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失眠如失血。入睡难,疏肝;容易醒,调脾;睡不沉,补肾

原标题:刘先银经典点说:失眠如失血。入睡难,疏肝;容易醒,调脾;睡不沉,补肾

刘先银经典点说: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

失眠如失血。入睡难,疏肝;容易醒,调脾;睡不沉,补肾……失眠分五种,皆可调的。

失眠太讨厌了。而失眠对于女性,等于早衰 + 早更。有句话对此做了形象的形容——3天失眠,体虚脱形;3周失眠,脱发尿频;3月失眠,气亏血损;3年失眠,百病缠身。为什么失眠的人大多面黄、体乏、无力?因为气亏血损。中医对于睡眠还有这样的说法:精于此道者,气足而体健;暗于此道者,血亏而色衰。所以,睡眠不好的艾友,大多面色萎黄,这也是对“失眠如失血”这一观点的肯定。

治疗失眠,必调气血。失眠会导致气亏血损,反之,气血不和,同样也会导致失眠。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1.“气”出了问题,会怎样?

首先,卫气不足。《灵枢·口问》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可见,古人认为,睡眠与卫气(卫气是阳气的一部分)行走有关,白天属阳,阳主动,所以人辛勤劳作,夜晚属阴,阴主静,所以人安静下来,准备休息。

人体阳气不足,卫气就会受影响,就无法“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人体阴阳二气的消长就无法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会出现睡眠障碍。

其次,肝郁气滞。

肝主疏泄,气机郁结,时间长了就会郁而化火,肝火就会旺盛,而“肝木克脾土”,就会导致肝脾不和,睡眠肯定受影响。

2.“血”出了问题,会怎样?

“血”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两个脏腑:心和肝(心主血,肝藏血)。

人体必须依赖心脏的搏动,才能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同时,肝脏作为“人体血库”也必须储存一定的血量。只有这样,人的神和魂才有归属地,因为“心藏神,肝藏魂”。

所以,无论是血虚、血瘀,还是血热,但凡是血出了问题,势必导致人神魂不安,失眠、多梦、早醒,都会找上门来。

综上所述:治疗失眠,必调气血。

失眠有五种,原因大不同。“治疗失眠,必调气血”,但“必调”不是“只调”,针对失眠的不同病因,应当辨证配穴。

多数人都认为失眠就是躺在床上“煎烙饼”,翻来覆去睡不着。其实,这只是失眠的一种,具体来说,失眠可分为五种:

第1,入睡难:疏肝。即,需要在床上酝酿很久才能睡着,比如,明明9点就上床了,可折腾到凌晨才睡着。

这种情况多见于那些容易给自己各种思想包袱的人,他们责任心重,有点事就上心。

原因:肝郁气滞。入睡是人体阴阳气机转化的表现。阴气盛,则入眠;阳气盛,则醒来。阴阳之气的顺承转接,就是靠肝气的舒畅,若肝气失之条达,睡眠肯定受影响。

治则:疏肝解郁。

取穴:四关(合谷+太冲)、膻中、期门、阳陵泉。

第2,容易醒:调脾。即,睡不安稳,特别容易醒来,而且醒来后再次入睡比较困难。

这部分人常常感到口腻口淡,还有厌食、大便不成型等症状。

原因:脾胃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和是昼精夜瞑(白天精神晚上休息)的基础,正因为有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通上连下,平衡阴阳,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维持。如果饮食不节或者脾胃功能不好,就会造成腹胀、胃痛,使人辗转难眠,时睡时醒。

治则:健脾和胃。

取穴:中脘穴、足三里、太白。

第3,睡不沉:补肾。即,睡得很浅,似睡非睡,对身边的动静一清二楚,所以尽管看上去睡了一夜,但起床后人仍然很累,白天精神状态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健忘。

原因:肾阴虚损。心居上焦,肾居下焦,肾阴虚损,阴精就不能上承,心肾不交,就会虚火上炎,心火偏亢。

治则:滋阴补肾。

取穴:肾俞、三阴交、太溪、涌泉。

第4,做梦多:养心。即,特别爱做梦,所以睡眠效率很低,白天精神不振,有时还会心慌。

原因:心血亏虚。心主血,血虚则虚火内生、上扰心舍,阴不足于下,神不安于上,就会心神失养,致失眠、多梦、健忘。

治则:养心安神。

取穴:心俞、膈俞、神门、三阴交。

第5,睡不着:泻火。即,几乎整夜都睡不着,常常睁着眼睛到天亮。

这部分人以更年期女性最为多见,常伴有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症状。

原因:心肝火旺。气有余就是火,肝郁时间长了,肝火就会怫逆,冲击肝魂,扰犯心经,灼伤心脉,导致睡卧不宁,也就是中医常说的“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心不定神,则不寐”。

治则:清热泻火。

取穴:三阴交、大陵穴、神门、太冲、行间。

在老子的认识论中,“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汇。《道德经》书中,“知”(或“智”)共出现了64次,这个频率是相当高的,仅次于其核心概念“道”(68次)。“知”字在《道德经》中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作动词,如“知常”、“知人”、“自知”等;一是用作名词,比如用作“知识”之知;比如用作 “智巧”、“机智”之知。古时“知”、“智”通用。

在“知识”这一意义上使用的“知”,是一个中性词,而在“智巧”、“机智”意义上使用的“智”字,在《道德经》中却是一个贬义词。比如在《道德经》第十八章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智慧出,有大伪。

这里老子所说的“智”,实际上指的是机巧之心、诈伪之心、奸滑之心,是针对时弊和人类的通病有感而发,他反对的是玩弄心机和投机取巧。所以我们不能仅作字面上的理解, 笼统地说老子反对一切聪明智慧。

通过对“智”的反思和否定,老子提出了他的尚“愚”思想。 在《道德经》书中,“愚”字共出现了三次,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涵义。一种是老子所极力推崇的“愚”,代表着同于“道” 的最高境界;另一种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含有贬义的“愚”。先说这后一种“愚”,出现在《道德经》三十八章: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什么叫“前识”?大白话来说就是不懂装懂。也有的解释为:机巧奸伪,即前面所批评的“智”。注解过《道德经》的韩非还举了个例子:詹何坐在室中,听见门外的牛鸣,就知道这是一头白犄角的黑牛。这样毫无根据的乱猜,即使是懵对了, 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韩非对这种“无缘而妄意度”嗤之以鼻。老子指出,这种“前识”,不过是“道”之虚华,貌似“智”, 实际上却是真正的愚,是“愚之始”、“愚之首”。

对于另一种“愚”,即老子所崇尚的同于大道的“愚”,《道德经》二十章是这样表述的: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与众人之“智”相对照,“愚人之心”则显得极为独特、超脱和纯真:淡泊恬静,默默无闻,从不炫耀自己(“泊兮其未兆”);闲散舒缓,从容不迫(“累累兮若无所归”);无为无欲, 如愚如陋,如笨如拙(“顽且鄙”无欲无识,含蓄暗昧,浑 厚淳朴(“昏昏”、“闷闷”);浑浑沌纯,好像不知嘻笑、对外部世界毫无所知的婴儿(“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这样的“愚人之心”恰与世俗的“众人”相反,但却只有它才符合滋养万物的“大道”之精神(“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在这里通过“众人”和“我”的对照,鲜明地揭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心态。老子的'我’是跟'道’对话的'我’,不是跟世俗对话的'我’。足见老子之“我”格调之高。

通过对“智”与“愚”的对照思考,老子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世俗所谓“智” 值不值得提倡?世俗之人竞相追逐的心机智巧,和人类心灵质朴纯真的自然状态相比,到底哪一个更珍贵?在老子之前,可以说从来没有人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思考。

老子自称为“愚人”,他通过对世俗之“智”的否定,将“愚”的价值提升到极高的境界,“愚”即是最可珍贵的人类质朴的自然之心,“愚”的境界即是“道”的境界,也是人类最高的智慧。 “愚”的境界亦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即“圣人”境界,达此境界的圣人“独异于人”,他拥有完美的德行和最高的智慧, 但由于深藏而不露,外表看去却象是一个“愚人”,所以不易为世人所理解,更谈不上被人们所取法了。

所以老子感慨地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大智若愚”虽不是老子直接说出来的,但显然是其书中原有之义,与“大智若愚”相同的句法在《道德经》中常可见到,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纳”、“大白若辱”等,都是以反面的形式出现的正面,都是以否定的面貌表现的肯定,这是老子表述的一大特色,也是理解老子思想的一把钥匙。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潜伏在体内的“佛医”自愈力。吃得简单,活得舒服。懂得自爱,亦懂得爱别人。保养心态,提升爱的灵性,让人生更加充满魅力。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由衷地希望,《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陪伴您度过美好的时光,夫唯道,善贷且成。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乎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我觉得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识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欢乐的事情。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 北京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九卷第七十篇:用药过度伤及正气。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故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翻译】黄帝问道:有毒的药与无毒的药,服药有一定的规则么?

岐伯回答:病变有新久,处方有大小,药的有毒无毒,服药当然有一定的规则。凡用大毒之药,病去十分之六,则不可再服; 平常的毒药,病去十分之七,不可再服; 有小毒的药,病去十分之八,不可再服; 即使没有毒的,病去十分之九,也不必再服。以后用谷肉果菜等饮食调养,就可使病气都去掉了,不要用药过度而伤及正气。如果邪气未尽,可再用上法服药。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黄帝内经素问》用药过度伤及正气。夫唯道,善贷且成。

王卫民跟我已六年有余。六年前,他把他的应聘材料直接寄给了我,这以前我并不认识他。应聘材料是一本正规出版的作品集,作品以狂草为主——洒脱无羁,情性恣肆,却又古意浓浓。在他这个年龄段上狂草写到如此地步实不多见。作品集中亦有不少杂稿短文——趣味横生,文辞溢美,颇有老庄思想的意味。于是,经过单位一系列的应聘程序后,卫民成为了西安美院的一员。

卫民的硕士攻读方向为书法,但后来知道他的基础不仅于此。他曾在初中课本背面写过“向往苏东坡,崇拜郑板桥”;又在大学课本背面写过“不求少年得志,但愿大器晚成”。其目标由此可见一斑。

卫民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从无倦怠。至今,在诗、书、画、印方面均有成绩。其艺术整体风格可用消散闲逸、古意浓厚来概括。

卫民酷爱读书。唐诗及诸子文章多是在中学、大学自修的。当时是三天一长诗,一天一短诗,背诵的唐诗岂止三百首。唐诗中卫民尤喜李白、王维,故其字取“维白”,斋号取“游清园”。所作诗文亦溢其趣。“挥毫情有苏东坡,落笔神追黄庭坚。梦中见旭素,枕上来羲献。疯狂学颜柳,高亢论张迁。感怀徐青藤,犹效禇河南。”(《戊子偶遇大学同窗》)“我与诗仙携手行,我与诗仙秋共眠。太白沉醉望明月,维白酒酣倚阑干。青莲居士对酒舞,游清道人握杯眠。”(《梦中遇李白》)由此可略见一斑。

卫民诸子文章中尤喜“老庄”,对其“三生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天人合一”有着独到的理解,再结合《周易》之“太极”、儒家之“中庸”,逐渐形成个人对世界的认识理念,并自觉地把其运用到处世态度、处世方式,更多的运用到艺术实践中。

卫民书法创作中主攻狂草。狂草可谓书法中的大写意。我曾多次说过:“文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书法是中国艺术的传承。”并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大写意”。中国艺术是写意艺术,即“写意精神”。卫民善写狂草,对“写意精神”自然理解深刻。

对于狂草的学习不能直接入手,不然即是“假、大、空”。卫民深知这点,其草书初以小草孙过庭《书谱》入,继而习章草,最后入手大草。故卫民现在的狂草风貌似有《书谱》遗风,章草气象,大草风神。卫民钟情于中国古典狂草四大家,并总结其特点:张旭——飘逸豪迈,虬龙盘空;怀素——劲键飞动,铁线奇绝;黄庭坚——长枪大戟,字中有笔;祝允明——狂胜前贤,“点”耀千古。对四家用笔中单点数量的递增很是关注,尤其对祝允明狂草中单点之“星汉满天”状兴奋不已,常常拍案叫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隐居山林,出世逍遥。中国历代文人多心向山水,亦可称为“山水精神”。山水画之“山”、“水”本身赋予了特有的中国文化内涵,而不像西方的“风景画”名字略显直白。卫民喜老庄、尚魏晋,心系山林,其山水画创作可谓是在我游山水、心游山水、神游山水。在师古方面,卫民主要师法“三石”(石溪、石涛、石田),尤喜石溪。对石道人之苍茫古奥、奇僻深幽而又处处机锋之神貌心驰神往,深化于心。

石溪画多以南京栖霞山、牛首山为蓝本,多水面,并时有舟船点景。卫民虽师石溪,但画中并无大水面,更无舟船,只有瀑布溪流贯穿全景。此因卫民画以中原伏牛山为蓝本之故也。中原伏牛山,山势雄伟,谷深壁陡,幽远神秘。卫民出生在伏牛山附近,又多次入伏牛山写生,深得其气息之滋养。

“万象生笔端,一画立太极。”“太极”“阴阳”为中国哲学之宗。“太极” “阴阳”实际上就是事物两方面的回环转换,其动力就是哲学中所说之“气”,正所谓“冲气以为和”、“气韵生动”。黄宾虹山水画中有太极笔法,即两笔为一组,上笔下弧,下笔上弧;左笔右弧,右笔左弧,这样的用笔组合整体化一,天地浑然。在书法中,两个结构的字必须要左顾右盼,上呼下应,此可谓太极结体,书写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卫民在山水画创作中多用太极构图,处处回环呼应,实质上他是把画之构图看作字之结构来处理。在此,书画已无界限。

卫民篆刻取法秦封泥、汉急就章意。所刻印章多不起稿,直接就刀上石,天趣自得。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随着综合素养提高,凭着卫民对艺术的真诚与执著,相信他会终成大器。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引语】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评析】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

你的体质是属阴还是属阳?

