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面对面 | 南大文学院教授许结:将工作融入生活和生命,便能无往而不乐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在各大高校纷纷追捧“学历”与“论文”的当下,中国辞赋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许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他没有读过大学,却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路获得“特批”。100多篇C刊论文的“战绩”,让他的学术能力得到了一致公认。近日,许结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孙晓云携手推出了新作《运河颂》,将文学之美与书法相结合。“江苏在整个大运河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就是想为它做点事。”许结说。

“我的一个学生今年博士毕业,报材料时需要写导师的学位,我说,你就填空白。换我自己填,多半会写上‘自学’。”

上一次和许结教授的见面,要回溯到毕业拍摄大合影时。提前了四十多分钟到达拍摄地点,意外发现他已经来到了现场,攥着一只帆布袋,与学生们一起站在树荫下等待。他主动招呼:“甜子,来早了吧,还有两个学院才轮到我们呢。”语气亲和,毫无“C刊大佬”的架子。

然而,学生们的毕业学位服,许结一件都没有穿过。因为经历过特殊年代,许结的求学经历只到初中一年级就戛然而止。

许结生活照。     许结供图

许结祖籍安徽桐城,父亲许永璋是一位教书先生。桐城盛产才子,书香门第许家也不例外。然而,“万卷书撑腹,一支笔有神”的日子,随着母亲的去世和时代浩劫的到来,被强行终止。1970年,正在读初一的许结被迫辍学,随父亲下放到农村。

坐在聚光灯下,许结讲起了第一天下放的情景:“第一天到了村里,一片黑,没有灯光。没了自来水,我们喝的是池塘里的松毛水,喝完浑身发痒,满身起疹子块,那简直是夜不能寐。”落差远不止于此,13岁的许结需要劳动养活自己。砍柴、赤脚走沙子路,磨出了老茧,最后竟然不再觉得疼。

日子要熬,撑起信念的支柱之一便是读书。“当时允许读的书之一是‘毛选’,还有鲁迅全集和马恩全集,有的书还是繁体字竖排本,我的繁体字基础就是那时候打下的。”

这不是许结第一次公开回忆过往,面对镜头,他总是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归纳着“熬过来”的根本原因:人是两种人,一种是社会的人,一种是自然的人。当社会剥夺了你的社会权利的时候,你还是个自然的人,这种身份不会随着地位高低和时间变化而改变,谁都没有权利剥夺。所以,从自然的人就可以看出来,人格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坚持这一点,当社会再来接纳你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为坦荡,许结的这段经历被众多学生熟知。在知乎高楼“当985的学生知道自己的老师学历只有专科甚至还没有的时候,会怎么看”一帖里,许结的故事是得到百赞的优质答案。“我有一次学驾照,一个年轻的教练得知我来自南大文学院,顿时开始夸奖,文学院有一位老师很了不起,没有很好的学历,但也出了很多成果。我对号入座,这说的就是我自己呀!”许结笑了,“自己的经历能对青年有所帮助,我觉得值得。”

许结的这种心态,很贴近于时下的热门词汇“佛系”。但他纠正,自己应对苦难的态度不是“佛系”,是“随遇而安”。

“读书没有任何功利,走到今天也不是我要走的,我就是喜欢做,就这么做过来了。”许结描述人生轨迹的句子读上去并没有太多的实感,但是,这句话要结合着他后来的经历一起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戎毅晔 摄

1975年,读书人许结成了一个小单位的工艺雕刻师,工作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但终究还是上了手。父亲获得平反后,许结跟随父亲一道回了城,等到父亲退休后,顶职成为了中学的木工。“当时,他们看我的书法比较好,就把我调到了总务处,后来还卖过饭票。再接着,就是我那些在报纸发表的小文章,被周围的人一篇一篇读到。”压不住的文采,让许结获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借用汤一介先生晚年总结自我的一句话:人生的发展有如神助。”许结选择了南大,“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一点也不后悔,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哪怕是当了博导,许结依然信奉着“顺其自然”的原则,“我对社会充满了热心,没有悲观和一些怨恨。或许要感谢父亲给了我这么好的性格,我一直乐观对待。”

