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向标|《女心理师》:破防了!这部剧看透了我的内心

《女心理师》让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

点击进入“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查看最新榜单!

文/余抗

并没有人会认为心理健康不重要。

但矛盾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却远远不够,不少人谈及心理问题就色变。

市面上真正严肃、深入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师的影视作品也很少,我们看到的常常是跟离奇犯罪、反转悬疑联系在一起的作品,比如已经成为类型的“精神分裂片”“催眠片”,这些让心理问题和咨询师都变得更神秘、失真。

《女心理师》播出,可能会改善这一局面。

一方面体量大、关注高,一方面制作、质感在国产剧中绝对算上乘,笔触偏向写实,很能引发共鸣和思考,你甚至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和很多人的影子。

欢迎进入“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小程序,搜索“女心理师”并发表你的看法。

细节中的专业感、巧妙的文戏武拍

我身边也有不少制片朋友想做心理题材,但大多在前期、中期就放弃了。一方面是专业性的顾虑,一方面是影视表现的难度

比如心理咨询,问题该如何设置,对话该如何引导,咨询师该恪守怎样的伦理……这些都是学问。

而一次心理咨询,可能就要两三个小时,并且需要多次进行。如果只是简单把对话搬到荧屏上,很难吸引观众。

心理咨询拍成电视剧,既要有专业性,又要有好看的故事感、形式感,才能真正打通观众与心理学之间的距离。

目前看,《女心理师》做了相当不错的平衡。

比如第一个案例,高中女孩尤娜,在跳楼前一刻拨通了自杀干预热线。

很多观众以为,女孩都要跳楼了,贺顿(杨紫 饰)应该很紧张,赶紧劝阻女孩不要冲动云云,语气应该柔和,哄着女孩。

这反而是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的误解

在当事人非常冲动的情形之下,心理师更应冷静、理智,起到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毕竟“干着急”每个路人都会,但心理师受过科学的、专业的训练,要做的是“理性干预”

而之后贺顿每一句看似普通的话,其实都有重要的意图。

先自报家门,告诉尤娜自己是专业的,可以给予帮助。

接着,贺顿问尤娜,是什么原因呢?尤娜说,不想回答。

贺顿随即又问:那为什么会选择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呢?

尤娜这时就告诉贺顿原因:我跟别人吵架了。

为什么贺顿第一次问原因,尤娜并不回答,问第二遍时,尤娜就愿意回答了呢?

第一次问“什么原因时”,这是尤娜可以预设到的问题,所以她会采用心理防御,不愿意回答。

当贺顿第二次问“为什么是今天”时,贺顿加入了设问逻辑,当尤娜进入逻辑思考的时候,就会降低情绪化,无意中就瓦解了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之后贺顿将尤娜比作妹妹,自己愿意当一个倾听的姐姐,拉近与尤娜的距离。并向尤娜强调,自己有时间、有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在尤娜走到相对安全的区域后,贺顿依然没有放松,而是及时放大尤娜对于死的恐惧,对生的渴望。

获取信任——平复冲动——拉近距离——削弱冲动——激起生存欲……

这个桥段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专业流程一个都不缺

以为贺顿这么一开导,尤娜就彻底想开了吗?当然不是,心理咨询从来不是一点就通、一蹴而就。

贺顿只是打消了尤娜这一次轻生的冲动,但她想要轻生的根源,就更为复杂,也需要更缜密、更耐心的探究。

之后剧情又在三集篇幅内,抽丝剥茧,慢慢地让观众看到了尤娜绝望的来源。

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一一排除,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尤娜父母的夫妻关系导致了问题。

从这个案例,观众可以清晰看到,心理咨询如何层层深入、发现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的问题,并切切实实地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除此之外,《女心理师》也在很多细节上,体现了这个行业的严谨