导读:人的体质分阴阳,不同体质的人养生不同。那么对于阳性体质的,我们就要用阴性的食物来调整它,对于阴性体质的呢,我们就要用阳性的食物来调整它。

各位朋友你们伸出手来看一看,大家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你把手心和手背比一比,颜色一样吗?这就是阴阳打上的烙印,一面阴一面阳。阴阳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阴阳是平衡的,是协调的,这才是健康的保证。那么一旦阴阳不平衡了,不协调了,那就要产生疾病。

01 从小宋妈妈的故事说起

有一年我们学校刚放寒假一个星期,家住山东的,学中医的学生小宋,就从家里回来了,到门诊找我,说老师没法在家呆,我妈妈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总是吵架,把我爸爸说的也不在家呆了,到单位宿舍了,我在家也没法学习,妈妈总找茬。

我说你没带妈妈去医院看看嘛?她说去了,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对我妈妈的诊断都不一样,有的说我妈妈是更年期综合征。有的说是风湿性关节炎,或者类风湿,还有人说精神躁狂抑郁症。老师您给我妈妈开个方子吧。

我说中医治病要望闻问切,当地医生都见过你妈妈,诊断都不一样,我怎么能凭空开个方子,这不是很草率不负责任吗?你干脆把你妈妈接到北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三天以后,小宋把妈妈接来北京。这是一个51岁的女性,她告诉我,这半年多来,她自己的脾气,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自己也奇怪,心烦急躁,总看人不顺眼,总想找人吵架,特别奇怪的是,她总觉的有一股热气,从胸口往上一冲,然后整个脸就红了,心烦急躁,随着就出一身大汗,出完汗之后就发冷。我活了大半辈子,不会穿衣服了,穿的多了热,穿的少了冷。你说这叫什么啊?一宿一宿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烦,越烦越睡不着。

我说你关节疼吗?早起手指关节有没有胀啊?她说疼,膝关节疼,上不了楼,下不了楼,早起手指关节又胀又疼,所以有的医院说我是风湿,有的说我是类风湿,而且我的眼睛干、鼻子干、口干、嗓子干,有的医院还怀疑我是干燥综合征,月经紊乱快一年了。最近三个月就没了,是不是该断了?我觉得是围绝经期前后诸症,这个名词是现在才用的,就是更年期综合征。就是女性50岁前后,围绕着绝经期前后发生的,西医说是内分泌失调,中医说肾中的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的错综复杂的症状。这个年龄段正好是从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段,转变到没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段。

小宋问我,是肾阴虚呢?还是肾阳虚?这里的肾,是主管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和主管生殖功能的肾,和西医的解剖学的泌尿系统的肾,不是同一个概念。我说你妈妈是肾的阴阳两虚,既然是阴阳两虚,为什么又出现了烘热、出汗、心烦、急躁?我说这是由于阴虚以后不能制约和资助阳气就导致了虚阳的上亢,虚阳的上亢出现了烘热,这个热需要往外散。就导致了汗出,汗出之后消耗了自己的阳气,消耗了自己的热量,因此就出现了冷。于是,我就开了一个大量补肾阴的药,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两个清虚热的药,同时又加了补肾阳的药。阴阳双补,兼以清虚热。

中医有个观点叫做“虚则补其母”,大家都知道,要想儿子强壮一点,妈妈的奶水要足,妈妈奶水足,身体一定要好。因此母壮则儿肥,中医也有这个说法,你是肾阴虚吗?在补肾阴的同时,要加补肺阴的药,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在补肾阴的同时,加上补肺阴的药,就可以提高疗效。

小宋有问我,妈妈关节疼,要不要加祛风湿的药呢?那么口干、眼干、鼻子干、嗓子干要不要再加一下生津的药呢?我说这些都不用,只要我们抓住了平衡阴阳这个关键环节,其他症状都会迎刃而解,心烦睡不好觉,也不需要加镇静安眠的药,两周以后来复诊,绝大多数的症状减轻了一半,这个方子又经过适当调节,一个月以后,所有症状消失了。

那么我们刚才提到的阴阳平衡的问题,五行相生的问题,虚则补其母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失调就会生病,但是有些人却认为阴阳学说是哲学,中医是在用哲学看病,甚至认为这是迷信,事实是这样吗?中医所说的阴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02 阴阳属性

从《黄帝内经》来看,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是古代人类,去观察自然,观察人和自然的关系,所得出的自然规律。原本他不是古代哲学,他是自然科学。中医研究问题的思路,仰视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仰视天文很简单天上有太阳,人人都看的到。俯察地理也很简单,地上有昼夜,有四季。有了昼夜。白天是明亮的,是温暖的,这就是阳。夜间是黑暗的,是寒冷的这就是阴。春天夏天,日照时间逐渐加长,气温逐渐升高,这就是阳。秋天冬天,日照时间逐渐缩短,气温逐渐降低,这就是阴。我们祖先在造字的时候,这个阳字是什么意思呢?

在东汉的时候,许慎写的《说文解字》,阳,高明也,山坡上太阳晒得着的地方。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阴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我们的阳气不亢不烈,阴气不冰不寒,白天气温是合适的,夜间也不会低多少。春天夏天气温逐渐升高,秋天冬天气温逐渐降低。但是阴阳两气的变化,此消彼长,此进彼退,平衡稳定,经过几十亿年的变化,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

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生之本,本于阴阳”地球上为什么可以有生命呢?就是因为阴阳二气的不亢不烈,不冰不寒,消长进退,平衡稳定的交替的协调运动,所以才化育了生命。那么现在自然科学家怎么认为,现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地球之外有生命的条件有四个。

第一个条件:这个行星到母星的距离必须适当,母星就是发着光和热的恒星。  

第二个条件:这个行星一定是由岩石组成的。或者是固体物质组成的。如果是气体的话,光和热就穿过了它。这个星球就不会有阴阳二气。 

第三个条件:这个星球一定要有温度。

第四个条件:一定要有液态的水。

这两个条件告诉我们,阳气要不亢不烈,否则水就蒸发到宇宙去了。阴气不冰不寒,否则都结冰了。这才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条件,这才是人类适宜居住的行星。只是现代科学家是从温度的角度,是从光照的角度来讲,而不是从阴阳的角度讲。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黄帝内经》讲的阴阳学说,不是哲学,而是古代的自然科学,他讲的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条件。更不是迷信。

所以每一个生物,包括我们人体上都深深被打上烙印,因此《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我们电视机前的各位朋友你们伸出手来看一看,大家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你把手心和手背比一比,颜色一样吗?这就是阴阳打上的烙印,一面阴一面阳。其实我们人体的每一个器官,任何一项生理功能,都存在着阴阳二气,即相对立,又相协调的运动,我们肺的呼和吸,我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我们精神状态兴奋和抑制,觉醒和睡眠,阴阳就像大自然遗传给所有生物的秘密一样处处都有。

阴阳的特性是不同的,阴静阳燥,阴阳划分一定同一个层次,同一个级别的,相互关联的,或者一个事物之间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我们人体内,温暖的、有热量的、可以推动我们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我们叫阳气。有滋润作用的,可以提供人体营养的,我们叫阴气。每一个脏器都有阴阳,只有平衡才能健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我们平衡阴阳可以用于食物,也可以用于药物。西瓜生长太阳直射下,我们吃西瓜就能起到消热祛暑、生津止渴的效果,它为了体内体外的阴阳平衡,它一定会有抗热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这样的季节吃饱了都没事。在寒冷的冬季吃西瓜胃疼,所以不要吃或少吃反时令食物。在水里、潮湿的、沼泽的地方长大的植物,它一定有抗水的能力,向阳的山坡上,生长的药材大多是清热的,因为它能抗热,能抗热就是寒冷的。背阴的山坡上半部生长的沙参、玉竹、黄精这都有养阴的作用,在深山沟里,冰雪不化的地方生长的植物,乌头,它的侧根是附子,它就练就了抗寒、抗湿的能力,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真阳虚衰,全身怕冷,手脚冰凉这种症状。

蚂蚁,钻在潮湿的阴暗的地下,它不得关节炎,不得风湿性关节炎,蚂蚁有抗风湿作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真有一定效果。有一种水鸟在水边生活,常常吃水里的鱼,常常站在水里,就有一定的抗水湿的能力,个别水鸟体质比较差,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就飞到蚂蚁窝的附近,用翅膀扇蚂蚁,蚂蚁被激怒了,就上来咬这个水鸟,水鸟就打开羽毛,让蚂蚁叮咬,接受免费治疗,得到蚁酸注射的水鸟的关节炎就好了。

当然,决定一个食物一个药物的阴阳属性,除了看它的生态环境之外,动物的本色品种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动物来说判断它的阴阳属性,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比方说鸭子,经常在水里活动,按说水是阴性的,鸭子应当是阳性的,其实鸭子不是阳性的,是阴性的,它有补阴的作用,道理是鸭子在水中活动,它多得水中的阴气,因此就属阴。鸡在陆地上跑,得天阳之气的温养,所以它本身属性是阳性的。

判断一个食物一个药物的阴阳属性,除了看它的生态环境之外,食用之后的感觉更为重要。既然药物和食物有阴阳之分,我们人的体质也有阴阳之分。什么样的人属于阳性体质,什么样的人属于阴性体质?不同体质的人怎样通过饮食来调节阴阳平衡,保持健康呢?

