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好片又死于上映
原创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3号厅检票员工
帮你捅破电影和生活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2021年03月20日 14:09
写在前面
这是2021年截至目前,我私心最喜欢的一部华语片。
《又见奈良》
从昨晚看完到现在,我和每个身边人都在推荐这部片子。
其实也不止是推荐,说完他有多好,我都还要补一句抓紧,因为我很清楚以他目前每天的票房来看,基本这个周末过后,大部分非一线城市应该就没什么排片了。
它目前的票房只有223万,今天的单日票房比上映37天的《熊出没》还要少一点。
也是很巧,今年截止目前最烂的华语片和今年目前最好的华语片是同一天上映的。
而这部最烂的华语片,现在已经破了1000万,奔着2000万去了,这部最佳,却还在200万苦苦挣扎。
所以真的不是我想每次都要在标题用抢救这个词,这标题我都用腻了,但我们依旧不得不用。
一
苦与苦与苦的故事
《又见奈良》底色是苦的,它是那种多个个体悲剧交叉着往前推的故事。
主线是一个70多岁中国老人的日本寻女——
当年日本战败后大量日本移民后代被遗弃在中国,由大量中国家庭领养,长大后很多日本遗孤都在政府帮助下回到了日本寻亲,有些最后还是回到了中国,有些则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日本。
陈奶奶的养女陈丽华就是当年的日本遗孤,回到日本寻亲后一直和奶奶通过书信来往,但在一年前,书信突然中断,在日本寻亲的女儿杳无了声讯。
陈奶奶放心不下,执意一个人来了日本奈良,想通过这几年书信上的寄信地寻找自己失联的日本女儿。
电影也随着老人寻女,移步换景,大量固定镜头,让观众恍惚间感觉自己是在马路边偶遇,驻足看着她们的日本路人,看着她们入画出画,希望闪现,再一次次破灭。
故事的一路游观,也慢慢顺势带出另外两个同行者的个体遭遇。
最先和奶奶一起找女儿的是二代遗孤小泽。
她是陈奶奶在日本唯一认识的人,她的父母也是和陈丽华一样的日本遗孤,她父亲当年是吃着陈奶奶的母乳才活下来的。
但导演很聪明,没有把小泽帮奶奶找女儿的动机处理成一种单一的报恩,而呈现的更像是一种共情。
他在主线的细枝末节里给我们看小泽的生活。
她找不到正式的工作,每天只能做各种零工赚钱,男友家里人因为她的中国血统而把她拒之门外,父母带她寻亲找到了日本亲人,却被当做来分家产而遭受拒认。
即使小泽努力想要融入这个日本社会,说得一口流利的日语,但这个所谓的“祖国”依旧不愿给到她丝毫的归属。
她不是中国人,也不像个日本人,她只是个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她很清楚奶奶要找的日本女儿陈丽华,也许也在经历着和她一样的故事。
她要找到她,那是一个无依之人对另一个无依之人下意识的抱团取暖。
另一个是中途突然出现的退休独居日本老人。
这个老人的设计,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他的出现非常自然地把电影从单一讨论“二战遗孤”问题,串接到了日本社会的“老龄化”问题。
串接的方式也很巧妙,这个老人原本和奶奶其实并不相识,只是小泽打工的居酒屋的客人。一次偶遇后,他主动提出要一起帮奶奶找女儿,还说自己见过陈丽华,却说不出什么时候,在哪里。
这种主动显得刻意而可疑,而我说的巧妙,便是这份可疑——
老人第一次见到小泽便说小泽像他的女儿,可当小泽去老人家看到他女儿照片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和她完全不像。
老人每天都要深夜去家门口的信箱里摸索一通,每次都因为没有信件而面露失望。
老人几乎每天都去居酒屋喝酒喝到醉,但从来没有家人来带他回家。
老人还特别喜欢让小泽给他读陈丽华写给陈奶奶的信,名义是觉得信里有重要线索,但每每听到,他都会有轻微的哽咽。
这些细节组到一起,即使是不明说的留白手法,观众也已经足够能意识到,这个独居老人的意图其实很简单,就是太想自己远嫁的女儿了,他每天都在盼着女儿给他写信,却每每都是落空。
他是日本老龄化社会中典型的那种无依老人,哪天死于家中,也很难有人发现。
而小泽的出现,让她想起自己的女儿;奶奶的寻女,让他想起了自己对女儿的思念;读信也只是想要得到一种假想的短暂的“被爱,被思念”,这些背后是很让人难过的一种苦楚。
这种老龄化议题和二战遗孤的议题,看似毫不相关,但当它们被编剧(也是导演)这样一组合,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种:无所依的孤独。
三者扣的也都是片名里的那一个“见”字,尝的都是见不到想见的人的苦。
那这电影只有苦吗?
