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每天都会有不少的优质文章发布,我们将在每周为你总结上周 Matrix 值得关注的好文章,让你第一时间了解 Matrix 里的新鲜事。

最受欢迎

用 iOS 13 系统自动化解救钉钉打卡族

作者:ThomasTeng

精彩节选

实现原理:在快捷指令的自动化中设定一个通常我们在工作日到达打卡地点(公司)的时间点,执行钉钉考勤打卡功能。

实现步骤:「快捷指令」→「自动化」→「创建个人自动化」→「日程:当天」→「到达公司的时间点(如 8:45)」→「重复:去除休息日」→「添加操作」→「搜索或点选钉钉的考勤打卡功能」→「下一步」→「完成」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此次疫情对人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现在,这些后续影响正在慢慢显现,钉钉打卡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钉钉打卡的稳定性有时候并不能让人满意,如果你也像作者一样,在打卡的过程中感到了不便或遇到了困扰,可以尝试一下作者的解决方法,使用 iOS 的自动化功能「无痛」完成钉钉考勤打卡。

用好 Keynote 这 5 个基础功能,零基础也能用 PPT 做插画

作者:包几君Pro

精彩节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动手做图的小技巧,零基础,人人可以上手。不需要你是设计师,也不需要了解设计行业里专业术语以及庞杂面板。只需要用到 Keynote 幻灯片软件及其以下 5 个基础功能,就能自己制作生活中 90% 以上的复杂图形。个人在少数派上的配图,用到的其实也是这几个功能。当然有些同学可能没有 Mac ,其实不用担心,Win 系统下的 PPT 也可以使用类似逻辑制作复杂图形,区别仅仅是功能名称与位置不同。

写到这里其实建议大家可以借这个机会重新认识 Keynote 或者 PPT,不用把它们局限成一个幻灯片软件。其实除了演示文稿,它们还可以做图标、GIF、海报甚至产品原型......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功能相当全面的设计软件。最重要的是,它们免费、轻量,无需忍受 Adobe 动辄上千的价格以及密密麻麻的功能面板。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在阅读文章时,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会被作者的配图所折服?其实这并不难,你也可以做到。本文就介绍了几种设计文章配图的技巧,无需专业的设计知识,只需使用 Keynote,就可以做出让人羡慕的精美配图,甚至是画一幅插画。此外,PowerPoint 同样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

告别社交压力、随时记录想法,我创建了一个「个人版微博」

作者:daibor

精彩节选

从去年五月份上线至今,我在上面发布了 400 多条内容,可能马上会超过上网十余年来发布的说说、微博、朋友圈条数总和,可以说在「保卫表达」这个 KPI 上,效果非常不错,实现了预期目标。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功能纯粹。首先是发布过程足够简单、快速,当需要表达时屏幕中只有一个输入框,专注表达。其次是剔除阅读数、评论和点赞等无关表达的内容,从源头上掐断对数据的注意力;

除了让我勇于说话之外,b言b语还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好处:我更加确切地拥有了自己的数字资产,大多数想法和灵感不必再因为迎合平台的调性而「散落「」在各种平台上。这种「散落」既是开头所言内容平台百花齐放的结果,也是某种悲哀。话说回来,即便没有散落,通常它们的所有权也不属于发布者——用户除了账号权限外一无所有。这么说的原因是平台方除了以各种理由封、禁用户账号外,甚至不提供导出数据的权利。这些数据资产依旧掌握在平台方手上,并成就了它们的股票价格。而现在,b言b语里的想法能够随时被导出为文件,躺在硬盘里。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如果微博被砍掉了转发、评论、点赞功能,会变成什么样子?作者对于「保卫表达欲」有话要说。如果你早已厌倦了商业化社交应用带来的疲累,感到表达受到了干扰,不妨通过本文,跟着作者一步一步搭建一个不会产生任何交流的微博平台,安安静静地发布自己想说的内容。

值得关注

最佳设计师伴侣 Eagle,我的使用技巧分享

作者:派大鑫

精彩节选

身为一名设计师,拥有自己的素材灵感库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入行设计之后,我基本上每天都会浏览一些设计网站,采集一些灵感,看到漂亮的设计,我都会采集起来,在使用 Eagle 之前,我都是使用各自网站的收藏功能,这就导致了我的灵感素材杂乱无章,比如我在站酷收藏了一篇作品,等我下次想要去看的时候,突然想不起来我究竟在 ui 中国收藏的还是站酷收藏的还是在别的什么网站收藏。