03 阴性与阳性体质

如果这个人特别容易兴奋、怕热、多动、性格外向,具有这样特点的人是阳性体质。如果这个人特别怕冷、性格内向、沉静少动这属于阴性体质。对于阳性体质的人,我们来用阴性的食物来调整,对于阴性体质的人,我们来用阳性的食物来调整。

属于阳性的食物:韭菜、葱、大蒜、蒜苗、香椿、香菜、生姜、糯米、杏、栗子、大枣、荔枝、龙眼、桃、樱桃、杨梅、核桃、葵花籽、花椒、桂花、茴香、羊肉、狗肉……

属于阴性的食物:蒲公英、马齿苋、白菜、黄花菜、空心菜、西瓜、苦瓜、黄瓜、紫菜、海带、芋头、豆腐、绿豆、绿豆芽、木耳、鸭梨、香蕉、橙子、百合、柚子、芒果、山竹、猕猴桃、橘子、罗汉果、甘蔗、生荸荠、青皮萝卜……

如果一个人经常怕冷,手脚冰凉,稍稍吃一点凉的的东西,就拉肚子,这不仅是体质的问题,而且是阳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药物来调理,手脚冰凉、怕冷、如果伴有心慌、心跳,那是心阳虚。如果伴有腰酸腿软的,性欲低下的,甚至阳痿的,那就是肾阳虚,如果伴有肚子胀,经常拉肚子,一吃凉的的东西就腹泻,那是脾阳虚,根据不同情况用药物来治疗,如果一个人口干、鼻燥、五心烦热、小便量小,大便干燥,这就是阴虚的表现,如果伴有心慌、心跳就是心阴虚,如果伴有腰酸腿软就是肾阴虚,伴有咳嗽、痰少是肺阴虚,这种情况,光靠食物的阴阳属性部不一定能纠正过来,还需要靠药物了。

用药物来纠正人体的话也不能过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黄帝内经》“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你用阴性的药物,寒冷的药物过头了,就会消耗自己的阳气,就会出现寒症。有个小伙子游泳的时候喝了几口水,回家就肚子疼,里急后重,大便脓血,到医院一化验,说是急性痢疾,后来到我门诊看病,这是阳热盛的病,还有轻度的发烧,我就给他开了寒凉的药,阴性的药,我说只吃五副,他吃了一天发烧退了,吃了两三天一点都不拉了,五副药吃完基本就好了。因为他以前有个叔叔也得了痢疾,没有治彻底,以后每年到了得痢疾的那几天都复发,形成了慢性的复发性的痢疾。小伙子想我一定得除根,接着又吃了五副,快吃完的时候又开始拉,以为以前没有治好,再买五副再吃,越吃越拉的厉害。最后去找我了,我说现在的拉肚子是脾胃虚寒导致的,不能再吃寒凉、苦寒的药了,这是矫枉过正,吃寒凉的药太多了,就伤了脾的阳气,现在的腹泻不是急性痢疾了,而是脾阳虚,脾气虚,寒湿下注的表现。我用了温热性的药、阳性的药才慢慢好。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性药用过头的话,就伤了阴液,有一个女士找我看病,白带清稀而量多,就像流水一样,不断地得还护垫,而且从腰以下到腿,冰凉的就像泡在凉水里一样,西医把她诊断为盆腔炎,我觉得这是个阳虚水湿下注的病症,我开了温阳的利水的药,开了一个星期,她就走了。她吃完以后,觉得有好转了,就自作主张继续吃,到了第三周的时候,他先生来找我,你给小刘吃的什么要啊。没有由头天天和我吵架。找来一问,原来吃到第二个星期的时候,就觉得口干,第三个星期的时候老心烦,老想和人吵架,单位不能和人吵,只好找家里人。我说你这是阳热药,用的过头了就要伤阴,阴不足了,就要心烦、急躁、失眠。

其实饮食也是这样,我们到饭店吃饭,很多饭店上来一杯菊花茶,菊花茶是阴性的清热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喝呢?什么样的人不可以喝菊花茶?怎样喝菊花茶才是最健康的?为什么有些人越清火反而越上火?

阳热盛,天气热,稍稍喝一点这种阴性的,清凉的菊花茶喝凉茶,是可以的、但是一年四季都喝,时间长了,就会伤你的恶阳气,导致了新的阴阳不平衡。有些老年人,自己觉得上火,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总是口渴,嗓子干,所以他就吃清火的药,结果越吃越干。口腔溃疡越发作,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老年人常常是阴阳两虚,她这个上火的感觉,是因为阴虚之后,虚火上炎所导致的,是虚火,不是真真正正的实火,吃清热的、凉性的药,清的是实火。反而使自己的阳气更虚了,阳气不足,就不能化生阴液。我们人体的阴液的化生要靠阳气作为动力,去推动它,所以越吃清热的药阴液越虚,虚火越旺。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越吃清火的药,越感觉自己上火一样。

104岁道长口述自己的生平:说了很多修道的问题,真的是肺腑之言。

老阳按:今天在看张至顺道长,顺便就和大家说了说他,没想到在翻阅资料的时候看见了这一篇文章,看的是五味杂陈,说出了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人看见。

张至顺道长口述一生修炼经历

我叫张至顺,道号“米晶子”,外号“九曲回阳道人”,还有几个匪号“草上飞”、“水上漂”,也有人叫我“八卦神仙”。

我是河南沈丘人,家乡有条叫颍水的河,河的东边是沈丘,西边是袁世凯的老家项城。我父亲好像留过洋,小时候,我家有两匹骡子、一匹红马、一头牛和一头驴,后来不知道咋弄的,家里突然间就穷得什么都没有了,只能出来要饭。

我六七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四处要饭。讨来的饭不好吃,不讨又没饭吃。那时候,村子里请人唱大戏,有出《湘子传》讲的是韩湘子出家成道,看了后,我就想,韩湘子可以七岁出家,我为什么不能?于是便有了出家的念头。

第一,要饭时,我们在庙外的棚子里住过,要饭的太多了,不让我们进,里面是和尚还是道士也不知道。我常常听人家讲“终南山”出神仙,是修道的好地方,我想“终南山”中有个“南”字,应该在南方,我偷偷摸摸向南边跑过几次,结果都被别人送了回来。我的童年过完了,也没有出成家。

小时候,最羡慕的是别人能有学上。要饭的孩子交不起学费,我就站在学校的窗外听,一下课我就跑。有一天,老师叫住我问我,小孩儿,你别跑,我看你爱念书,为什么不让你爹娘带你来念书?我说我爹妈是要饭的,交不起学费,饭也吃不起。老师给我拿了个馍,对我说,那就别回去了,留在学校念书吧,顺便帮忙干些活儿。于是,我就留下来帮学校做饭了。

那时候,我每天总是早早就忙活完该做的事,等在教室里听讲。那段时间是最幸福的,因为老师对我好,但只幸福了两年。

一天半夜,我弟弟来学校找我,在外面敲窗户,说家里三天没要到吃的了。我拿了几个馍,准备回家看老母亲,但刚一开门就遇到村里的保长。那保长不知道去那里嫖了,不敢回家,半夜跑来学校睡,我们弟兄俩偷了学校的馍,就跪在保长面前哭。保长说这样也不是办法啊,我来帮你们想个长久之计吧。

没多久,保长通知我去当兵。那时候,穷人当兵,富人掏钱,一个兵可以换十三担米和十块银元。因为做了错事,我只好去当兵。我家最后只得了两担米和两块银元,其余的都让保长吞了。我那时候,也就十六七岁。

我当兵是在运输队,负责赶马车运送弹药。到处都在打仗,我胆子小,怕得很,一天到晚老哭。班长见我可怜,就让我先躲起来,等部队过去了,再自己跑。我躲到晚上出来,也不敢往家里跑,就往山上跑。和尚庙我进去了三回,没一个和尚跟我说话,我心想,我不当和尚,我要当道士。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来到华山西边的少华山碧云庵。我师傅叫刘明苍,是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代传人。刚开始,师傅也不要我,把我撵出来。我不知道能到哪里去,就在庙门口哭,这时候,上来一个瘸腿的道士,他问我哭啥呢?我说,我想出家,给这个磕头,那个磕头,人家都不要。那道士说,你跟我进来,他们不要你,我把你领到我庙上去。后来才知道那道士是我师傅的侄儿,他是在华山出家的,经他一说,我师傅才把我留下,我是在十月份来的,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师傅才让我正式出家。

第二,刚出家时,也没怎么学道家的东西。师傅不识字,早晚功课也不会,我几个出家七八年的师兄也是啥都不会,整天就只是在山上种地。碰到云游的懂念经的道友,我们就给人家多磕几个头,让人家教一下,可人家教,自己又不认识字,只能一句句先把口歌学会,再对着字看。

我负责给大家烧火做饭,一做就是十几年。那时候,每天只要从床上起来,想要再休息就不可能了。我每天都得半夜起来生火、挑水、做饭。挑水的地方要走二十分钟,先挑四担,把锅烧开,把米倒上,再去挑两担,接着再烧香、扫地、炒菜、喂牛、砍柴,开始和面,这时候,天才亮、鸡才叫,我叫他们起床吃饭,他们吃完,我洗碗。不停有人来。一来人,师傅就说,至顺,给客人弄碗面去,我就得重新烧火,擀面,煮面给人家吃,有时一天要做八九顿饭。

白天忙,天黑了见到师兄们都在炕上打坐,我也跟着打坐。我怕热,炕上待一晚上,第二天嘴角就会起泡,我就拿块门板在地上打坐。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庙里来了高人也不知道问人家。

有一天,我打坐还没五分钟,就感觉呼吸越来越小,满山铺天盖地的云彩呼突突地冒起来,一下子满到空中把我包围起来,自己在哪儿坐着也不知道,只看见云雾不停地起来,云彩一合拢,身上的气脉就都停了。等到云都散开之后,心里可清凉了,才感觉这呼吸又有了。

我问我几个师兄,你们打坐还有没有呼吸,他们说,人怎么能没呼吸呢?我又去找师傅。我说,师傅,您老人家慈悲,我有点事情想问一问。师傅说,你问啥?我说,师傅,我一打坐,要不了多长时间,怎么心里就清清楚楚地知道没有呼吸了呢?师傅说,你能得很,才出家几天,人没有呼吸还能活?胡闹!事实上,我师傅没到那个境界,所以他也不知道

从那以后,大家都知道我修得高了。有一天,一个有几十年修行的道友对我说,小道友,我来这里半个月了,他们都说你修得高,我看你这一天到晚也没时间打坐啊,你是怎么修的呢?怎么修的我也不知道。我后来才知道修道有上中下三层,我从一开始就在没有任何指点下进了最上层。

成道有四关。过第一关,百病齐消;过第二关,嘴里的唾液有种说不出的甜味,还有香味,整个屋子的人都闻得到;过了第三关,身体能发光,再黑的地方,掉根针都看得见。我很快就过了这三关,就在我快过第四关时,出了一个意外。

六月底的一天,师傅请了一百多人来帮忙割麦子,我跟师傅说,明天人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可不可以叫个师兄帮我。师傅说,你慢慢做,大家都忙着呢。我只能半夜起来蒸馍馍,不停地挑水砍柴生火烧水蒸馍馍,忙到下午,我累极了,一只手还拿着柴禾呢就晕倒在灶旁边,直到第二天下午才醒来。修道人怕劳动,醒来后,我浑身都疼,走不成路,全身的精华都出来了。但师傅还说,让我快点好,因为没人做饭。

我心里难过极了。我把道衣道帽脱下来,拿了把剪子跪在师傅面前跟师傅说,师傅,您帮我把头发剪了吧,我不出家了。师兄弟们天天吃我做的饭,都哭着舍不得我走,但我一定要走。我心想,出家是为逃脱生死,不但没逃脱反而被累死,还不如去要饭呢。后来,我跟一个道友去了西安的八仙宫,恢复了两年多,我走路才不昏。

八仙宫的出家人都知道我以后要成道。有个道友,临走时九十多了,他趴在地上给我磕了九个头,磕得我心里很难受,我那时才三十多岁。我说师兄你这是咋了?他说,我这辈子不能成道了,死了之后不知道转成什么,要是转成牛马畜生了,你成道以后把我救一救。

我的胡子是三十九岁时白的。那时候,拉兵的人多,不管和尚道士都要拉。我心想,如果胡子白了就好了,拉兵的人过来拉,你往地上一挺,他看你是个白胡子老头,最多给你几枪托,就懒得理你了。我这么想着,想着,没几个月,胡子就真的白了。

在八仙宫时,我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学医上。学医是因为小时候我发过愿要给穷人看病。

我娘原来生过一次病,那时候,每天要饭回来,我没进院子就先喊声“娘”,生怕听不见她的回答。村里的医生是个老婆婆,为给娘治病,我带着弟弟妹妹一大早就跪在她家门口,她嫌俺家给不起看病的钱直到晚上才在她自己儿子的劝说下到我家给我娘看病。我娘得的是伤寒,放了点血烧就退了。对那个医生,我又感激她又恨她。

八仙宫的道家师兄弟们都会医,他们那里医书也多。十道九医,没有比道人更了解身体的经络了。想学什么,给人磕几个头,别人也就教了。修行好的道人一见面就知道对方有什么病,哪个脏器有问题,还能活多久。我师父能看出一个人三年以后得什么病!我还有一个六师伯,能用一种“铁扇散”把鸭子的腿接到鸡的腿!我们在山上看见药材都会采回来,县城的药铺里有四百多味药,只有几味我没采过。认不得的药,我给人磕两个头也要学认得。

那时候,听说谁有病不能好,不管一百里两百里,我都赶去给人治病,而且从不收钱。你有钱,对不起,请到医院去,我只给穷人看病。

第三,出家人也是人生父母养,出家前心里也种着男女之情。不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能让那些念头很快过去。出家人要真动心了可以正大光明地还俗结婚,也用不着偷偷摸摸的。我年轻时,有个西安的富家女对我很好,想在西安买个房子跟我结婚,还要送我五亩地建庙,我没答应。临走时,她把身上披的日本毛呢大衣送我,我也不要。她说别的出家人都向我要东西,我给你你干吗不要?我说我一个出家人要饭的披着一个日本毛呢大衣多奇怪啊?我还记得那女子就住在西安城解放路口东边路南第三家。不过,这都是解放前的事了。