比如心理咨询室的装潢设计,大到沙发布局,小到墙上的一幅画、桌上的一个摆件,都大有讲究。

这给我们普通观众,提供了非常新鲜的信息增量。比如原来双方应成90度角而坐,这样既可以正视对方,又可以自然地移开视线,不致于使来访者感到太大的压力。

做到了专业性的同时,《女心理师》在情节呈现上,有着很强烈的“故事感”

剧情的结构是单元剧+隐形主线,每一个小故事自成一体,着重聚焦一种心理疾病、一个患者。

它又不是普通的单元剧,贺顿自身也被心理问题困扰,这是剧情的隐形主线,贯穿始终。

困扰她的,究竟是什么?她会怎样治疗?

这个悬念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每次只透露一点点信息,在单元剧的结构里走得很扎实。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心理师》创造出独特的“文戏武拍”,将静态的心理咨询过程意向化、动态化,观赏性很高。

比如贺顿在心理咨询室,与尤娜的父母复盘尤娜的心结到底是什么,镜头跳转到尤娜家里,再现了尤娜得知父母准备离婚时的情绪反应。

伴随着贺顿一句“不对”,场景定格,之后镜头旋转,贺顿出现在“现场”。

镜头快速倒放,一个蒙太奇转接到尤娜卧室里的闹钟——真相重新上演

不仅清晰再现了尤娜心理问题的发展过程,也拍出了节奏感和丰富感,主创团队在视觉这方面做得很好。

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

毕淑敏的原著我是读过的,看剧之前一直在想,会怎么影视化呢?

因为小说《女心理师》出版于2007年,距今已经14年了,那时候连智能手机都没普及,而今天已经是快节奏的、信息爆炸的时代。

时代不断变化,人们的内心问题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剧中选取的案例大多都和当下息息相关,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章若楠饰演的尤娜,就像我们小区里某个被父母疼爱、承受了父母过度关注的女孩。

章若楠的表演,也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尤娜敏感又脆弱,她费尽心思伤害自己以留住父亲,那一抹“得逞”的微笑反而让人心疼。

荀总,何尝不是那些爱着孩子、却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的父亲们的缩影。

而第7集的小文身上,竟然让作为追星族的我,看到自己的影子……

小文是电台主持人钱开逸的狂热粉丝,并陷入一种单向的热恋中。

当她发现贺顿与钱开逸一起主持节目时,对贺顿产生了巨大的敌意,认为是贺顿抢走了钱开逸。

但贺顿没有反感、否定小文,而是通过专业知识判断,小文之前可能也有类似的情感关系。小文也很依赖对方,可最后的结果却让她感到无力与背叛

作为粉丝,我也经常情感寄托在某个偶像身上。

当我发现他/她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就会产生一种背叛感,觉得“塌房”了。

看到了小文的例子,我也反思了自己:我在处理真实关系时,是不是跟追星时一样?我是否过度依赖一段关系、依赖一个人?当我得不到对方的回应时,是不是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女心理师》当然不可能给所有心理问题一个一劳永逸的解答。

但它在不同的案例中,都强化了写实感、共鸣感,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弟弟妹妹的影子,看到朋友的影子,看到父母的影子。

剧中人物的疗愈过程,也是给予观众的一次疗愈。

所以,有不少观众看这部剧会破防——毕竟我们都希望我们自己,以及那些我们所爱与爱我们的人,都能走出心理困境,获得幸福。

尤其是在生活节奏极快、工作压力极大的当代社会里,越来越多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而亚健康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我们亟需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剧,让我们看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我们更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们也亟需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剧,对心理问题予以科普,回应我们内心难以言说、甚至被忽视的苦闷和烦恼

《女心理师》因为这份回应,显得更为宝贵。希望每个看这部剧的观众,都能更多在意心理健康,更多地去爱自己。

目前《女心理师》在“凤凰网指数-影剧综榜单”小程序中评分人数不足百人暂未开分。你看过这部电视剧了吗?评价如何?欢迎扫码进入小程序发表评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