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成为网红,谁在逼孩子“卖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7-22 20:51
作者:任冠青
流量为王的畸形导向下,孩子难逃算法、人设对自我的规训和异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没有人能够拒绝人类幼崽的可爱天真萌。”近些年,这句话似乎成为互联网平台的一个流量密码。打开各大短视频平台,“家有漏风小棉袄,上能坑老妈,下能使唤爹”“4岁萌娃暴躁式读英语”等直戳观众“萌点”的内容,激发着人们点赞、发红心的欲望;类似父母靠娃月入15万元的新闻,也揭示了“儿童网红”强大的吸金能力。

父母捕捉孩子的纯真日常当然无可厚非。然而,随着“儿童网红”模式的不断复制,许多东西似乎都变了味。面对变现的诱惑,一些家长不再只是单纯享受晒娃乐趣,而是费尽心思地将孩子打造成网红,把“卖萌”“吸粉”的任务强加到孩子身上。

在这种浮躁功利的心态驱动下,产生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有家长为迎合看客的审美喜好,强迫孩子按照自己写的脚本进行表演,制造虚假的“高萌日常”;有人为博眼球,让孩子在无防护状态下冒险走钢丝;有人则无视基本的健康常识,放任3岁孩子在镜头前胡吃海塞……

如果说成年人做网红纯属自主选择,那么很多孩子开直播、做吃播、玩美妆则更多是“赶鸭子上架”。由于年龄尚小,他们尚未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对成名产生的各类影响缺乏概念,也并不知道过度曝光将带来何种隐私困扰。而当他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引入复杂的网络社会,成为父母的赚钱“工具人”,童年的提前消逝就几乎成为必然。

在同龄人外出玩耍、读童话书、睡觉,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快乐时,“儿童网红”们则不得不应付被父母、签约机构塞满的行程表,在催更压力下“被迫营业”。流量为王的畸形导向下,孩子们也难逃算法、人设对自我的规训和异化:比起真实的自我呈现,他们更要知道何种表情能收获更多“赞赏”,用什么语气“卖萌”能获得“可爱”的反馈,不断在父母的指挥棒下制造噱头维持热度。

童真可爱本应是自然流露的,可是在名利诱惑下,纯真成为一种被精心设计和贩卖的“产品”,迎合着成年人的消费需求。这一幕,让人想起尼尔·波兹曼当年的那句名言:我们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好在,面对网红低幼化导致的种种乱象,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孩子自然、健康成长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也不该被过度商业化、功利化的浮躁风气所污染。近日,为营造未成年人良好上网环境,中央网信办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包括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等。

相信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那些无所不用其极、一味把子女视为摇钱树的家长能够有所收敛,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相关平台也有必要更新内容过滤机制,实现更加合理的推送模式,为青少年提供清朗的网络环境。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在无法再用直播“啃小”后,那些曾反复给孩子洗脑“成名要趁早”的父母们,也的确有必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作为父母,自己是不是太自私、太急功近利了?到底采取怎样的教育理念,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