快解放时,八仙宫很多出家人往外跑,印度、日本,还有香港、台湾,想跑哪儿的都有,他们说新政府的人没宗教信仰,要收拾宗教人。我没跑,他们也没收拾我,只是在“破四旧”时逼我还俗。我不愿意,就躲进终南山帮药厂看仓库。没事的时候,我就四处找适合修道的地方。附近的山头跑遍了,才找到那个被当地村民称为“八卦顶”的地方。那地方怪石头很多,据说伏羲在那里摆过八卦阵。你说巧不巧?我以前爱给人算命,有个绰号就叫“八卦神仙”,这一切都是老君爷安排的。我决定在八卦顶盖座小庙自己修行。我拿了两把斧子、两把柴刀和一些粮食上去,开始建小茅屋,屋子没建好,粮食就吃光了,下雨时我就靠着石壁站着睡觉,饿了就吃松针,《神农本草经》里说松针是仙人粮,是道家服食辟谷长生成仙之仙药,百病皆愈。《本草纲目》也说松针能治百病,安五脏,生毛发,耐寒暑,耐风吹雨打,轻身益气,守中延年。所以,我在茅屋前后都种满了松树,每天都在松树下打坐静修,松树的清气对修行很有帮助。

修道的人是孤独的,不需要朋友。现在有权有势的人朋友多得很,等他们不当官了,困难了,再看看他们有没有朋友?穷站大街没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酒肉的朋友,米面的夫妻,这些都是实在话。  

我刚住山时,采药的人还很少,一年只有春夏两季,他们才偶尔上来采菖蒲。那时候菖蒲一斤几毛钱,现在已经涨到四五十块一斤了。采药人的数量跟药价成正比。菖蒲是好东西,但我很少吃,野人参我也不吃。好东西多了,吃不过来的,身体不需要的再好都没有意义。山上的粮食来之不易,都是我一点点背上来的。有一回,来寄宿的采药的山民把吃剩的米饭扔进厕所的粪堆里,我看见了,把上面的那层捡起来,用水洗洗又煮了吃。之后,他们便再没浪费过粮食。

我胆子小,在山里一个人害怕,就念《灵官诰》。念上十来遍,满山的大风就能刮进屋里来,每天都是这样子,我想,老这样打搅祖师爷也不好,能不能叫山神给我找个伴儿?就这么个念头,第二天天一黑,后山的一只老虎就叫唤着来了。我看见老虎来了,就用棍子把房门顶结实。但老虎只是卧在不远处的石头上不动,也不过来。一天两天,每到晚上它就过来,我就知道那是山神给我找的伴了。后来,我把门打开,它朝我看看,还是不过来。一个月后,有个师兄上八卦顶找我,我跟他说,天黑了要来只老虎,你不要怕。可是,从那天起,老虎知道我有伴了,就再也没来。

后来,开始了,整天都叫我下山开会。今天你斗争我,明天我斗争你,都是认识的人在一起互相斗,只要是会说话的小孩子,顺便都能开口骂我,就因为我是个道士,就是这样。宗教人成了批斗的对象,就不能再给人看病了。

有一天,两个女的来道观一边求签一边哭,说想知道家里的人还能够活多久。我一看签意是命不当死,就问她们怎么回事。那女的说她儿子正当年就被医院说医不了,让回家准备后事了。我见那女人可怜,就悄悄让她们先回去,半夜再过去给她儿子治病。去了三次之后,我把那人治好了。

那时候,国家乱了,县委书记都被人打残废了。而最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成为重点批斗对象时,批斗我最积极的是那个我冒着危险半夜救活的人。那人问我为什么救他的命还不收钱?!一定是有什么阴谋!

我那时候才相信真的有人会恩将仇报,但我不明白世道为何突然间变成这样,人心怎么可以一点道义都没有呢?从那以后,我决定再也不给人看病,我把药书烧了,针撒在地里不要了,剩下的药一背篼一背篼都背去渭河里倒掉,岸边的人问我为什么糟践东西,我说,霉了,不能入药了。我想,人心坏了,再怎么治都没用。到现在,我已经五十年没行过医了,别说药性,就连药名我都不记得了。

第四,天上一百个神仙,有七十个都是在终南山成道的。我们入道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修成神仙。要是不能得道做神仙,命就由不得自己。一个人命里注定死在哪里,在坑里还是洼里?那是挪不动的。除此之外,怎么个死法?是冻死饿死还是病死也都是一定的。做好事增寿,做坏事减寿,但不管增减多少年,死的时候还要回到注定的地方。南斗主生,北斗主死。我在八卦顶的屋子后面有个小山,我叫它“拜斗岩”,晴朗的夜里,我经常在那里朝着北斗星磕头,一磕几百个。有时候,祖师爷会化成一颗很大的星星,让我看到,我知道平时那地方是没有星星的。

我一生中见过两次神仙,一次在深山里,一次在城市中,可惜机缘不够好,都没能得到点化。

往天上去容易吗?有谁可以一点功夫不下、一点苦力不吃就爬到天上去?过去的人为了学道在外面一访道就是几十年,现在很多人上午拜师,后晌就想求道,来两回就想学本事,虽说是家传万卷书,真传几句话。哪里生哪里死,关键的地方指出来,在生死处下功夫就能逃脱生死。但你也得问问自己做了哪些功德?读过几遍《道德经》、《太乙金华宗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没经过指点,跟着别人乱修,修出来的毛病死不得死,活不得活,苦恼得很,再好的大夫治不了。有个女的,学的不知道是什么功,每回要蹲三百次,结果把骨头蹲坏了。还有好多人练闭气功,说胎儿在娘胎里就没有呼吸,他们也要练到跟胎儿一样的没呼吸。他们不知道,如果找不对地方,闭气就是杀人的东西。还有人练辟谷,几十天不吃饭。那是灾荒年间没吃的,熬年景的方法,平常修道是不用的。

现在修道的人比以前历朝历代都多,妖魔鬼怪也都出来了。佛家有八万四千旁门,我们道家也有三千六百旁门。这种道、那种道太多了,弄得大家不知道哪种是真道,哪种是假道,鱼龙混杂,人心乱了,真道出不来。而且,邪道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是邪道,他们也觉得自己是正道。所以,邪道越盛,真道越退,退到最后再没地方退了,真道自然出来,邪道自然消灭。

也有人说我修的不是真道。我不知道自己什么血型,因为我从来就没进过医院,我一辈子得的病一只手就数得过来。有人拿自己编的书来问我,我看了看提纲,问他,你出书教别人怎么修行,那你修成了吗?是你自己的修行体验吗?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这不是害人?我把那人问得满头大汗往下流。现在好些人都在告诉别人怎么修怎么修,都是些错误的方法,我听着都害怕。

第五,现在人都嚷着要打坐,可打坐的目的是什么?修神仙?一身的杂物都没丢掉,心里乱糟糟的,精力都消耗没了,拿什么打坐,拿什么修?真正在打坐的不是“肉身”,而是“心神”。

一种姿势长时间打坐反而不好,气血不通。坐着、躺着都不重要,坐得舒服才最重要,身体舒服了心才能安宁。打坐的最佳时间是子时和寅时,子时开天,丑时开地,寅时万物发生。早上3点到5点是最重要的练功时间,一个人能一辈子在这个时间练功不辍,一定有成就。但时刻专注、守神也很重要。不要闭气更不要意守什么丹田,打坐要的是神思不动,神不离身才能健康。重阳祖师早说过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眼不观耳不闻口不言语自长生。闭关也是这样,该闭的是眼耳口三关,有些人只是把自己关起来不见人是没用的,即使闭三年都没用。大道易得,一窍难求。《清静经》说“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人只要能安安静静坐在那,天地的能量就能够回来。身心能够合一的时候,身体自然会发生变化,那时候,自然会引导我们如何打开那一窍。无论在什么地方,有空就静坐,不要想太多,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身体能量储备够了,水到渠成,元神归位。姿势无所谓,要是双盘腿能盘成神仙,我早把自己捆起来了。 

祖师爷说,大道至简不繁,道是简单的,复杂的便不是道。少吃荤,多吃素,月光底下勤散步。万缘齐放下,长寿如彭祖。那些故弄玄虚的把戏是讨厌的。

有人问我,现在佛教、基督教都很兴旺,你们道家怎么越来越衰败了?我想,道教别说信仰了,就是了解的人都越来越少了。不过,我问他们,你们看山上的蘑菇多还是灵芝多?海里的鱼虾多还是龙多?

真正有道学的人,是不会在社会上出现的。只有他想见你的时候才会出现,不会挤在名山大川里让人参观的。他们根本就遇不着,遇着了你也不认得。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相信邪道的人多,相信真道的人少,一个不相信,你就没话说了。

每年都会有慕名求道的人上到八卦顶,我也曾动过心收留他们作弟子。可惜求道的道路太辛苦寂寞,这么多年来这些人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修道。弄得我总是浪费了时间又伤心。我很少夸人。我觉得那些说好听话的人多半是有目的的,谁要是跟我连续说上三遍好话,我就会特别小心。三个多两个少,下雪快点往回跑,我不是个傻子。我知道谁在骗我。

第六,我在终南山过了好几个冬天。山上冷我倒不怕,但要从下面担水上去,路上冻实了,结了冰滑得很,有一次,一个问道的人上厕所滑倒,还把腰摔了。所以,到了冬天,我就来南方过冬。

海南文笔峰是有灵气的地方,白玉蟾真人就是在这里修道成仙的,他是金丹派南宗的创始人。

这个玉蟾宫是2003年开始修的,06年开的光,我是08年来的。我在山上抽了个签,签上有“海南”两个字,我就来了。刚来的时候,这里没什么香火,三百多员工,半年都没发工资了,最低的一天只有一百三十块钱的收入,每个月都要亏空几十万。我来了以后,能平衡了,不用出去找游客,游客都自己来了。

他们要给我盖方丈院,我拒绝了,人家花钱给你盖了院子,到了夏天再说走就不太好意思了,我只是来过冬的。

全国我走过很多地方,哪里都没有终南山八卦顶好,那才是最清净的世外桃源。山上的空气是从太空过来的,是香的,到了夏天我肯定要回去。我喜欢待在终南山里,简单,清静,不用一直和人说话。

后记:道长的一番话,让我又惊醒了很多,大家看完觉得道长说的怎么样呢?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

中医认为在五脏中,心为“君主之官”,它的重要意义就可想而知了。君主,在中国古代就是指皇上,还叫“天子”,翻译过来就是天的儿子。那么这个“心”对五脏这些百姓而言,他就是天子,他在最高位。可他上面还有个天,这个天是谁呢?实际上,这个天就是我们老提的那个“元气”。所以天子——心虽然统摄五脏,但还有人管他,就是元气管他。作为人间的皇帝,同样是气数管他。元气没了,心脏这匹快马也就停歇了。由此可知,西医所说的心脏病,拿中医看来其根源在于肾精和真阳元气。所以,治疗心脏病的关键在于固摄真阳元气。

一、未时——小肠经当令

1.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未时是指13点到15点,这个时段是小肠经当令。西医认为小肠是主吸收的,中医里说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未时当令的小肠经这是什么意思呢?受盛之官就有点像国税局,它收了很多的钱,但它自己不能花。它必须上缴出去来回馈社会,这就叫“化物出焉”。小肠的功能就是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的精华,然后再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

2.为什么午饭要吃好

因为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小肠经当令,人体主吸收,所以我们午饭要吃好。这个好是指什么呢?就是营养和口味都要相对好些,而且还要好吸收。这就涉及到一个“补”的概念:不是吃什么好东西就能“补”。如果吸收能力很差的话,吃再好的东西,在体内也不能够消化吸收,也照样会成为垃圾。形成垃圾以后,人体还得调出元气来化掉它,这样反而使身体变得更虚。所以,吃饭和进补都要针对个人情况,这个个人情况,就是中医里讲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

3.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相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表里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夫妻这种关系。在一个家庭里,表就是丈夫,里就是妻子。阳出了问题,阴自然也有问题;而阴要出了问题,阳也会有问题。

