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采购报告 2021

3 November 2021

后疫情采购: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为机遇做好准备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新冠肺炎疫情从个人层面到宏观经济层面,撼动着我们的世界。全球采购、服装供 应链甚至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干扰,一切都无法再回到“旧常态”。

地缘政治持续紧张之外,这场世纪疫症亦暴露出长期依赖成本优化、单一路线、单一来源、及时精益的全 球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在新冠肺炎持续肆虐全球的今天,预测这场疫症对全球贸易的持久影响可能言之 尚早,但是,随着疫苗的普及、治疗水平的改善和自然免疫力的提高,疫情终会渐渐消退,因此, 现在开始 思考并为后疫情时代的潜在机遇做好准备正当其时。

后疫情时代来临的时侯,什么机遇会随之而来?企业应如何定位和准备?企业又应如何辨别和减轻在后疫 情世界中持续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呢?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正是致力帮助企业和政府解决此类问题的机构。利丰团队透过其专业的研究和分 析,帮助后者洞察先机、适时调整战略。而在最新一期的《跨国采购报告》中,我们跟踪研究了全球 16 个 重要纺织及服装生产国的最新动向,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出未来一年至年半时间内可能影响服装采购的关键因素。

在下面篇幅里,我们将从六個角度介绍影响全球服装采购发展的因素,有关各国的具体观察可参阅报告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与回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截至 2021 年 10 月 14 日,全球共录得 2.39 亿宗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 490 万人死亡。就确诊病例数目而言,最受影响的服装生产国是印度(3,400 万)、土耳其(750 万)和 印度尼西亚(420 万)。

尽管今年全球多个国家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但是极具传染性的新变种病毒德尔塔令不少国 家的感染人数不跌反升。跨国、跨区或城市层面的旅行禁令和突发封锁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然而,消费 需求并未因此消失,日用品,服装类产品需求尤甚。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更加释放了之前被压抑的消费 需求,大幅改善了许多生产国的出口表现,今年胜上年。

疫情发展至今,不少人渐渐相信世界会以某种形式“与病毒共存”,而这份信心已经渗透到商业层面。对 不久的将来,服装供应商、品牌商和零售商变得更加乐观,并开始为后疫情时代下的全球经济复苏着手准备。

话虽如此,自今年 4 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南亚和东南亚卷土重来,对区内的工厂和供应链造成严重破 坏。不过, 这波疫情却令中国的订单量大幅增加,皆因中国政府实施的 “零容忍” 战略成功阻止了新冠肺 炎疫情在境内蔓延。许多外国品牌商和零售商已重新将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在疫情期间,中国的生产和 物流相对稳定可靠,某程度上是诱发订单重返中国的原因。由此产生的一个结果是,采用“中国+”供应链 模式——即在中国生产以外,再加上在一个或多个地区进行生产——的理由从未如此令人信服。尽管目前 电力不足问题困扰中国多地, 当地政府需要解决这个阻碍工业发展的难题。不过,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短期现 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和切实可行的国内煤炭增产和电量增发措施迅速加以解决。

跨太平洋地缘政治

中美贸易的高关税继续成为“新常态”,两国之间更广泛层面上的对峙(例如不断升温的科技战)也可能 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因为中美之间的首要问题显然不是贸易摩擦,而是地缘政治竞争。

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两国关系并未得到改善。例如,中美贸易战仍未平息,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位 期间实施的对中国商品征收的进口关税依旧保留。现阶段,美国可能只会重启关税排除程序,允许美国公 司寻求对某些中国产品的关税豁免,皆因大多数此类排除期限已于去年年底届满。其他摩擦还包括,美国 将一些中国公司列入黑名单,禁止它们在美国开展业务或购买某些美国技术和服务。鉴于两国分歧过大, 改善关系在短期内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令人鼓舞的是,两国已经开始为认真会谈做出努力。

正如前述,受疫情打击,不少生产国的供应链中断令贸易订单重回中国。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疫情的缓 和,持续的中美贸易摩擦有机会让一些跨国公司将部分或全部生产再次转移到其他国家,以避免高关税和 尽量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对于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亦是如此。有鉴于此,一些亚洲和中美洲国 家可能会继续从中美贸易战中获益,他们出口到美国的服装和鞋类产品将会进一步增加。

新的多边贸易体系和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可能性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和维护一个基于协议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以促进贸易自由化并解 决贸易争端。 但是,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全球贸易日益复杂,加上世界贸易组织内主要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摩擦加剧,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在履行使命时举步维艰。自从多哈回合谈判于 2015 年结束以来—— 经过 14 年的讨论几乎一无所获——世界贸易组织内个别成员国之间的双边或多边谈判反被视为是更务实的 贸易自由化做法。在当前情况下,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被视为是重振多边体系的基石。

