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是厅 | 刘世锦:2035年迈入中等发达国家,关键看这个因素

南方+ 记者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线接受南方日报、南方+等多家媒体集体线上“云”采访,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国内经济热点话题接受记者提问。

刘世锦:2035年迈入中等发达国家,关键看这个因素

刘世锦的主要观点包括:

在去年疫情带来的“压力测试”下,中国经济表现超出预期,展现可贵韧性;

今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长速度很可能达两位数,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8%以上;

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键在于经济质量的提升,这将部分表现在汇率变化上;

一个龙头引领、补上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的“1+3+2”是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潜能所在,而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城市群建设中处于前列,前景远大。

回顾2020年

中国为什么能?这三个特点彰显超常韧性

“过去的一年,在疫情等多重压力下,中国经济相当于经历了一场压力测试,过去正常情况之下可能看不到的一些特点、优点就展现出来了。”刘世锦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0个月前,同样全国两会期间,同样是记者参与的线上“云”采访中,刘世锦对外贸表现的预期相对谨慎。“包括我在内,当时很多人对外贸形势预期都是不那么乐观的,认为外贸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刘世锦表示,但事实上全年出口实现了4%的增长,大约贡献全年GDP正增长的三成。

刘世锦说,通过这件事,说明国内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在受到冲击以后,确实能够化危为机,具有很强的抓市场机遇的能力、重新组合生产的能力,“我们企业的这种韧性、竞争力,在平常是看不到的。”

第二个方面,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去年实现了相当高的增速,IT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也显示出来了。”

第三个方面,是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是原有的部署没有被打断,这不仅仅对中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全球减贫,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判2021年

一季度经济增速或达两位数,宏观政策要“转好弯”

与去年没有提出具体经济增速目标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明确全年经济增速在6%以上。

“应该看到,去年尽管没有设立经济增长指标,但经济增长的成绩还是很突出的,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刘世锦认为,今年提出增速6%以上,是考虑到今年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同比增速会偏高一些。

根据刘世锦的研究,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达到8%以上,在8%到9%,一季度的GDP增长速度很可能达到两位数。但是,他也提醒说:“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大家不要形成中国经济重返高增长通道的错觉,它只是一个统计结果。现在要争取的是中国经济回到正常的潜在增长水平,争取2021年和2020年两年的平均经济增速达到5%。”

为实现这一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如何调整?

“政府工作报告在宏观政策的表述上,体现了不急转弯,但是还是要转弯,而且要转好弯的要求。”刘世锦表示。

这体现在,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3.6%压缩到今年的3.2%,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规模也呈收缩态势,体现在货币政策在大体延续去年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等等。

刘世锦表示,当前国内经济已经接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宏观政策也应该回归常态——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收紧,而是根据经济表现进行调整。

刘世锦特别提醒:不要高估了宏观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起短期平衡或稳定经济的作用,经济增长更关键是要激发与结构性经济潜能。

展望“十四五”和2035年

能否迈入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背后是劳动生产率

中国何时能成为发达国家?人均GDP,特别是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是一个重要指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将GDP作为主要指标予以保留,同时将指标值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种表述方式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

“有些研究认为,要实现这一增长目标,这一时期的平均增速不能低于4.7%甚至更高,要在15年内保持这个经济增速,难度很大。”刘世锦表示,但这些研究通常假定汇率水平不变或只有1%到2%的小幅升值。

《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是刘世锦今年初主编出版的最新著作。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缩小,部分取决于增长速度,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而汇率变化直接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

换言之,单从数据看,未来15年,大家或许会发现,国内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以美元计价)的增长似乎很大程度上源于汇率的变化,源于人民币的升值——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汇率变化的背后并非货币政策的剧烈调整,而是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

要实现这一点,就意味着“立足点、注意力应当更多放在提升增长质量上,而非过度追求难以企及的增长速度。”

寻找新的经济动力

潜能1+3+2,“粤港澳大湾区应在全球竞争占据重要一席”

那么,国内经济质量的提升来自哪里?刘世锦认为,来自1+3+2的结构性潜能。

“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这些区域将以更高的要素聚集效应和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今后5年甚至更长时间,70%到80%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3”是指要补上三大短板。其一,能源、物流、通信、金融等基础产业效率不高,提高了全社会的经济成本;其二,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要争取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让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由目前的4亿人增加到8亿—9亿人,“他们既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和创新者,应该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使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发挥”;其三,目前国内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能力不强,“补上这个短板的难度相当大,门槛高,需要长期积累,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型的大国”。

“2”则是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刘世锦认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新动能,但是中国在这两个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我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一个龙头引领、补上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就能发挥结构性潜能。”刘世锦认为,这也为深化改革提供参照。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正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刘世锦长期关注的重点课题。

在回答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提问时,刘世锦表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难点或重点就是土地、资金、人员、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的市场化,要打破基础产业领域存在的行政性垄断,放宽准入,并以此示范推进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把要素流动交给市场来完成。“我们要把产业政策转向营商环境、政策和要素提升政策,更好地推动公平竞争,实现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

就在今年两会前夕,《广东省进一步推动竞争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落地的实施方案》提出,以竞争政策的优先地位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这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要素流动无疑是一大利好。

记者注意到,在刘世锦今年准备的提案中,不仅明确提出,推出建设都市圈的一揽子改革发展计划,可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和若干发展潜力大的省会城市作为都市圈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率先突破,还单独提出《两种类型增长与深圳角色转换》,对深圳如何引领升级型增长提出了意见建议。

当有记者就都市圈发展前景提问时,刘世锦直言,各个都市圈发展也是在相互竞争,不可能一刀切,也不会同一个模式,有一部分可能会掉队,也有一部分则会发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刘主任觉得粤港澳大湾区有机会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追问。

刘世锦立刻回应:“国内目前都市圈的发展中,粤港澳大湾区有独特优势,是排在前列的。比如,深圳是创造加制造,广州、香港、澳门等地都有独特优势,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在都市圈中不多见。”

正因如此,刘世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予以高度评价:“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的发展充满期待。将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在国内发挥作用,而且在全球的湾区、都市圈、城市群的竞争中,也应该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全国两会报道团队

【记者】王彪 实习生 张颖 隋明润 王钰茜

【视频制作】周鑫宇

【统筹】谢庆裕 王良珏

编辑 赵晓健
校对 曾慧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