心为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因为它主散。

因此,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在临床上,有一些病人每天到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他就会胸闷心慌。可是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是属于阳,是外边,外边很敏感的地方出问题了,里边的心脏肯定也就出问题了。

在13点到15点这个时间段,如果身体出现了脸红、胸闷这些现象,就应该注意心脏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心脏有问题的表现。

二、申时——膀胱经当令

1.头痛的原因

申时是指15点到17点,这是膀胱经当令的时段,见图13。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精明穴,然后上头沿着后背一直到小趾。它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足太阳。

申时当令的膀胱经是一条可以走到脑部的经脉。在申时这个时候,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所以

学习效率很高。古语说“朝而授业,夕而习复”,就是说早晨学完东西,到下午3点至5点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去练习来强化我们的记忆。所以,申时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段。如果企业在这个时候开董事会的话,应该是办公效率最高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办事效率不高、容易健忘,可能意味着他的膀胱经出了问题。

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因头痛去看中医的话,大夫一定会问具体是哪儿痛?是两边痛还是前额痛?是后脑痛?还是里面中空痛?这是几种完全不同的头痛。如果是两边痛,就是胆经出了问题。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也是不同的,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就很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就有可能是肺气的问题。那么前额痛呢?前额痛就是胃经出了问题。就和我们前面说的痤疮一样,在中医里都归属于胃经的病。里面的中空痛,是肝经出现问题,而后脑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了。所以不同的头痛,它的原因不同,用药上也有所不同。

2.膀胱与肾相表里

中医认为,小便通畅是太阳膀胱经气足的表现。膀胱经气是主管存储津液与防御外邪的,它又与肾相表里,也就是膀胱受肾管。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如果不能撒出尿来,就是肾出了问题。小孩和老人撒尿时有一个现象,就是有时头部会激灵一下。但是老人的打激灵和小孩的打激灵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是肾气不足以用,就是小孩子的肾气、肾精还没有完全调出来。所以小便时气一往下走,下边一用力上边就有点空,就会激灵一下;而老人是肾气不足了,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也就空了,这原因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古人非常强调在行、走、坐、卧中养生,包括大小便时也能养生。在小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一定要咬住后槽牙。因为肾主骨,牙齿是肾精的外现,牙齿也是骨头的象,它在骨头中是最为密固的,也是收敛气最足的。所以,牙齿好不好,是肾气的问题。在小便的时候咬住牙关是有原则的,就是要“肾齿两枚如咬物”。“如咬物”就是好像咬住东西,实际上就是保持气机内收的一个状态,收敛住自己的肾气,让它不外泄。

3.存储津液,气化出焉

膀胱经在人体经脉中是最长的一条经脉。申时在十二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窜下跳的,可以上到最高处,也可以下到最低处,这就是猴性,这就是膀胱经的象。膀胱是主存储津液的。“气化则能出焉”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在临床当中,有很多的干燥症患者。所谓干燥症就是口唇干燥,这个病在老人那里特别多。因为嘴巴里的唾液为肾所主,所以一遇到干燥症很多人就认为是肾阴虚,就拼命地补肾阴,往往会越补越口干。

其实,人体的肾就像水池或沼泽,要想让它升上来,一定要靠太阳的气化作用。而膀胱经的气化功能就相当于太阳,膀胱经的气化功能好的话,就能够把肾水带上来,我们嘴里就有唾液。如果气化功能不好的话,阳气不足,肾水也上不来,我们就会口唇干燥。所以治这个病不妨换个思路,从肾阳和膀胱经的气化功能方面多下些功夫。

三、酉时——肾经当令

1.肾主藏精

酉时是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我们中国人对肾是最为关注的。肾主藏精,什么是精呢?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精就像“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问题了,“精”就会马上过去变成它或帮助它。人体缺某种细胞,它就能够把自己交现成这种细胞。所以精是我们人体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它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物质。而肾能充分发挥其秘藏“精”的功能,让精在最关键的时候发生作用。

2.肾神为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小孩子的志气特别高远,他们会憧憬着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宇航员、发明家。为什么小孩子会有这么高远的志向呢?中医理论认为肾不仅可以主“仁、义、礼、智、信”中的“智”,还可以主志气的“志”,肾的神就是“志”。一个人的志气大不大,智力高不高,实际上都跟肾精足不足有关。小孩子肾精充足,所以他的志气就特别高远。现在的成年人,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了,只想多赚钱维持生计,再比别人过的好一点就可以了,这实际上是肾精不足的表现。而人到老年,很多人会说我活着就行了,什么也不求了,这其实就表明他的精气快绝了。

3.酉“鸡”的内涵

在十二生肖里,酉时是鸡。鸡是火性的,而肾虽为北方水,但鸡和肾归于同一个象。在《易经》里,水的卦象是这样的。在所有的卦象里,最重要的是它的中间这个爻———,那么外边是水,中间这是什么呢?这一点就是真阳。所谓真阳,就是能藏在水里的火。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东西是跟它非常相像,就是雷电。所以中医里把肾里边的所藏的这一点点火叫做龙雷之火,而这点火就是我们人生的源泉,很多东西都是从这儿生发的。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鸡是发物。为什么鸡为发物?鸡的所谓“发物”的这个性质,就是它能够把热散出来。鸡里边藏着的这一点点真阳,可以把火生发出来。平常我们吃鸡,只用炖的方式。因为鸡是属火性的,所以它只能放在水里去炖。而鸭子呢?鸭子应该怎么去吃呢?北京人吃鸭子是非常讲究的,而北京的烤鸭也是中外闻名。鸭子是属于寒性的东西,所以鸭子一定是要用烤的方法来吃,如果不烤的话,我们就有可能会拉肚子。中医认为,只有这样吃东西,才能符合它物质本身的那个性质。

4.酉时发低烧是肾气大伤

在下午17点到19点的时候发低烧,属肾气大伤。发低烧好还是发高烧好呢?发高烧实际上还是气血足的一个象。如果气血特别足的话,才有可能发高烧。人成年之后发高烧的可能性就不大了,真正发高烧的都是小孩子,他们动不动就可以达到很高的热度,40度或者是41度,因为小孩子的气血特别足。而发低烧是怎么回事呢?发低烧实际上是气血水平很低的一个象,特别在晚上17点到19点的时候,这个时候发低烧的话,就属于肾气大伤。

哪些人容易出现酉时发低烧的现象呢?一种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黄金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刚刚发育,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尤其是男孩子,如果手淫过度的话,就会肾气大伤,就会发生酉时发低烧的现象。

5.中国人注重补肾

我们中国人特别注重补肾,主要是因为肾最具有创造力。《黄帝内经》里说肾可以“技巧出焉”,就是说肾可以出技巧。如果一个人心灵手巧的话,这实际上是肾精足的一个表现。肾在五脏六腑当中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它最具创造力。表现在我们人身上,就是生育孩子。如果男子肾精足,女子卵泡发育好,这就是肾精足的一个表现,那么就可以“造化形容”,生育一个孩子。

我们中国人注重补肾,因为许多人认为元气藏于肾。我们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元气。那这个元气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我们先天带来的那点真气。这就有点像我们去煤气站拉煤气罐,自己拿哪个煤气罐事先并不知道,哪个煤气罐气足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只要拿到了那就是你的。如果你只拿到半罐的煤气罐,那么就说明你元气是很虚的。那么你要想长寿的话,就必须尽量不用火,或者把阀门开的很小,这就叫养。如果你的煤气罐是非常非常足的话,你回来后不节约使用,而是使劲地开大火来烧,也会使用了不多久。其实,人生的那些阀门、那些气机,是不可以开得太大的。

那么人体是什么样的气机呢?人体的气机是少阳、是小火、是温曛。用《易经》里的话来说就叫氤氲,是很润泽的一个东西,是少阳的火,是小火。那么元气藏在哪儿呢?元气藏在肾里。假如说我们的五脏就像五个兄弟,那么元气就是父母。父母一般都住在老大家里,所以肾在五脏里就相当于老大。

6.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盐

我们每天都在用元气,它是维系我们生机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么是靠什么来调动我们的肾精和元气的呢?我们每天都要吃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天天都在调着我们的元气,保障我们的生活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这个东西就是盐。中医讲咸味是入肾的,所以我们吃东西口味一定要清淡,不要太浓,否则太调元气。许多人由于压力大、工作紧张,吃饭的时候口味变得越来越重,特别喜欢咸味和辣味的东西。这说明元气已经大伤,肾精已经不足,需要靠辛辣、通窜的东西来把它调起来。原先四川养种猪,在给种猪配种的时候,就给种猪吃大量的盐,这实际上是在拼命调动它的元气。配完种后的这种猪还能吃吗?显然不能。用中医的话来说,它已经是药渣了,都已经废掉了。

人活着,每天都有消耗,消耗得最厉害的就是肾精。肾精涉及到色欲的问题。如果总是色迷迷地、总是纵欲,就是“明耗肾精”,其实是它属于釜底抽薪,对身体的损害很大。假如我们情绪经常不通畅,经常郁闷或者出现像《红楼梦》里边经常讲的所谓意淫的问题,那就叫暗耗肾精,暗暗的把肾精耗散掉了。暗耗肾精比明耗肾精更加损害人的身体。如果耗的太多,那我们的人中就会慢慢变得扁平,身体就每况愈下了。

四、戌时——心包经当令

1.心包解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西医里没有心包经这个概念,只有中医里有这个概念。

戌时当令的心包经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那么,总得有一个东西“代君受过”,这个东西就是心包。心包经是从心脏的外围开始的,走到我们的腋下三寸处,然后再从腋下一直沿着我们手前臂的中线,经过我们的劳宫穴,到达中指。我们的每一根手指上都有经脉通过,假如中指出现麻木的话,那么有可能是心包的病。

心脏的病,首先会表现在心包上。在中医里心包经的病叫“心澹澹大动”,就是感觉心慌或心脏“嘭腾、嘭腾”往外跳的时候,那肯定是心包的病而不是心脏的病。

心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膻中穴,它在两乳之间。人的心情特别郁闷或生气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习惯动性作就是拍胸脯,这就叫做搏膺。表面上我们打的是胸脯,其实是在打膻中穴。因为它是主喜乐、主高兴的一个穴位。如果这个穴位不通畅,对人的身体是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经常的去按摩膻中。在西医里,膻中穴就相当于胸腺。胎儿在母体中的时候胸腺是非常大的,它是一个很大的免疫系统。当我们出生之后,胸腺就会退化,这个免疫系统就会逐渐萎缩。我们经常按摩这个穴位,目的就在于刺激它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2.如何敲打心包经

在民间还有一种敲打心包经的锻炼方法,对解郁、解压非常有效。

那么如何拨心包经呢?首先要用手指掐住自己腋下里边的一根大筋,然后就可以拨动它。当拨到这根大筋的时候,小指和无名指就会发麻。这个大筋底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叫极泉穴。用手掐住它,并且手指感到发麻,就证明拨对位置了。如果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拨十来遍,这样敲打下去,就可以排去自己的郁闷和心包积液,对身体非常有好处。据说这样还可以减肥,因为心包积液除掉了,心脏的活力就加强了。心脏的活力加强,整个身心的代谢都会加强。

3.喜乐出焉

中国古代认为,晚上19点到21点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所以主张男人这时要与女人在一起共同娱乐。古人的娱乐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在古代天黑了要玩还要点灯,很废油,所以古人可不这么做。古人这个时候的娱乐就是唠嗑,为亥时进行性生活做准备的,先满足心的愉悦,然后再满足身的愉悦。现代医学认为,做爱的最佳时间是夜里22点。所以在这个时候,先要保持心的舒畅,从内心深处来愉悦自己,然后才谈得上身体的满足和愉悦。

在我们人生当中,有两个“十分钟”最为重要。第一个十分钟就是说每天要跟自己的身体交流十分钟,比如去拨心包经,或者去闭目养神十分钟。这个十分钟,要让我的身体有一个全方位的休息。另一个重要的十分钟就是,要和自己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交流十分钟。现在提倡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所以在这个时候,丈夫不能一边看着报纸一边跟太太交流,这是不可以的。应该认认真真地跟太太去探讨,不管是谈事还是闲聊,都要认认真真的去和她交流十分钟。这十分钟对自己的生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健康有序的发展。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会做一个动作,那就是双手合十。从中医的角度讲,双手合十就是收敛心包。然后把这个动作停在膻中这个位置,那么掌根处正好是对着膻中穴。这样做,人的心神就会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会闭上,因为心收敛了,神就收敛了。眼睛就是神的外散,就是肝魂,所以心收敛了,眼睛自然也会收敛。再比如说下跪,在中国文化当中,下跪也是一种身心修炼,是一种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在放下自我的时候,才能够重现人生的另外一面。下跪讲的是放下自我,并不是说给任何人都可以下跪,只有在特定的人面前,人才可以放下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些动作,在中医里,这些动作叫做以形领气,通过自己的形、自己的身体来保障气的运行。