吃了太多苦,许结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也时常告诉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心胸开阔是最重要的。许结说,自己对学生们的要求并不是“著作等身”,“在各行各业做个有用的人,做有贡献的人就很好了。一个人很微小,能够在这么大的社会里,起到自己的一点作用,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虽然是“顺其自然”,但努力总会有惊喜。2020年,教育部颁发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许结的“中国辞赋理论通史”荣获一等奖。出人意料的是,这么重大的奖项,都在许结的意料之外。“这个奖项是网络申报,当时我的一个学生自告奋勇:申报流程不复杂,老师我来帮你。于是,机缘就这么来了!”许结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得意。

作为中国辞赋学会会长,许结无疑是一个高产的学者。文思如泉涌有啥窍门?许结归纳,将工作融入生活和生命,便能获得无往而不乐的收效。在南京园博园、栖霞山等多个标志性景点,许结的辞赋作品比比皆是。后来,许结还在辞赋创作中融入了新意。“辞赋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命题’,要你把‘985’‘211’或是‘瞪羚羊’写入古体辞赋里,很难的!写得很辛苦。”

许结表示,年龄带给自己的变化,只有写作时间的调整。“年轻时熬过夜,年纪大的创作基本以白天为主。喝茶、写文,很自在。”

创作辞赋或是编辑书稿前,许结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一般千字文的赋一天时间就能写好了,但我要准备很久,各个时代的资料都要看。”许结告诉记者,这一次编辑《运河颂》,花了自己半年时间。“这是一本特别的书,通过60篇古诗词及曲赋名篇呈现与众不同的文化之运河,解读其中所蕴藏的中国文化精神。兼具了书籍的形式和书法的温度。”据悉,《运河颂》选编了历代大运河经典诗词赋文六十篇,都是主题向上、文采优美并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以诗文与书法的魅力共同展现这条在祖国大地上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大运河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一条流淌在中国大地上举世瞩目的黄金水道。通过古人的作品,我们用古典新读的方式做了重新解读,然后书法家孙晓云老师用书法来写,通过这种方式构成一个古典文学的运河读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孙老师的书法,变成一个艺术品。读者可以在欣赏古典名片的同时,鉴赏到孙晓云的书法。”

许结与孙晓云      许结供图

许结表示,编辑《运河颂》的初衷比较单纯,“江苏在整个大运河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就想为它做点事。”

《运河颂》

多年积攒下的版税所得,许结找到了合理的用途:我是安徽人,于是在安徽师范大学设立了以我父亲命名的奖学金,希望师生们记得,我的父亲是一个好老师,好诗人,一个好的爱国者。每年我都会去安徽师范大学颁发奖学金。

“当初父亲给我起名叫‘许结’,是从唐代诗人元结的名字中取了一个字。所以后来我和人开玩笑,元结不是大诗人,所以父亲希望我做个小诗人,不做大事。如果成了大诗人,像屈原那样,结果会很惨,要跳水的!小诗人多好,自得其乐。”许结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戎毅晔 摄

【快问快答】

Y=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X=许结

Y:很多文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习惯,您呢?

X:喝茶、写作、散步。偶尔掼蛋,但我不上瘾。

Y:选择过去的一位诗文大家来“魂穿”,您会选择谁?

X:司马相如。我正在写《司马相如传》,刚刚写完20万字。

Y:平时做饭吗?还是坚信要“远庖厨”?

X:我比较走运的是,太太做饭比较好吃。以前我还做一点,现在都是太太做饭。用我的同事的夸赞,如果我太太按照做饭的水平来做学位,那就没我什么事了。

Y: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

X:心态好。

Y: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是?

X:有时有点软弱。

Y:现在有很多的新词和缩写,比如“YYDS”,您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

X:我几乎看不到这些新词和缩写。

Y:用几个词形容自己,您会怎么“贴标签”?

X:一个还算正直和快乐的人。

Y:如果时光倒流,想要回到什么时候?

X:回到1960年以前,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几乎是父亲带大的,所以全部的情感来源都是父亲,不知道母亲也哭过。后来大哥提到母亲的时候掉泪,我才晓得母亲的伟大。她临终的最后一句话还在心疼我:小的(代指许结)可怜。

Y:如果回到那时候,想对母亲说什么?

X:我告诉她我努力了,做的也不错。你不要问这个问题,我要掉泪了。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像 | 戎毅晔  王涛

剪辑 | 戎毅晔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编辑 : 王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