 能修新

老周在给一个大瓷缸裂纹处打锔钉,无论是修复价值数十万元的艺术品,还是普通茶杯,在老周眼中不分器物的年代和贵贱,只讲究一个人与物件的情分。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我们这一行。”周恩亮是天津市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地锔周氏锔艺的第三代传人。出生在锔匠家庭的他从小耳濡目染,从自家的破旧碗盘开始练手,在父亲的指导下不断精进锔艺,不久就能锔一些简单的粗活儿,15岁时便能独立操作。

  时光荏苒,50岁的周恩亮,已经把锔艺当成了毕生事业,并且在锔“旧”的同时,探索锔“新”,把自己的手艺用于修补其他物件。今年7月,周恩亮还把“锔艺”带进了社区,帮助老年人、困难家庭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修修补补”问题。如今在社区,周恩亮成了老物件的“救星”。 “生活中的用品跟单纯的瓷器还不太一样,根据物品的不同,锔活儿手法也都不同。”周恩亮说,自己力求“锔补”与器物的完美契合,让老物件焕发出新生命。

这个紫砂壶盖边缘破口比较大,老周精心设计了一个海浪纹的银饰给它修复。

老手艺也要与时俱进,平时在工作室锔活儿时,老周还利用视频社交平台开直播,展示他的锔瓷技艺和作品,呈现非遗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

老周和爱人一起努力经营着“老周工作室”,为社区的居民们提供各种便民的修复服务。

摄影报道 胡凌云 通讯员 吴树群 王爽星 

图片编辑 刘欣

天津日报视觉中心出品

欧洲竞争电信协会谴责对中国5G供应商禁令
“双十一”临近 市民海淘商品须做好外包装消杀
今年冬天60年来最冷?听听气象专家怎么说
韩国将重启韩朝边境板门店旅游 游客可报团参观
深航ZH9247攀枝花机场遇险:降落时出现“跑道外接地”不安全事件
私设地铁站牌宣传楼盘 济南一开发商被罚49万
马云蝉联中国首富 马化腾、钟睒睒位居第二三位
 
厦门再现天文大潮,网红沙坡尾秒变“威尼斯”!
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
中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三号卫星 用于国土普查等领域
当节气之美遇见天津 舞剧《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来了!
 
空军飞行员双语警告驱离外机
盖了两个月“被子”的达古冰川,现在怎么样了?
渔船归港,不因潮汐,不因避风,只为与爱的人相见
杨柳十万株,历代繁衍到如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津ICP备B2-2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