五、亥时——三焦经当令

1.“三焦”解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这段时间是三焦经当令。在中医里,三焦经是一个很特殊的概念。首先看“焦”这个字,它的上半部分是“隹”,即小鸟的意思。下半部分是火的意思,是火象。上面既然是小鸟,它底下就应该是小火,如果是大火就会把小鸟给烤干了。所以三焦属少阳,是小火。人体表是太阳,是大火。

至今,中医对三焦有很多种解释。一种人认为,这个三焦就是我们人体的腔子。人体的很多脏器全都包括在三焦内。上焦是心和肺,中焦是脾和胃,下焦是肝和肾。比如有的人在春天会思春,这种人会有一个相,就是下巴长满了红疙瘩,也属于痤疮。当痤疮长在脸上和额头上的时候,就说明是胃经的问题。(24)

我对三焦的理解是这样的,人体的五脏六腑中间都有一个联系的系挂,而三焦就是这个系挂。人体系挂是哪些东西?像膜、筋,还有脂肪或其它连缀物,这些都相当于三焦。三焦一定要保持通畅,这样人体才能健康。如果不通畅,人就会生病。一旦三焦都病了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2.“亥”字解

三焦又为亥时。“亥”字是中国文字里最特殊的一个字之一。为什么这么讲呢?在《说文解字》中的第一个字是“一”,最后一个字是“亥”,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字。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是,“道,一以贯之”,全都在讲一个问题,它只不过是用道来讲的。而为什么在《说文解字》中起始的字是一,而最后一个字是亥呢?为什么一天的24小时里,最后一个时辰也是亥呢?为什么这个时候叫亥呢?亥字做什么讲呢?大家看这个亥字的写法——

这上面是一阴一阳,下面像一个男人搂着一个女人在睡觉,而这个女人又怀孕了。这是生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标志,这是亥的本意。文字和时间到亥就都终结了,再回到起点“一”。“一”就是开始,如果说“一”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先天的混沌。那么“亥”字,则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状态,生命的轮回重新又开始。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医道,还是文字学,我们始终能看到其精神内核的统一性,始终能看到古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太阳每日照常升起,而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也会沿着其本来的秩序而运动和发展,都可以在结束的时刻一切又重新开始……

3.做爱最佳时机

西方人认为从生物钟上讲,22点是做爱的最佳时期,但是他们没有说出这其中的道理。如果大家研究一下中国民族文化,就会知道为什么亥时是做爱的最佳时间了。在戌时,心已经很喜悦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要让肉体也能够喜悦,这就是身心不二。中国文化讲究身心不二,一个人的心喜悦了,他的身体也要喜悦,所以在这个时候,人体就要进入到一个男女阴阳和合的时期。而睡觉和养育婴儿其实是一回事,都是让生命在休养生息中得到新的能量,使生命进入到下一个新生的阶段。

同样,为什么《易经》只有六十四卦呢?在《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讲到,阳到了八八六十四,也就是男人到了六十四岁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再创造新的东西了,生命就已经进入下一个轮回了。所以,到六十四卦以后再谈别的卦象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黄帝内经》就是这样,它把事物全都归为一类去分析,比如说生肖与时辰。亥时就是三焦经当令,从属相上来讲,这一时段的状态就像猪。猪怎么跟亥时相关呢?实际上就是猪总是处于那种享受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管,吃饱了喝足了就躺在那儿哼哼,以此来养自己,所以猪是可以养肥的。从取象比类的角度来讲,它是归为一类的。猪是没有郁闷情绪的,猪要有郁闷也长不胖。所以猪的身心处于三焦通泰的状态,就是一个身体全都通畅的象。比如到小肠经的时候是未羊。未时主小肠,小肠主吸收。大家看中国的“美”字,就是“羊”字加“大”字,因为未时是主滋味的。我们中国人关于美的概念是跟西方人很不一样的,中国人关于美的概念首先是要满足口腹之欲。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我们如果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所以,一定要因循身体本性的原则,这样身体才是和谐的,情绪才可能达到和谐的状态。一个国家也要因循自己本性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六、生命是一个过程

《黄帝内经》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所谓天真,就是指本性,就是本性最天真。在我们人体中五脏六腑是最天真的。人体不能因为你想生出什么它就可以生出什么的,因为五脏六腑本身处于一种很和谐的状态,是一种很和谐的格局。中医就用五行来表达这种和谐的格局,五行相生相克,自成一体。比如说肾水足了,肾精足了,你就可以生发起来——可以生木,生木就是生肝,肝阳只要一生发,就能够助心火,因为木生火,而火可以生土,而土可以生金……这就是按照五行来的,五行具有一种和谐性和平衡性。

所以我们经常说,人体才是最自足的,人体是自组织结构里最精确的、最精准的东西。它自身能够以无为的方式达到一个非常有为的状态。这是我们人体的表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古天真论”。

其实,《黄帝内经》第一篇是讲我们身体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当了解了身体的本性以后,就可以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在现实生活中,养生无处不在。大家看以上这些文字,都是很整齐的四言。如果以吟诵的方式读这句话,并将自己的声音保持在抑扬顿挫的状态,这本身就是在养气。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昔在”的“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

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昔在黄帝”的意思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说,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一方面。一个受精卵经过受精分裂后再经过十月怀胎,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这不仅仅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而且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可循的。老子曾这样说小孩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曾经听过这样的故事,狼把小孩子抱回去,并把他养大了。为什么狼不把成年人抱回去呢?老子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所以他就不懂得恐惧。这就像我们曾说过的,只有婴儿才可以达到“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的境界。

小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叫做“骨弱筋柔而握固”。什么叫“握固”呢?大家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刚出生的小孩都是攥紧小拳头的,他的大拇指一定是被其他四指紧紧包住的,这就是握固。“握固”,就是大拇指掐住无名指的指根处。古代的习武之人认为,无名指的指根处相当于肝魂的关窍。我们的手能握住,这实际上说明我们有一条经脉的经气是特别足的,这条经就是肝经,因为肝主握。小孩子他握固的是魂,为什么小孩子要固魂呢?这是因为婴儿出生时有自保功能。小孩子都有囟门,囟门在古人眼里就是灵魂来回出入的地方。小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一定要能固住他的魂。小孩子的握力是很大的,因为刚出生的小孩子肝气特别足。人在去世的瞬间都是“撒手而去”。哪怕是一个半身不遂而浑身抽缩到一起的人,在临死的瞬间里,他的手也会“啪哒”一下散开。中医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就是,肝魂全都散了,手就没有握力了,所以会“撒手而去”。

老子在形容小孩子的时候还说过:“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是什么意思呢?“牝”是母马,“牡”是公马。“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的意思是,小孩子并不懂得男女的交和,可是男婴也会有勃起。这是什么原因呢?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解释说小孩子有性欲,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这种现象不是小孩子有性欲。

老子在这里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认为这是“精之至也”,是因为小孩子的精特别足,他不需要去想男女之事就能够达到这种一阳初起,这是精足的一个表现。而现在,成年人必须要靠外界的刺激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成年人没有婴儿的精足。

“终日号而不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婴儿整天地哭,但嗓子不会哑。而我们成年人一哭嗓子就容易哑,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认为这是“和之至也”。气是和的,小孩子哀而不伤,哭就是想表达他的一些愿望而已,他不会把自己的欲念留在心里,只要你满足他了,他也就好了。他的哭不会伤到气,所以他会“终日号而不嗄”。

什么叫“弱而能言”?“言”是有逻辑、讲真理的意思,人言为信。人和言放在一起是真实的意思。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小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在“问根本”。

比如小孩子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妈妈,我从哪儿来?”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可是整个二十世纪三个人类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是谁”,第二个是“我从哪儿来”,第三是“我往哪儿去”。小孩子可以问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而我们长大以后,几乎每天都在说废话。比如早晨一起床就问人家“起了吗?”,或者为了应酬问人家“吃了吗?”我们很少有人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思考“我是谁”。其实,中西方文明的终极目标都试图要解决这一个问题。西方文明的终极哲学是“认识你自己”,而东方文明的终极目标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探寻的是何为天?何为人?人和天到底有一种怎样的相关性?人怎样才能与天地和合,做到因天之序?

“幼而徇齐”是什么意思呢?“徇”、“齐”都是快的意思。“幼而徇齐”就是说人小的时候成长的速度很快。所有的小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16岁之前个子长得都特别快,而过了青春期以后,生长速度就放慢了。

“长而敦敏”的意思就是,人长大了就有点“傻了”。“敦”就是心会变得厚道了。“敏”在古代是指一个人给别人扎头发。“长而敦敏”就是说人长大了,虽然有点厚道了,但是懂得礼节、懂得约束自己了。这就是说真正的圣人都是懂得约束自己的,不仅要掌控自己而且要约束自己,这样才能有所成就,这也就是“成而登天”的意思。

以上几句都是在讲一个问题: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我们都要有一个深刻的反省,甚至包括要向小孩子去学习,来重新认识生命的真理。

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这本书实际上是黄帝跟他的老师的对话。全世界最初的经典都是以记录对话的形式存在的,像《柏拉图对话集》、《苏格拉底对话集》,它们都是探寻世界真理的哲学。“(黄帝)乃问于天师”,这个天师叫岐伯。黄帝问他“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这句话虽然是古人说的,但是现在看来也一点都不过时。

为什么过去的人能活得很长久,而且能保持不衰老,而我们现在的人只要年过半百身体就开始出现衰老的迹象?对此,黄帝问道,是时代变了,还是人的问题?

岐伯明确地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千百年来,天的顺序没有变,永远是东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顺序没有变,永远是春夏秋冬。所以,变的只可能是人的心。“其知道者”的“道”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应该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

“食饮有节”的意思是吃喝都要有节制。这里还涉及到节气的问题。什么时间该吃什么东西,也就是什么时间得什么时间的气。比如,现在我们都喝菊花茶,但是大家都不明白菊花茶的道理。其实,菊花茶的核心在于菊花得了春夏秋冬四季之气,与其他的花相比,它得的最多的是秋冬二气,很多花到了秋冬两季都不开花,只有菊花可以开。菊花多了秋冬二气,所以它可以补我们的肺和肾。

“起居有常”就是说每天的晨起和晚上入睡都要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个规律。一定要守这个规矩,“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八、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人生活的核心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然而“今时之人则不然也”,岐伯认为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生活的。“以酒为浆”的真正涵义是指现在的人都在做非理性的事情。因为喝酒可以使一个人丧失理性。什么是“以妄为常”呢?“妄”就是胡来,“常”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常”是不变的,而我们现在往往是胡来的,在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却不去做,比如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该生育的时候不生育,不该生育的时候又来生育。这都叫以妄为常,这都是没有理性造成的。因为丧失了理性,所以不能掌控自己的行为。因此,《黄帝内经》最关键之处,就人劝诫人一定要掌控自己,不要以妄为常。

大家一定要记住,《黄帝内经》讲的是习性造病,而现在很多人却认为自己得病是遗传的,我很不赞成这种观点。遗传是什么概念?其实在中国文化里不存在遗传这个词,中国文化还怕你是“不肖子孙”呢。所以,不要轻易地谈什么遗传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果你要说你是遗传的话,首先犯了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一个大忌——不孝。不孝顺就是说爹妈给了你这条命,在你得病后还赖爹妈!病也是他们给你的?你想想,这是不是不孝顺呢?

