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3-25 05:00

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

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制造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主要体现在规模上,附加值较低,很多属于为跨国公司和贸易商代工贴牌生产,以价格为优势的小商品充斥着世界各地的摊贩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有巨大的、全面的生产能力,但大部分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但是从企业为世界电子、服装等著名品牌代工来看,中国能够生产出最好的产品。

问题与中国制造服务业水平不高有关。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就如《意见》中所说,当前,我国制造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够,引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不明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之所以制造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有很多原因。中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成长型市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群体庞大,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而非品牌、质量等指标。因此,制造业企业面对的是重视价格、挑剔且消费文化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市场,导致企业过度关注狂轰滥炸式营销以及价格战,这也决定了企业更关心削减成本。一方面,削减成本就会减少制造服务业的需求,无法享有更专业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削减成本往往意味着标准化比较低。

中国制造业不太习惯为专业服务付费。比如产品独特的设计需要比较多的设计成本,但为了削减成本,企业宁愿选择低成本的设计,甚至直接免费抄袭。同样,在传统产品研发方面,由于担忧专利被市场抄袭,传统企业也不愿意做过多的投入,导致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低水平竞争。这种状态导致制造服务业需求低迷,进而影响他们在专业化方面的投资。

另外一种情况是,大型制造业企业更喜欢制造服务业的内部供给,自我满足。这样的结果是社会化的专门服务企业市场更小,而制造业企业内部的服务业往往缺乏市场竞争,专业性也不足。所以,就如《意见》提出的,制造业企业应该按照市场化原则剥离非核心服务,让他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计量测试、检验检测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中国制造业在出口时有一部分是委托加工或者贴牌性质,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国内市场注重营销和价格但忽略品牌建设,而在国外市场,则完全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负责生产,而研发、市场和品牌等增值部门都掌握在别人手中,最终导致很多制造业只能等订单,自己脱离市场。品牌建设的缺乏,直接导致制造服务业整个链条中研发、设计、专利、标准、营销、咨询等一系列服务都缺乏足够的土壤培育。这种状态又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制造业以独立的品牌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目标。

中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纺织生产力、拥有最先进的纺织技术,也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是,中国缺乏国际化的服装品牌,甚至国内中高端服装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这表明中国纺织只能从事利润极低的生产环节,而依靠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的品牌建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意见》也提出了中国制造品牌培育行动。

《意见》也着眼于提高制造业服务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培育计量测试等高技术制造服务业,聚焦制造业“测不了、测不准”难题等等。

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是当前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中国制造业应该告别过去那种只专注于生产环节并依赖价格竞争的发展模式,转为依靠制造服务业的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飞跃。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