《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贸易协定》于2020年7月1日生效。去年11月,亚太15个国家——中国、日本、 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联盟 (ASEAN) 的10个成员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 定》。一旦获得完全通过,这个区域联盟就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贸易额而言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望促进东盟与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增加中间产品的贸易量,深化 彼此供应链的联系。从长远来看,随着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经济体与北美的《美国—墨西哥 —加拿大贸易协定》和欧洲的欧盟的经济体形成互动,将会创建一个新的全球贸易网络,让重建新的多边 贸易体系成为可能。

从更近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和供应链成本上升将促使各国继续寻找机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做出优惠贸 易安排,以改善市场准入条件、节省进口关税,这显然利好服装采购行业。

在欧洲,自今年 1 月 1 日起,英国不再是欧盟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的成员,因此英国必须与其他国家和地 区性组织重新签订脱欧后的贸易协议。截至9月底,英国原则上已与67个非欧盟国家和欧盟完成贸易协议。 今年较早时候,英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 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和越南之间的贸易协定。此外,英国仍在与美国进 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2021 年其他值得注意的发展还包括:英国的《发展中国家贸易计划》将于 2022 年 生效,取代欧盟的普遍优惠制度; 3月9日生效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双边投资条约》;分别于2月和10 月结束谈判和签署的《柬埔寨—韩国自由贸易协定》;得到柬埔寨政府批准的《柬埔寨—中国自由贸易协 定》;以及印度尼西亚政府于4月批准的《印度尼西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与此 同时,今年中国和菲律宾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采购成本及其对服装生产的影响

即使在自动化时代,服装和纺织行业,尤其是服装制造,仍然极度依赖生产线上的人工生产。特别是快时 尚品牌这类典型以微利经营的生意,要求企业不断寻找低人工成本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以求保持竞争力 和盈利。受疫情影响,服装厂停工为工人的平均工资带来了下行压力。然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 《2000/21全球工资报告》,许多实施最低工资调整机制的国家为了支持低薪工人度过疫情危机,均在 2020 年上半年按之前的议定调高了最低工资。今年,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监测的 24 个服装生产国中, 有 11 个国家提高了最低工资(柬埔寨、中国、萨尔瓦多、印度尼西亚、约旦、莱索托、毛里求斯、墨西 哥、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土耳其)。

同样在今年,由于运费飙升和频繁的运输延误,服装、纺织品和其他消费品的出口商面临巨大的运营挑 战。事缘疫情期间,受电子商务推动,发达经济体对进口商品需求飙升,令全球集装箱出现短缺,而各市 场集装箱分配失衡以及疫情期间一些港口的暂时封闭让情况变得更糟。以反映从中国出发集装箱运费的“中国集装箱运价指数”为例,这一指数从 2020 年 5 月 15 日的 834.24飙升至今年 9 月 24 日3,235.26 的历史高位。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商亦因高昂的运输成本苦不堪言。今年9 月,美国服装和鞋类协会也要求免 除 301 条款下的进口关税,理由是前所未有的航运中断对美国公司和就业造成影响。

去年 3 月,一艘巨型货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导致全球三成集装箱运输服务中断,这起事故暴露出当今供 应链在突发事件面前是何等脆弱,此事也特别测试了推崇“精益制造”的服装供应链的韧性。当前围绕优 化成本与效率而设计的全球服装供应链模式正面临挑战。为了更好地降低风险,企业需要仔细考虑有关库 存的问题,例如:保留多少额外的库存、以何种形式保存、以及在价值链哪个环节要保有库存。当然,与 任何库存一样,“安全库存” 会占压资金及有过时的风险。然而,企业必须在精益制造所获得的成本节约 和因供应链突发中断而产生的高昂潜在成本之间作出平衡。这些潜在成本包括收入损失、以及为购买突然 供不应求的原材料所需付出的额外成本。

采购生产地的国内发展政策

采购成本之外,技术人才、具竞争力的供应商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物流效率和营商环境等因 素愈发影响时尚企业的采购或生产基地转移决策。而这些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采购生产国长远发展政 策的影响。