那么所谓的遗传是什么呢?应该是自己和父母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和情志等方方面面都很相似。比如说,爸爸受了妈妈一辈子的气,然后他们的儿子找对象的时候又照自己妈妈的形象去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之后也有可能受一辈子气。这样,父子二人最后都患了肝癌。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情志方面所受的影响太一样了,所以这也叫以妄为常。

人一定要有理性,要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包括情欲等各个方面,否则的话,就是“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因为欲念而耗散了精,因此,是欲望造的病。“以好散其身”,因为有这样的喜好而丧掉了真阳元气。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知足,老追求外在的事物。现代人为什么烦恼多?就是因为太追求外在物质了。古代人为何烦恼少?因为他向里追求,追求身心的修养。现在我们大家向外追求的东西太多了,追求五子登科——妻子、儿子、房子、车子、票子,一样都不能少。汽车真的对你很有用吗?天天开着车没准儿还会出现由于不经常运动而造成的体质下降,最后没准儿还会得一个高血压或者糖尿病。其实,人的生存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人的欲望是不容易满足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根本性的道理,不要总和医生说:“大夫,给我治治病吧”。应该先把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改了,病就去了一半了。现在老讲改变人的思想,却不知道要改变人的习惯。如果坐姿正确了,脊柱、颈椎就不会太歪了,气就能上来得顺畅一些,就不会腰酸背痛腿抽筋了。“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按时去驾驭自己的精神,不懂得驾驭自己的精神,“务快其心”,只以痛快为目的。“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样的话,肯定会半百而衰。这就是习性会造病。

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贤告诉大家: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就不要去沾它。明知道迷恋网络不好,还要放纵自己,这就是“以妄为常”,就是专往“贼道”上走。最关键的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第一篇不是单纯从医学角度告诉大家怎么治病,而是先告诉大家怎样能够不得病。那么,怎样才能不得病呢?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这可是个很高的境界。现在,各种这个家、那个家都在谈论我们人一定要追求一种淡定的状态。淡定怎么追求?谁能定下来?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很有修为,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吹不动”,意思就是说无论人间的贪、嗔、痴、名、利、毁、誉等,还是宇宙之风、四面八方的风都吹不动他。苏东坡认为这首诗写得太好了,于是就让书童把文章送到江对岸的一个老和尚那儿。老和尚看后,回写了一个字——屁。苏东坡看了非常生气,马上过江去找老和尚评理。他愤愤地对老和尚说:“我如此淡定之境界,竟然让你说了一个‘屁’字!”老和尚一听就笑了,并在上面又加了一句话:“一屁过江来”。老和尚嘲笑说:“你认为自己非常淡定,但我只写一个小小的‘屁’字,就让你跑来了。”这就体现了苏东坡对名的欲念和那份强大的好胜心。风和屁哪儿能比呢?一个小小的屁就可以让他马上跑过来,那么他所认为的定力在哪儿?所以说,淡定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境界。

思想的妄动引发了形体的妄动,然后是精气的妄动,人焉能不病?那么,怎样才能够淡定呢?答案就是:“精神内守”。精是肾,肾精要足才可以定心神。这是一种心肾相交的能力,这种能力增强了,我们才能淡定。而想让这个功能强大,就必须要锻炼我们心肾相交的能力。如何去锻炼呢?有一种方法很简单,就是用我们的手去搓我们双脚的脚心。因为心包经的脉是通过劳宫穴的,劳宫穴在我们的手心里。而肾经是斜走于足心,在我们的足心有一个穴位叫涌泉。如果想让我们的心肾相交,就可以用我们的劳宫穴和涌泉穴对搓。总而言之,精神内守就是当你的精和神都特别足的情况下,你才可以淡定,才可以达到这种恬淡虚无的境界。

总之,“精神内守”是方法,“恬淡虚无”是境界,“真气从之”是结果,没有病是目的。一旦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真气就可以从之。真气就是元气,“真气从之”就是说元气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运化和收藏,而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控制。“病安从来”,意思说,如果你心肾相交能力很强的话,你的病还从哪儿来呢?其实,这句话也是中国古代所有修炼方法的一个总原则。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志闲而少欲”,“闲”在古代是界限的意思。“志闲”就是说人的理想和抱负要有一个界限,不能什么都追求。“少欲”就是人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要让所有的欲望有一个界限,这样就能做到“心安而不惧”。肾主志,自己不动肾精了,心也会安定下来了,就不会恐惧了。

“形劳而不倦”,就是让身体经常地有所劳作。这里涉及到体育锻炼的问题。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锻炼呢?

中国古代锻炼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不主张出大汗,因为“汗为心液”。在这里,我们要说说五脏所对应的五液:心对应汗,肝对应泪,脾对应涎,肺对应涕,肾对应唾。我们舌头上白白的东西就是唾液,它是从肾精来的,是太阳膀胱经气足气化而带上来的。假如唾液很少,口唇比较干燥,这是因为膀胱经气不足,也就是太阳的经气不足,不能炼精化气,肾精上不来。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图解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但重要的是——顺时养生。正如《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视,活的意思;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为何能延长生命呢?是因为“僻邪不至”,邪,指不正之气,僻邪不至,是说病邪不能侵袭。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养生原则

一是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三是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四是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春季养生法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大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串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去。

保养阳气

《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思是,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原因是,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地球的表面凹凸不平,冷热不均,于是便形成了来去匆匆的风,风既是绿色的信使,也是落叶的祸首,历来它就以温顺和蔼、狂暴凶残两张脸谱对人类施以福祸。

风邪致病

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而病变复杂,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医疗气象学告诉我们,在大风呼啸时,空气的冲撞摩擦噪音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有时大风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还有,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汽,空气湿度极大地减少,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弹性减少,容易出现微小的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许多疾病流行。这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连。

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风邪侵袭人体后,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头疼、鼻阻、多涕、咽喉痒痛等症状;风水一证,起初也多以眼睑水肿为多见,这是风邪与水液相搏,而风性向上的缘故。伤风感冒之所以多见头疼、恶风、畏寒等症状,这是肺部受侵、风邪在表的见证。因为风邪常从外表侵入人体,故肺与皮毛首当其冲而最先罹患。尤其是当贼风避之无时,或汗出当风时,腠理开,风邪乘虚而入,常可导致肺气不宜、卫气不固、营卫不和,而见发热、恶风、咳嗽、汗出等症状。

二是病变范围广:中医认为,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巅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处。这种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的冲击,在临床上也不乏见。例如皮肤风疹,其来势急剧,甚至数分钟内即可遍及全身,其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说退就退,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至于“风痹”、“行痹”等症,常见游走性的大关节红肿热痛;有些典型病例可见病损由肩至时,肩肘渐退而膝踝又起,因此《黄帝内经》里称:“风者,善行而数变”。

三是“风胜则动”:古人见到空气流动而成风,因此推论风邪致病,其证以动为特征,即所谓“风胜则动”。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

四时养生 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破伤风之抽搐及面神经瘫痪所致之口眼歪斜等可为代表。

四是兼杂为病:所谓兼杂为病,是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侵袭脾胃,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人体,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即为显例。不仅如此,中医认为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综上所述,风邪致病必须予以重视,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现代医学亦很重视气流(即风)与健康的关系,因为气流的变化可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适度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气流则有害于人体健康。中国的大风虽然多发于春天,但秋冬季节亦不少,特别是华北地区这时风多且大,天气较冷。由于大风的作用,加剧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而过度寒冷可使体表皮肤血管收缩,可直接诱发某些风湿性疾病的发作,如雷诺氏病、硬皮病等。在户外工作和活动时,若受强冷的大风吹袭时间过长,容易引起“歪咀疯”(面神经麻痹病)的发生。

夏季养生法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节气特点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代谢旺盛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主气

四时养生

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

在中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湿邪病理特征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湿邪侵袭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保护阳气

“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四时养生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冷气病飞发因

冷气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人们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气环境,这样人体多次经受冷适应的条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经对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无形中给心脏增加了负担。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就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因为五脏应五时,具体到夏季是心与之相应。夏季人们室外活动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加之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因此,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显而易见,在这个季节,心脏的负担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很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由上可知,夏季人们多次反复出入冷气环境,于心脏是不利的,而心属火,伤心即伤阳气。

第二点是,在久处冷气环境中的人,一旦进入炎热的自然环境时,体内就要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除体温迅速上升外,皮肤开始出汗,而带汗的皮肤又往往粘有许多细菌。当人们再回到冷气环境中时,皮肤和血管马上收缩,细菌很容易利用开张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谨防冷气病的发生。办法是: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摄氏度为好。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

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

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防止湿邪

还有,要防湿邪侵袭:如前所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在盛夏是心与之相应,而在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和其相应。所以,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大寒凉;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防止部位

防止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黄帝内经》里又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有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50%以上的患儿,是由于住在潮湿的屋内造成的。

四时养生组图

"五热"养生法

1.热茶降温 有资料表明,饮一杯热茶可以在9分钟后使体温下降1~2℃,所以盛夏每天喝2~3杯约2000毫 升、温度在40~50℃的热茶最好是绿茶,不仅能够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散热,还能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茶叶中的茶碱成分有利尿作用,排尿也可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感到凉爽。

2.三餐加热 在夏季,吃面条是许多人的所爱。但老年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面条煮熟后最好不要过凉水 二是面汤温度要适宜,不能过热以防烫伤食道。另外,夏天还可适量用些大葱、生姜、花椒之类的调味品,这些性味辛温的调料,可以助阳气,除湿邪。

3.洗热水澡 夏天洗热水澡虽然会出很多汗,但热水会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人体的散热。老年人1~2天可沐浴一次,最好不要泡浴,体质较差的可以坐在椅子上洗浴。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次10~15分钟即可。少用或不用香皂,可用带润肤成分的沐浴露来清洁皮肤。还可以用柔软的毛巾轻擦胸背部,这样能刺激、活化处于“休眠”状态的人体免疫细胞,提高抗病能力。

4.热水泡脚 热水泡脚、按摩等良性刺激,对于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头昏头痛、失眠,消化系统的腹泻、腹胀、食欲低下等病症,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尿痛、遗精、痛经等疾病,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5.耐热锻炼 进行耐热锻炼的具体办法是 每天抽出1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跑步、打拳、跳健身舞、散步等体育锻炼,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出汗的目的,以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但要注意,锻炼不可过分,尤其当气温高于28℃、湿度大于75%时,要减少运动量,以防中暑。

秋季养生法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阳消阴长

《管子》指出:

四时养生

“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保养阴气

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于,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可,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燥温之分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但二者在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冬季养生法

敛阴护阳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肾气旺,即火力旺呢?关键性的一点是,是要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祖国医学把能使人致病的寒冷气候,称之为寒邪,寒邪是以空气温度较低或气温骤降为特点的。寒为冬季之主气,即主要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并不是一点没有。在平时,如汗出当风,淋雨涉水,多嗜生冷及从事某些特殊工种者(如冷藏工人等)亦常能感受寒邪而罹患寒病。

寒病发源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何谓阳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这种情况,人们常称之为“火力不足”,即祖国医学所说的“阳气虚”。

常见症状

人身之阳气盛衰,往往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活跃的程度,但威胁人体阳气的

四时养生

莫过于寒邪。寒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体内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的情况有: 恶寒:即泊冷,这是由于寒邪外夹肌表后,体内阳气之一的卫气与外寒相搏,而见腠理闭寒,致使卫气受到遏制而不得宣泄,就产生恶寒,在恶寒的同时,亦可见到发热的症状,这是卫气郁结的缘故。

脘腹冷痛:是这外来寒邪经体表侵袭后,直入肠胃所致,寒邪损伤了人体脾胃的阳气,故胃脘部疼痛,同时还可出现呕吐清水,下利清谷,甚至四肢厥冷等症状。

脉象异常:寒象邪袭人所致脉象异常,主要是脉紧、脉迟、脉沉,原因是寒邪侵入经脉后,影响了脉内的气血运行。寒邪留著人体后,还能见到人体肌肉、皮肤、筋脉拘挛之象。

疼痛:这是寒邪侵袭人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寒邪侵袭肝脏经脉,阻碍肝经气血运行,引起气血凝滞,则见睾丸肿胀疼痛,即人们所说的“寒疵”其病;若寒邪客于四肢,则形成痹症,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即属此类。《黄帝内经》里在探讨疼痛病的机理时,曾明确指出:“血虚则痛”,但血虚形成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寒邪入侵血脉后,造成血流不畅,由于血流不畅。血液的供应发生障碍,故产生疼痛。 总之,寒邪伤人时所出现的症状是很多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寒邪伤人在临床症状上还有一个特点,即排出物、分泌物往往澄澈清冷,如鼻流清涕、咳吐清痰、呕吐清水、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倘若外感寒邪后郁久不解,则这些分泌物将转清为黄为赤,此已属由寒化热的象征了。

冬天养生,以保暖为主,多以运动为好,因为动则生阳,但是不能对着风运动;晚上最好用热水烫脚,有利于气血运行。

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

《内经素问·宝命全角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与人体的12条经脉是相对应的一种规律,由于时辰的变化,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会有兴有衰,根据这种规律,对照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其所在的经脉,那么相应的疾病在相应的时间段里进行治疗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子午流柱的顺序