好像又不能这么说。
相反,当这个多重悲剧的故事被导演拍出来的时候,它一点苦味都没有了。
这是《又见奈良》又一个神奇的地方,整个片子明明是在讲悲剧,却被拍得轻快又稳当。
大量接近北野武式的冷幽默,轻喜剧设计穿梭其中——
浇植物的时候,奶奶自己喝一口,植物喝两口。海洋来的螃蟹,被奶奶不小心放生到了淡水的湖泊里,语言不通的奶奶为了买了羊肉,和肉店的店员互相学动物叫。
还有很多特别让人觉得温情的时刻,比如中国遗孤突然在日本家庭的氛围里唱起《智取威虎山》,一个固定长镜头里,两个语言不通的中日老人,互相打着手势,介绍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小泽收到陈奶奶从中国带来的土特产的时候,轻生呢喃的那一声谢谢。
哪怕只是一只从镜头里不经意间穿身而过的奈良小鹿,都让你感觉到这部片在气质上的可爱轻盈。
整个电影就很像它自己选的这首片尾曲,邓丽君,《再见,我的爱人》。
(试试点开这首歌再读下去吧)
这首歌明明唱的是分离,是不知何时能再见故人的人间疾苦,但听起来却欢快,活泼。
鼓都是轻点,琴选的是最欢快的几个音,唯一透着悲伤的弦乐也被垫在最低下,只是偶然出现一下,生怕有人发现自己的悲伤一样。
还有用来链接钢琴和弦乐过渡的,基本都是吉他,就很像片子里偶尔出现的这些轻喜剧段落。在音乐底色和故事背景都很沉重的时候,这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可爱桥段马上会出来安慰你一下。
这种让故事轻快行进,却又不遮掩本身悲剧底色的能力,真的不是随便一个创作者能有的。
(没看过电影的不建议往下看,有重大剧透)
二
仿佛水消失在了水中
除了小标题里博尔赫斯的这句话,我很难再找出第二句适合用来形容这部片子结局的话了。
我也是在那个警局人事科的人,在电话里用日语轻描淡写地说出,“别找了,陈丽华早已在公寓中独自死去,死了好几天才被人发现”这句话的那一刻,才意识到我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遗漏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陈丽华的视角。
整个寻女的过程,看似只是陈奶奶单方面地在找女儿,但其实只要你换个视角来看,就能意识到,同时也是在还原陈丽华刚到日本那几年,寻亲的生活。
陈奶奶一行人每到一个女儿寄出过信件的地方,不管是房东还是管理员还是认识他的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口述,去告诉奶奶,她女儿回到日本后经历了什么,遇到了谁,过得好吗?
她过得其实很糟糕,因为中国人身份找不到工作,打工还被怀疑偷东西,被赶走,生活窘迫,茫茫人海下,也怎么都找不到当年的亲人,无依无靠,去寺庙住过,依旧被赶走,最后一个人死在了出租屋里。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观众自己去发现的信息:她的真实经历和她对奶奶寄去的那些信是对不上的,她在信里一直说她过得很顺利很好,但实际却是快撑不下去了。
而当你在影院将自己置于陈丽华的故事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被导演潜藏着的动人。
比如寺庙那个聋哑管理员的线。
他是在陈丽华寄居寺庙时给过她帮助的人,是她回到日本后第一个让她感受到温暖的人,是她的第一个朋友。
所以那声悠扬钟声里,也夹杂着他对故人的一种思念,这种表现形式也非常动人。
我甚至会在结局之后忍不住去想。
当她孤独地倒在公寓地上的时候,将死之刻,她会想什么,会想家乡的泥土味道吗?会想十年未见的养母吗?还是认下了命运的苦果,说了声没人能再听到的再见。
没人知道了。
人和人的失散,就像水消失在了水中。
生死两茫茫,再也见不到了。
三
再见,我的爱人
我真的很特别佩服导演这次把控故事节奏以及调动观众情绪的能力。
当故事讲到一半,陈丽华的死讯,就已经在那一通电话里被公布给观众,给小泽,给日本老人了,全场只有奶奶因为听不懂日语而依旧蒙在鼓里。
我非常好奇后半部分要怎么讲,观众情绪已经在那一通死讯电话,在小泽的痛哭里达到了最高的情感浓度了。
沉闷一击之后,导演还能写些什么让这个浓度再次推高?
鹏飞用了两个非常厉害的设计。
一个是意象设计:一台没有装胶卷的相机。
这个相机是奶奶从中国带过来的,一路奶奶都在拍摄,但是在小泽得知陈丽华死讯后的那个晚上,她无意发现这个相机其实一直都没有装胶卷。
奶奶忘记装了,这一路所有拍的照片都白拍了。
小泽发现这件事之后,突然开始痛哭,奶奶问她怎么了,她说“都白拍了”。
奶奶不知道,但是观众其实很清楚,她哭的不是因为那些照片都白拍了,
而是她意识到这一趟寻找,在一开始其实就和这台没有胶卷的相机一样,是注定没有结果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徒劳。
她知道,你我也知道。
于是观众情绪在这里再次被调动,形成了沉闷一击后的万般绕指柔。
另一个设计是情节设计,是明确的死讯之后,突然又出现了一个疑似的女人。
小泽和日本老人都知道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是陈奶奶不知道,所以他们再次出发了。
观众在这一刻成为他们三人小队的第四人,带着上帝视角和内心对陈奶奶的心疼感,出发去验证一个我们都知道会再次破灭的希望。
观众就这么站在远处,看着陈奶奶在人群里拼命垫脚,挥手,挤着,跑着,吃力地想看看那个可能是自己女儿的人的样子。
那种上帝视角下的心疼,在这一刻把故事的情感再次推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浓度。
观众还没缓过来,邓丽君的《再见,我的爱人》在最后的长镜头里,突然响起。
Goodbye My Love
从此和你分离
我会永远永远爱你在心底
希望你不要把我忘记
三个人在奈良的街头并列走着,沉默无言。
配图/《又见奈良》
音乐/邓丽君-再见,我的爱人
特别鸣谢/bb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关闭
更多
名称已清空
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
喜欢作者
其它金额
文章
暂无文章
喜欢作者
其它金额
¥
最低赞赏 ¥0
确定
返回
其它金额
更多
赞赏金额
¥
最低赞赏 ¥0
1
2
3
4
5
6
7
8
9
0
.
关闭
更多
搜索「undefined」网络结果
暂无留言
已无更多数据
发消息
写留言:
关闭
写留言
提交
更多
表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3号厅检票员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当前内容可能存在未经审核的第三方商业营销信息,请确认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
取消
微信公众平台广告规范指引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
3号厅检票员工
别让好片又死于上映
,
关闭
选择留言身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