看似每天采集了很多的素材,却总是不能有效地去查找它们,导致素材堆积得越多,我就越混乱。好在后面,我发现了 Eagle 这款神器,让我的素材整理更加地有规划,更有效地找到这些素材。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对于设计师而言,最重要也是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素材管理,而 Eagle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痛点。作为使用 Eagle 长达两年的深度用户,作者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详细地分享了自己使用 Eagle 来管理设计素材时的技巧。无论你是想让自己的灵感采集过程变得更有条理,还是只是想尝试一下 Eagle,这篇文章都不容错过。

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推荐随身可用的一个小技巧和两本书

作者:Chronic

精彩节选

跟《英语常用词疑难用法手册》老母亲过日子般的耐心不一样,《中式英语之鉴》非常尖锐地直接说出 Chinglish 的问题。其中我们遇到最多的问题不是用词不当,而是重复啰嗦。比如跟人介绍这是一个带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这是一个四轮的轿车,这是一个有电话功能的手机。前几章都在做这种删繁就简的训练。

还有就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讲 PPT 和 Q&A 这一个过程可以直接用 presentation 一个单词来表示。这导致英语国家人写过来的工作邮件如果不加任何解释的话我们很容易误会或者漏掉一些信息点。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对于英语学习,本文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使用自动化工具来推送国外原版的英语文章,以供每日阅读。此外,作者也介绍了两本工具书,让你在深入理解常用词的各种用法的同时,也能够摆脱「中式英语」带来的尴尬。希望本文介绍的技巧和书籍可以在英语学习方面助你一臂之力。

谁说 Mac 不能玩大作?用 eGPU 实现你的「电竞梦」

作者:JohnHarrod

精彩节选

虽说用 Boot Camp 安装 Windows 之后,就可以通过 Steam 来玩这些游戏,但 Mac 孱弱的显卡性能相信一定会让你抓狂。就好比我现在用的这张 Radeon Pro 555X,全低画质下运行《绝地求生 · 大逃杀》,最高也只能到 46 帧,如果遇到大场面,甚至最低还会掉到 26 帧。要是用这个帧数去和别人刚枪,那估计我的画面才刚看到敌人,我就已经成盒子了。

机缘巧合之下,我从公司「嫖」到了一张 XFX (叉粪叉) 的 Radeon RX 5600 XT,以往一直想要尝试的 eGPU 方案,终于有了现成的产品供我折腾。于是废话不多说,立刻在某东平台下单了一个 Akitio(艾客优品)的雷电 3 外置显卡盒,开始了摸索。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一直以来,Mac 似乎和游戏是背道而驰的,但是作者并不这么认为。本文介绍了在 Mac 上畅玩 3A 游戏大作的一个解决方案:使用外接显卡。此外,本文也介绍了很多在配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你也曾想过用 MacBook 玩游戏,但是苦于不知如何操作,也许在本文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群 AMA

AMA 是 Ask Me Anything 的简称,我们想知道大家关心的科技圈的问题或者想要寻求的帮助。机器人向我们的 Matrix 作者群收集到了一些大家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被转发给少数派编辑部的各位编辑,他们将会选择部分问题进行回答,被回答的问题和答案将会公布在每一期的 Matrix 周报中。

宇宙浪费指南请问少数派有计划把「收藏」做的更重一点吗,至少是在文章被收藏的时候给作者一个反馈?因为作为一个作者,读者的收藏动作对我来说比充电和评论更重要,也是对文章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吧,当时在少数派八周年总结的时候,看到自己写了不到 3w 字,竟然有 1500+ 的收藏,还是有点点惊喜的,对后面选题来说也会有一些指导作用吧?

SamWanng:有计划。在接下来社区的改版中,会提供更多读者动作的反馈给文章作者。同时,作者在少数派的重要数据指标,也会有一个更具体的体现。

不想透露编辑里面有人得过抑郁情绪(or 抑郁症)吗?如果有的话,有采取过一些什么措施应对?

