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譚笑)2013年,來自香港的慈善家玄陵(原名彭宏陵)返家鄉貴州探親,在一幢三層樓高的建築前,看到一個巨大的廣告招牌,上面寫着「花江狗肉」,這是貴州的三大名菜之一。玄陵非常震驚,開始在世界各地統計調查,發現亞洲每年有逾3000萬隻狗被屠宰食用,其中很大部分是偷盜來的寵物狗,甚至形成了跨國黑色產業鏈。

玄陵將心力和財力全都撲在了保護動物之上,卻不承認是「動保人士」,因為他不認同一些極端動保理念,認為激烈的姿態和行為方式不可取。

然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司法體系僅將偷狗視為偷竊財物,對於愛寵人士來說,無疑是殘酷的。2014年12月12日,玄陵在香港創建世界愛犬聯盟(WDA),致力推動「明文立法、禁食犬貓」。過去多年來,笑言要做「齊天犬聖」的玄陵傾注財力物力遊走美英日等國家和地區,推動當地立法禁食狗肉。

一些歐洲國家也有人吃狗

玄陵自編自導的紀錄片《無聲的呼喚》,以寫實鏡頭記錄食用狗肉背後的偷盜及虐待動物等等違法與非人道行為。也是在拍攝過程中,他了解到吃狗肉並不是中國「專利」,而是亞洲廣泛存在的習慣,甚至一些歐洲國家也仍有人吃狗。

改變吃狗習俗,遏制偷狗販狗行為,一方面靠觀念進步,另一方面也需要法律層面的約束。但在亞洲推動立法禁食狗肉,玄陵經常面對這樣的質疑:「連西方國家都沒有立法,為什麼要在中國立法?」因此,玄陵決定先爭取讓歐美國家立法,帶動亞洲改變吃狗的飲食觀念。

2018年6月,世界愛犬聯盟在白宮網站上發起聯署,要求美國立法禁食犬貓,成功爭取10萬人簽署。玄陵認真研究美國的司法體系,僱用三家游說公司積極開展爭取立法工作,並發起宣傳,成功在參議院的《農業法案》裏加入禁食狗肉條文。幾經波折,2018年12月12日,也就是世界愛犬聯盟在香港成立四周年當天,美國國會通過了《農業法案》修正案,立法禁食犬貓。

2019年,世界愛犬聯盟提出發起《禁食犬貓國際公約》,旨在設立一個國際框架,讓各國政府簽署參與,實現「人類、動物、環境,三位一體,地球永續」。迄今,已有177位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挪威和瑞典的國會議員聯署致函政府首腦,呼籲發起《禁食犬貓國際公約》。

不認同極端動保理念手段

玄陵在創立的跨國議會犬貓和平聯盟的聲明中說道:「人類應與犬貓和平共處,尊重牠們的生命權。」他在動保領域的不懈努力,獲得多國政客稱讚。多位國會議員提名他作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希望他成為世上第一位因推動人類與動物和平而獲獎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世界愛犬聯盟是世上唯一一個專門在世界各地推動立法禁食狗肉的組織,在美國、法國、日本、台彎等國家和地區共設有八個辦事處。玄陵在成立聯盟伊始便承諾拿出個人收入的90%運營聯盟,不向外界募捐一分錢。過去八年他遊走全球拯救毛孩,甚至在2020年忍受病痛折磨時,仍給內地相關部門和多國政界寫信游說。

將心力、財力全都撲在了保護動物之上,玄陵卻說:「我不是動保人士。」否定「動保人士」的標籤,是因為他不認同一些極端動保理念,認為激烈的姿態和行為方式不可取。

過去,玄陵曾向中國的動保組織捐贈大量金錢和物資,拯救被偷寵物犬。有動保組織攔下一輛運狗車,將獲解救的上百隻狗養在郊外的院子裏,以有限經費供應食物和水給這些狗,維持基本生存,「這樣無非是將牠們從一個地獄送到另一個地獄。」玄陵認為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解決吃狗這個源頭。

玄陵曾試着尋找專門推動禁食貓狗肉的動保組織合作,卻一直沒有找到信念堅定、立場清晰的組織。有一位基金經理向他提議:「為何不自己搞個組織來推動立法呢?」被點醒的玄陵,他決定放棄原本優哉游哉的退休生活,創立聯盟發起「自上而下」的「平和運動」,推動禁食犬貓立法。

每年數以千萬計的財力、物力投入,在四處游說的過程中,也嘗盡酸甜苦辣。這樣的付出是否值得?對此玄陵爽朗一笑:「我也是有私心的,我想做狗狗的拯救者,這樣有一天見玉帝時,我可以向他要個一官半職,做個比齊天大聖大一『點』的官──齊天犬聖。」在這位「齊天犬聖」心中,賦予人類最為親近的動物生存權利,是人類無可推諉的責任,是拯救犬貓,更是拯救人類自我。

深圳珠海立法禁食 體現文明

「呼籲禁食狗肉,也是希望能夠摘掉西方國家強加在中國頭上的一頂『帽子』。」多年來,世界愛犬聯盟也一直積極呼籲中國政府禁食貓狗肉,並撰寫《禁食狗肉立法建議書》和《嚴懲盜狗白皮書》。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全球問題研究院執行院長郭長剛在看過《嚴懲盜狗白皮書》後,於2019年提交提案,呼籲我國立法保護伴侶動物。一年後,民建聯港區人大代表在當年的全國兩會上提出了「禁食貓狗」議案。

2020年5月1日,深圳成為中國首個立法禁食貓狗的城市,珠海也在同年成為第二個明文規定禁食貓狗的內地城市。不僅如此,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將狗從《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剔除。

玄陵對此深感欣慰:「這是中國生態文明進步的成果,更是歷史性的變革!」他希望將珍愛動物的理念傳遞至整個大灣區,培養熱愛生態環境的年輕一代。

冀「犬貓外交」提升大國形象

從古代外國進貢的珍奇異獸,到近代中國的「熊貓外交」、澳洲的「樹熊外交」,動物向來是極具效果的外交手段之一,特別是在正經嚴肅的外交場合,「動物大使」往往帶來積極的效果,為雙邊關係加溫、破冰。

熱愛動物也熱愛畫畫的玄陵,將這幅作品取名「童伴」。

上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推行「熊貓外交」,將大熊貓作為國禮贈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其中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獲贈熊貓,使「熊貓外交」達到高峰,成為中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話。

狗狗外交官風靡國際舞台

歐洲國家的動物外交中,狗隻便經常扮演重要角色。冷戰時期,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為緩和蘇美關係,曾送給美國總統甘迺迪一條名為「絨毛」的小狗。2018年11月,韓國青瓦台晒出總統文在寅與夫人懷抱幾隻幼犬的照片,這些小狗是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平壤「文金會」贈送給文在寅的禮物。俄羅斯總統普京是有名的「愛狗狂魔」,多國領導人都曾送過狗給他。2012年,日本政府為了感謝俄方幫助日本進行地震和海嘯的災後重建,贈送了一隻秋田犬給普京,取名「夢」(Yume)。

2021年的雲南大象北遷,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生態文明進步。玄陵認為,「犬貓外交」也可以展現中國生態文明進步,推動共建萬物和諧的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大國形象。行走全球與各國政商人士交流,玄陵發現寵物貓狗很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多外國政客贊同我的理念,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愛寵人士。『犬貓外交』與『熊貓外交』一脈相承,犬貓作為人類最為親密的夥伴,是一個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共同話題,更是一道貫通中西的橋樑。」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