采购生产国需要持续地对投资者的要求作出敏锐回应,以保持其商业环境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 资金,并为本国带来更大的繁荣。最近的例子包括,菲律宾政府推出了”菲律宾良好监管原则” (PGRP),作 为监管机构制定有效政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指导方针。柬埔寨正在通过 “改善柬埔寨物流系统项目”和”金边 物流综合项目”等措施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的货运效率。巴基斯坦加快了电力设施建设,以解决电 力长期不足的问题。印度总理 8 月宣布,该国将启动一项 100 万亿卢比(约1.35 万亿美元)的国家基础设 施计划,除了用以改善当地的基础建设外,还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和加大使用清洁燃料以实现该国的气候目标。

服装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的数字化已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中游的数字化进程也开始发力,包括实际生产、科 技应用和环境合规等。例如,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服装公司在金边建设的一间新厂房,成为柬埔寨第一座 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v4 建筑和施工评级系统金级认证的建筑物——这 可以说是柬埔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胜利”。在土耳其,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和电子商务的广泛 应用,而服装行业则致力投资工业 4.0以改善其制造流程。

瞬息万变的消费需求

全球零售环境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消费者的口味正在迅速变化,新的消费期望每天都在涌现。加上让普罗大众适用的科技以几何级的速度在进步,彻底改变了零售商运营业务和与客户互动的方式。零售商正在采取各种策略来进行改革,包括应用新的零售技术、提升全渠道能力、提供定制产品、建立自动化生产线、改造门店和创造新的客户体验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供应链带来的结果就是供应链必须更快捷、更灵活和更透明,以满足当今数字时代下的网络消费需求。这不仅关乎自动化,还关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新技术;让人重新思考整条价值链,让它能够更好地回应需求、更准确和更敏捷。

近年来,零售商对更短的周转时间的要求让人们开始思考近岸和在岸生产的可能性,尽管这种策略不可避免地牵涉更昂贵的成本。除了提高产品上市速度和合规性外,零售商采用近岸和在岸策略亦可提升生产定制商品的能力,甚至透过为消费者提供按需生产而让生意走得更远。西半球的生产国,包括墨西哥、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因为靠近美国市场并享有关税优惠,很可能成为美国零售商不可或缺的近岸采购基地。同时,在自动化生产的帮助下,采用在岸生产的商家可以集中制造定制和具时效性的时尚产品。

总结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但是,它亦给了服装业一个机会,让它暂时停下来、反思和重新部署未来的发展。企业需要审视其采购和供应链战略,以便更好地管理风险,并充分发挥各生产国的制造特长和贸易优势,以在商场上游刃有余。

肺炎疫情加上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加速了全球对在岸/近岸生产的探索。在后疫情的世界中,一种极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从此以后生活必需品将会转移到在岸生产,例如,医疗用品、个人防护设备或食品等产品,从而确保本国能够加强监管及控制。有迹象显示这情况已经在发生。与此同时,许多非必需品的生产有机会变得更加全球化,从中享有不同生产国的效率和能力以抵消和平衡近岸生产的高昂成本。

企业需要寻找最佳的贸易国家/经济体组合,这种组合既可以利用优惠贸易安排促进出口,又能够优化采购/物流成本。他们还需要找到良好营商环境与生产能力兼具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协定的数目激增,各种协定在市场准入和关税削减方面为企业提供不同程度的好处,均有助增加贸易量。生产国的本地长远发展政策将进一步增强其作为生产基地的可靠性和吸引力。企业对生产国的政策方向和细节应保持敏锐,才可以让公司更准确地预测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走势,并更好地作出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工厂选址(或搬迁)等重要决策。

由于疫情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维持安全库存的做法将与及时补货和精益库存等一般做法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采用近岸生产方式来缩短交货时间并建立反应更敏锐的供应链,可以抵消以安全库存为缓冲带来的额外成本。这一趋势将对位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并服务美国市场的生产国,以及像土耳其那样服务欧盟市场的国家更为有利。

那些专门为要求更高的新一代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的公司,也将受惠于把生产基地设在更靠近市场的地 方。后疫情时代下,这类采购模式将更具弹性,能够更好地抵御骤然而至的供应链和市场冲击,并更灵活 地应对新的消费趋势。

总体而言,亚洲从长远来看仍是时尚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同时,中国作为其他亚洲服装出口国的重要纺 织品供应商的角色依旧会愈发重要。 “中国加一”或“中国加多”的采购模式在短期内甚至更长时间内仍 会保持主导地位。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时尚产品消费市场之一,而中国最新实施的“双循 环”战略,着力拉动和扩大国内消费,加快形成国内一体化市场。从中国内销市场衍生的采购机遇将会进 一步增加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的吸引力。


Article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