化学心情下:哈喽,根据你的提问,希望你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其实是两回事儿:一般而言,医学上确定抑郁症这个几个关键因素——即表现为抑郁情绪的时间很长,且出现生理性的病状表现,比如说严重的失眠或者早醒,或者出现莫名奇妙的身体出现各种形式的疼痛等等,如果出现各种身体上不适感,建议去当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进行检查。

分清楚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之后,我想你应该会对这个有所认识啦~下面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怀疑自己有抑郁症状,一定要去精神卫生中心去找医生帮助,虽然很多人说这个可以「自我治愈」,但实际上早诊断早服药,通过药物帮助摆脱抑郁没有什么可耻的。

如果你是抑郁情绪,那么最好的方式是找到让你产生抑郁情绪的诱因,这里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啦,这里就不完全展开说了,当然这里寻求心理咨询师排解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当然这里也可以预告一下,我会在之后推出针对焦虑/抑郁的相关专题文章,敬请关注~

路中南:我也不确定我的经验可否帮到你。抑郁情绪的话,也许来得很剧烈,但是随着时间它也会慢慢平息。按照这个思路走的话,只要能够消磨掉难以承受剧烈情绪的那一段时间就行。无论是睡觉还是打电话向亲友倾诉,或者是哭泣(非常有效)都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在这个期间朋友和亲人的帮助很重要,可能是被拉着去看一期无脑笑的韩综,可能是强行拖去吃美味的烧烤,也可能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拥抱……总之能让此刻当下的自己好受一点,那就已经向和情绪告别的终点前进了一步。我第一次遇到这样感性的匿名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XavierWang想了解下一派 Podcast 节目的制作流程?

張奕源Nick:《一派·Podcast》是如何制作的?和大部分播客节目一样,《一派·Podcast》的制作过程是大致几个步骤:

  1. 确定选题。《一派·Podcast》的很多节目都是先定嘉宾再定选题的,因为少数派的朋友们很多,所以我们会根据最近的话题点或者自己的兴趣点先圈定找谁聊天,然后再根据嘉宾擅长的领域定具体的话题。
  2. 写大纲。在确定选题之后,我会写一个大纲出来,大纲里会列一些我将在节目里问到的问题,让嘉宾提前有个准备。嘉宾也可以随意调整大纲,节目实际录制时也不会按着大纲一比一来,只起参考作用。
  3. 开始录制。和嘉宾约定时间之后就会正式录音,如果本地录音那一切都好说,三支动圈麦随便怎么聊都行。远程的话比较麻烦,要提前告诉嘉宾准备两个设备,一个通话一个录音,对方把自己讲话那轨完整发给我,由我剪辑。
  4. 后期。降噪、剪辑、控制音量,然后输出。关于后期的流程基本上看 这篇 就可以了。
  5. 发布。目前节目托管在 Fireside,会在我派主站发布,同时会上线喜马拉雅和网易云音乐。我会在节目渲染的时候把节目内页写好,每期的节目封面也是我自己做。弄完之后添加章节,一波群发。

以上。

社区访谈

Matrix 已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分享者,你可能经常看他们分享数字生活的心得或体验,但可能并不熟悉他们。为了进一步拉近大家的距离,我们策划了这个板块,邀请 Matrix 内活跃的分享者,讲讲他们关于数字生活的故事。

在发送年度征文奖品的时候,发现了连续在多个征文活动中拔得头筹的 @ThomasTeng 。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Thomas Teng,原汁原味山东人,八零后但被同事认为兼具七零后的坚韧成熟和九零后的时尚前沿,还拥有「哆啦 A 梦」等诸多奇怪的名号。机缘巧合,这些年就职的工作岗位总是需要掌握和展现综合能力,这使得 Thomas 的工作经历较同龄人丰富许多,8 年质量管理,9 年团队管理,3 年项目管理和 1 年产品管理,(自诩)擅长知识管理、时间管理。

Thomas 的职业生涯始于某世界500强制造企业,后加入某空间信息领域的软件公司,目前在某新兴通讯领域做生产管理工作。 

Thomas 爱好广泛,业余时间曾任某刊物主编,曾在某创业园区长期主持入驻企业管理层的世界咖啡馆(某种欧美流行的管理沙龙)和项目管理沙龙,也曾创办独立实木家具定制品牌「匠人造」,积累了不少失败经验。平时酷爱阅读,算是 Kindle 在中国的第一批用户,喜欢摄影和写作,在个人成长方面踩过很多坑,走过不少弯路,希望能够通过分享原创内容帮助更多的人。

在多次的征文活动中拔得头筹,关于坚持深度长文的写作,可以分享一下技巧和心得吗?你觉得哪些写作习惯非常重要?

