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四年级孩子频频顶撞老师?李玫瑾:6到12岁需要的是“能力养育”

IF枕边育儿经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表哥家女儿雪雪今年上小学四年级,表嫂基本每次接娃都会被老师留下“谈话”。不是因为上课说话,就是和同学之间起冲突,家人觉得孩子这样在学校不会吃亏,每次被老师“教育”完后,就不痛不痒地回家教训孩子几句。

前两天碰到表哥聊起雪雪,他一筹莫展地说:“这孩子太难管了,上周又被老师谈话,说孩子现在都敢直接顶撞老师,有次把语文老师都气哭了。”

这孩子是不是学坏了,属于问题少年

把娃定义为“坏孩子”不至于。雪雪这个年龄段,有叛逆表现属于正常,但出现问题后如何解决,就考验家长的应对能力了。

青春期孩子“问题”多

世卫组织规定青春期为13-19岁,女生比男生会提前两年左右。

我们一般认为孩子从初中开始进入青春期,此时心理和生理都进入发育高峰期。但现在孩子们吃得好用得好,不少女生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有例假。而身体发育的提前,也会影响心理发育的变化。

所以,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就出现种种成长问题,而这些问题普遍体现在情绪控制以及人际交往上。比如雪雪的问题虽然多,但她的学习成绩却并不差,这也成为了表哥表嫂、甚至是老师一直以来“纵容”她的一个重要理由。

孩子很聪明,她明白是自己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不当行为的“保护伞”。但在10岁左右的年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掌握,并非学习成绩好就能为所欲为。

6到12岁需要的是能力养育

李玫瑾教授指出,6-12岁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李玫瑾教授曾提出,按照养育目的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0-3岁需要情感养育,3-6岁需要性格养育,6-12岁需要能力养育,12-18岁需要尊重养育。

在这四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要求父母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以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而我们今天主要聊的是6-12岁的能力养育阶段,也就是习惯培养的黄金阶段。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经过反复练习后,会在大脑中建立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并建立完整的、稳固的神经联系。在关键的能力养育阶段,若能有效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他们的情绪控制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都有好处。

孩子六岁上小学后,每天面对的是班级里不同孩子的不同行为表现。在接受新知识,以及学着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性格中的优势和弊端都会显现出来,此时就是培养孩子思维习惯的好时机

雪雪属于胆大说话不过脑的孩子,觉得自己上课捣乱,带头起哄是一种胆大的表现。她从未想过顶撞老师的后果,也不知道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是什么。而当大部分家长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习惯问题时,轻则讲道理,重则打骂。却发现孩子是软硬不吃,之后依然我行我素。

这并不是孩子变坏了,而是我们没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

试试ICPS方法

孩子的行为习惯出现问题,家长心急如焚却找不到解决办法。表哥就是这样,说因为雪雪的事情,完全没心思上班,生怕孩子真的变坏了。表嫂脾气不好,每次被老师“谈话”之后,回来就和孩子一顿生气,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回学校好不了几天,就又“死灰复燃”

我推荐给表哥一本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是由美国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默娜•舒尔博士编著。社会能力,就是指解决冲突的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而书中提到的ICPS方法(I Can Problem Solves,我能解决问题),经过30多年的实践,帮助很多家庭解决了孩子成长中的困扰,全面提升了孩子的社会能力。

ICPS方法旨在通过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方式,让孩子学会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宝妈直言,因为这本书,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都变得快乐了很多

首先,帮孩子明确问题,找到出现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不责骂不训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聊。孩子通常都是感受大于思考,他们的思维难以切中要害,此时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层层剖析,找准问题根源。

教孩子使用多维度的词语进行表达,比如“是/不是、现在/以后、一些/所有”等词汇,引导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能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想法。李玫瑾教授认为,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的话是黄金,你还可以跟孩子有更好的沟通。而12岁以后,父母要学着慢慢减少对孩子的干预,放手让他自己来。

其次,帮孩子理解感受,包括自己和他人。

理解感受,是学会共情的前提。引导孩子认知表达感受的词汇,比如“开心、骄傲、沮丧”等,然后使用更高级的词汇进行引导,比如“合适/不合适、可能/或许”等。

对于上文中雪雪的问题,可以问:“你顶撞老师,觉得合适吗?老师或许会很难过。”

再次,帮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尽可能多。

找到问题根源,并意识到这种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何种感受后,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孩子会更好接受

并且愿意顺着大人的引导思维继续思考解决办法,找到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思维拓展接受自己不当行为的过程

最后,帮孩子预估各种解决办法的后果。

这点尤其重要,大多数孩子做事情是不顾后果的,因为后果未知,而他们的思维有局限性,也达不到可以预估后果的水平。

Tips:父母先养成这种引导式的思维习惯,而非训斥。我们也要明白,需要解决问题的是孩子自己,而非大人。家长要做的只是引导他们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枕边育儿寄语:

我们所说育儿要“分清主次”,就是说的这个,别越俎代庖,让孩子做到真正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亲爱的家长,你做到了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浙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