编辑谬赞了。其实是两次,一次二等,一次是扩招后的一等奖,不过奖品的确出奇的一致:显示器,可能是因为命中缺面子。两次征文的写作历程,充满了删减修改的纠结与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

关于坚持长文写作,的确有不少心得(教训)分享给各位:

  • 重视自身基本功的修炼:同样是阅读、写作,不同的人能做出天差地别的结果。所以,假如我们在校期间没有好好作文,现在开始补课吧。我最近也在阅读王鼎钧的作文四书系列:《讲理》《作文七巧》《文学种子》《作文十九问》。同时,逻辑思考能力、信息鉴别和知识管理能力是个人认为更深层次的基本功,我最近也在尝试写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搭建和优化过程,希望能够很快与大家见面。
  • 别写废话:每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宝贵的,虽然 TA 本人不一定这么认为,但作为输出者,我们需要把节约读者时间当作写作的底线。
  • 不必一根筋写到底:我们的思维通常是跳跃性的,再写一篇内容的时候经常会想起相关或不相关的点子,此时完全没必要怕打断当前的事情而不去做,因为灵感稍纵即逝。我通常会把临时想到的点子记录在任务管理工具中然后再继续写作,后面有空就把它继续加工完善或存档,有时想到了当前文章内的其它部分的内容,我也会直接跳过当前段落去写下想到的内容。更进一步,当我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写一篇或一个系列的文章时,推荐使用卡片式写作,可以先读读这篇文章:纳博科夫的卡片。我自己目前已基本摸索清楚使用 Drafts、Typora、Scrivener 有机结合实现卡片的收集和整理的写作工具包。

平时会使用哪些硬件 / 软件 / 应用?

硬件:

桌面硬件

  • MacBook (Retina, 12-inch, 2016):12 寸机身可以让我随时随地带着它,主力机;
  • iMac (Retina 4K, 21.5-inch, 2019):定制了固态硬盘,在家时更大的屏幕看起来不再费力,之所以选择 21 寸是因为实测 Hold 不住 27 寸之大;
  • Kindle voyage:纯净的阅读器;
  • iPod Classic:纯净的播放器;

软件:

  • Drafts 4(iOS):手机中的碎片化内容收集神器,配合各种 Action 可以做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 Due(iOS):作为「强提醒」的神器,它能帮助我避免遗忘或太忙时错过一些时效性很强的事情,比如那种需要在「今后某年的一天」做的事。
  • Things(macOS):一些需要规划的任务/想法我都会放入 Things ,这款简约美观,操作方便的 App 能够满足我对任务管理的所有需求。
  • Workflowy:组织大纲时非常方便,简洁实用,全平台同步。
  • LaunchBar(macOS):简化操作,每天帮你节约「几步路」。
  • Typora(macOS):给了我近乎完美的写作体验,「实时预览,所见即所得」,文件式管理方式也方便迁移。
  • DEVONthink(macOS):可离线也可跨设备同步的知识库管理软件,强大的个人知识库。
  • Listary(Windows):基于关键词搜索的工作流效率工具。如果你不满足于仅仅能够快速搜索到想要的文件,推荐使用 Listary,国产软件,免费版也足够好用。

平时会浏览哪些信息源?

时至今日,我的信息源已相对精简而明确:图书、RSS 和人。

  • 主题阅读:一般是近期我关注的领域内比较「经典」的书单,个人认为要对某个领域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必须阅读系统化的内容。比如,现在正在苦读育儿主题的书籍,希望能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 RSS:虽然现在个人博客已经没落,坚持更新的人越来越少,但还是能够相对高效地获取到「新鲜」的信息。
  • 人:在不同的「圈子」里与人沟通,我们能够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获得丰富多彩的见解和趣闻,让自己不再「闭门造车」。

工作之余喜欢做哪些事情?

除了自我介绍中提到的那些「旧事」,工作之余,我通常会做这么几件事:

  • 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知识的匮乏,同时,不增加输入也不能保证输出的数量和质量;
  • 陪伴:褪去刚毕业时的自由散漫,作为家庭中的各种角色,需要用一定的时间陪伴家人、孩子,在陪伴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摄影、视频编辑经验,还能在频繁地外出中享受到片刻的自然之乐;
  • 折腾:长久以来的「杂食」经历,让我喜欢上钻研效率类工作学习环境的搭建和优化,比如个人知识管理、任务管理等,其实也是源于自己致力于要解决的难题:如何提高投入产出比?
  • 听歌:成年人的世界免不了焦虑和压力,我会适时地戴上耳机,听听新歌和长时间筛选留下的经典;
  • 游戏:如果还有时间,我会极偶然地玩一会儿游戏满足长期以来的期待,比如,前段时间白嫖的古墓丽影 9 。

推荐一样最近非常喜欢的好东西?

风筝:就是普通的🪁,在家闷了超过一个多月的人们都渴望放放风……筝。最近几次在户外活动时,都会挑选人烟稀少的空旷地点,带着孩子放放风筝,体验手扯尼龙线的收放自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