子时(23:00-1:00)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子时调胆最好。

丑时(1:00-3:00)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的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盛的丑时完成。严重的肝病可以在丑时调肝。

寅时(3:00-5:00)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的血液供给肺部,通过肺送往全身。故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由为强烈,剧咳或哮喘。寅时调肺,痰热瘀者,可清痰并滋补肺阴,肺虚内热者滋阴,肺阳虚寒者升阳。

卯时(5:00-7:00)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如大肠秘结或异常,应在卯时清瘀。

辰时(7:00-9:00)胃经最旺。故人在7:00后吃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降胃气。胃寒者更应在辰时补胃阳。

巳时(9:00-11:00)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的功能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应该是红润的,唇白、唇暗,唇紫都是脾不正常的的表现,所以巳时调脾健脾补中气

午时(11:00-13:00)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心虚者午时补心气,心阴虚舌红或紫者午时治疗可以滋心阴降虚火。

未时(13:00-15:00)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于大肠,精华送于脾脏。小肠经在未时治疗可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咳而排屁,未时可清小肠热。

申时(15:00-17:00)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尿失禁)(咳而遗尿),申时人体体温较热,阴虚的人由为突出。肺阴虚在申时滋阴降热,肝阴虚,肾阴虚可在申时滋阴降热。从尿泻掉肝火。如果秋冬季肾阳虚怕冷者,申时补阳提高身体温度效果最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酉时(17:00-19:00)肾经最旺。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19:00-21:00)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戌时心包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的状态。心发冷者戌时升阳:心闷热者戌时滋阴化淤

亥时(21:00-23:00)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百脉。人如在亥时调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气虚,脾虚者亥时补中气:肺阴虚,儿童阴虚盗汗、成人阴虚内热偏重者,亥时滋阴降热效果最好。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符合自然规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v 卯时(5:00-7:00)大肠经旺,治疗有利于排泄

v 辰时(7:00-9:00)胃经旺,治疗有利于消化

v 巳时(9:00-11:00)脾经旺,治疗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v 午时(11:00-13:00)心经旺,治疗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v 未时(13:00-15:00)小肠经旺,治疗有利于吸收营养

v 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治疗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v 酉时(17:00-19:00)肾经旺,治疗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v 戌时(19:00-21:00)心包经旺,治疗有利于再一次增强心脏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v 亥时(21:00-23;00)三焦通百脉,治疗后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v 子时(23;00-1:00)胆经旺,好的睡眠可加强胆汁推陈出新

v 丑时(1:00-3:00)肝经旺,好的睡眠可加强肝血推陈出新

v 寅时(3:00-5:00)肺经旺,逐步苏醒的肺脏可将肝脏贮藏的新鲜的血液输送百脉,5:00起床后,治疗后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十二时辰养生法

在一日内十二个时辰的循行是不变的。由于人体有十二经,气血按十二经的循行也是永远不变的,根据《内经》记载的十二经走向先后次序来说,与十二时辰的顺序正好吻合。经气自然之序是起于肺;一天之序时始于寅,经卯、辰……寅字代表着开始,以肺经配寅时,寅时为黎明,是一天的开始,因此才有了肺经寅、大肠卯……的配属。诚如《针灸大成》云: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歌诀意思是说气血寅出于中焦,上行注入肺经,卯时转注入手阳明大肠经,辰时注入足阳明胃经,所以才有“肺寅大卯胃辰宫……”的配合。在“子午流注”观的基础上,养生家们又针对老年人的身心实际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明代石室道人称为“二六功课”。清代医学家尤乘又叫“十二时无病法”。

其内容如下:

卯时(凌晨5~7点):见晨光即披衣坐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尔后,去室外打太极拳,或练其它导引术。

辰时(上午7~9点):起床练功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发百余遍,以醒脑明目;再洗脸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饭后,缓行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以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  巳时(上午9~11点):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莱养花。疲倦时即闭目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甲。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为说话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所以须“寡言语以养气”。  午时(上午11~1点):午餐宜美食。所谓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油腻,然后静坐或午休。  未时(午后1~3点):或午眠或练功,或邀友弈棋,或浏览时事,或做家务。

申时(午后3~5点):或读名人诗文,或练书法,或抚古琴,或去田园小劳,或观落霞。

酉时(午后5~7点):练动静功一段。晚餐宜早,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热水洗脚,以降火活血除湿。晚漱口,涤去饮食之毒气残物,以利口齿。正如《.云笈七签》所说:“早漱口不如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

戌时(晚7~9点):练静气功,然后安眠。睡时宜右侧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

亥——子时(晚9点~次日1点):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种姿势。

丑——寅时(夜1~5点):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性生活),但又不宜强制,60岁以后可20日或1月1次。

须要说明的是,对于有练功基础的人来说,十二时辰中,子、午、卯、酉四个时辰是较为重要的。子、午要睡觉,卯、酉可练功。子时应入睡,即在晚上11点以前要睡觉;早晨寅时以后,即5点以后起床,在5点至7点的卯时练习静功、导引、武术等。午时,即中午11点至下午1点的二小时内可选—定时间午觉;酉时,即下午5点至7点可以练功。在养生学中叫作“子午觉”、“卯酉功”。

夜半子时是由阴转阳的时刻,此时睡眠可滋阴养阳,以接应白天之阳气;午时为由阳转阴的时刻,此时睡眠,可以滋养升发的阳气,以接应阴气。卯时为大肠经开穴流注的时刻,最宜于练习实腹畅胸的“气沉丹田”功;酉时为肾经开穴流注的时刻,此时练习动功较好,因为肾主骨,此时的骨和关节都很兴奋、灵活。

“黄”意指黄帝,“老”意指老子。

该学派与老庄思想有着显著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分歧.它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先生慎到、田骈、环渊等创造的,其主要著作是《黄老帛书》和《管子》一书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四篇以及《慎子》、《田子》、《蜎子》等。学术特征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

作为最具有齐国特色的政治理论,稷下黄老之学曾两度成为“显学”,战国中后期曾是田齐政权的官学,西汉初年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田齐政治和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老哲学其他解读

1.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

2.“道教”概念最初所指乃是儒家或儒教;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仍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

3.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4.从汉朝末年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

5.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

6.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然是同实异名的概念;

7. 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尤其是对道教的误解;

8.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黄帝是当时的上帝之首。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道的继承。今天所说之道教,就是汉初黄老道的延续。

9. 道家、黄老就是道教,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高深哲学理论、高尚政治理想的、以善道教化天下为己任的、和儒佛并列的真正的人为宗教。司马谈指出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迁则更多地把这个学派称之为“黄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说申不害:“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这篇列传中也讲了庄子,但没说庄子之学归本黄老。司马迁看到了庄子所著十余万言,“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也看到了庄子不属于汉初的黄老,不属于“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道家。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指出,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司马迁把这些学黄老道德之术的学者和孟子、荀卿同传,当是因为他们有某些共同的思想倾向,这些思想倾向是老子所无而道家所有的。

这些战国时代的学者,在司马迁看来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把他们都归于“黄老”这一学派名下,这又是司马迁用了自己的分类标准和自己当时的概念来追述前代之事。我们可以说,在战国时代已有黄老或道家之实,但不能说战国时代就有了黄老之名。那时有黄有老,却无黄老;就像那时有老有黄,却无道家一样。

而所谓有黄老之实,也只能说是在某些学者中有黄老的某些内容,却未必形成一个如儒如墨较为成形、倾向也较为一致的学派。他们各有汉初黄老的思想成分,但被他们更加突出的思想成分掩盖着。从现存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韩非、申不害思想更加突出的是法家倾向,至于慎到、接子等人,我们能够找到的思想材料极其稀少。司马迁把上述诸人分归于老子、孟子列传,可使我们大体测知他们的思想倾向。

到汉初,有胶西的盖公,“善治黄老言”,被曹参礼拜为师,“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史记·曹相国世家》)。而盖公的老师,可上溯到战国末年乐氏家族的“善修黄帝、老子之言”(《史记·乐毅列传》)的乐臣公。后来,曹参入朝作了相国,黄老术也正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文帝即位,其后窦氏“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书,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

黄老术作为当时国家的统治思想持续了数十年,治黄帝、老子之言的学者也正式形成为一个学派,即黄老学派,或曰道家学派。《史记·陈丞相世家》记陈平说自己多阴谋,是“道家”所禁;一面说陈平“好黄帝、老子之术”。在司马迁的词典中,黄老与道家乃是同实异名的概念。

虽然后来人们多用道家而少用黄老一词,并且把道家内涵扩大到先秦庄子等人,但在汉代,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还是更多地用黄老一词来指称汉初所出现的、被司马谈称为道家的那个学派。(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125、129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黄老哲学发展历程

创立之初

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认为道教徒如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长生久视,万古常存而成为神仙。道家哲学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寿,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

先秦时期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休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汉代黄老学的内容比较庞杂,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朝时期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拒《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后兴起,并由此过度到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乃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

唐朝时期

这一节,我们将以列举资料为主,以说明唐宋以后,人们语汇中的黄老、道家仍然指的是道教,是和道教同实异名的概念。这些资料有:

道经唯五百九卷,是天尊道君所说。余二百三十五卷,乃黄老等诸子之书(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

(尊师)年十二,通《春秋》及《礼》,见黄老之旨,薄儒墨之言。(王适撰、司马承祯书《潘尊师碣》)(本文所引诸文,均据陈垣编、陈智超、曾庆英补《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故江西连帅路嗣恭……复雅重黄老,尊崇虚无。(李观《道士刘宏山院壁记》)

多称道家唯有《老子》两卷,井蛙不知尾闾也。(顾况《衢州开元观碑》)

道家之说,元气本于一,一变而之九。故太乙行九宫,其坛场祈醮,具真仙官属之品。(宋绶《宋西太乙宫碑铭并序》)扞

佛老之法,要其所归,唯清净寂灭,全自然之性,不以外物縻于中者也。佛氏黄老之法也。(王夷仲《重修仙鹤观记》)

(上……)祷祀之仪,皆以太乙之学为本,而参用道家之说焉。

冯相、保章氏之占,流而为日官式局之法。而道家之所以图其像,制其服物位号之差、坛场祷祀之法……(吕惠卿《宋中太乙宫碑铭》)。

道家之教,盖源于庄(按:“庄”字疑衍)周之老聃,兴于有唐之明皇,盛于我宋之章圣……(崇道大师何德顺立石《广州重修天庆观记》)

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老子之道,黄帝之道也……自汉人以黄老名家,儒者病之,至于今以异端见称……(马家铉《洞霄宫庄田记》)。

谨按道家源于黄帝、老聃,至列御寇、庄周氏,扩而大之,乃与孔子之道并立,为教于天下而不废。(女几野人辛愿《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

予为之说云:古之隐君子,学道之士为多。居山林,木食涧饮,槁项黄馘,自放于方之外。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后世咸附之黄老家数,以为列仙。(元好问《紫微观记》)

……殊不知神变出异,幻惑靡常,乃好奇者之所慕,诚道家之所谓狡狯也。(姬志真《重阳祖师开道碑》)

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箓,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

道家者流,出黄帝老子,以清静虚无为宗,颐神养性为事,长生久视为著效,神仙飞升为极致。(李之绍《仙人万寿宫重建记》)

苏公谓道家者流,本黄老,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飞仙变化之术,丹药小技,皆归于道。然黄老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修其本而末自应,可谓尽善尽美矣。(许有壬《上清储祥宫记》)

汉代所谓道家之言,盖以黄老为宗,清静无为为本。其流弊以长生不死为要,谓之金丹。(虞集《非非子幽室志》)

昔太史公撰次六家之要者,道家之名,历代因之,无囗以囗静玄囗为体,祈禳祷囗为之用,虽囗囗囗囗囗有囗囗囗其综真治理,享帝禜星以为有国者崇福祈祥之地,其用则一而已。(单公履《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墓碑铭》)

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实有合于《书》之克让,《易》之谦谦,可以修己,可以治人……自其学一变而神仙方技之说兴,欲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则其玄指复大异于前矣。(宋濂《混成道院记》)

……

上述文章,都是为道教所写,其中所说的道家、黄老,指的就是道教。这表明,从唐到明,清代事实上也是一样,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说法,其道家、黄老概念,所指就是道教,甚至在这一千多年中,人们指称道教,更多地是用道家、黄老这个概念,而不是用道教这个概念。

黄老介绍

在《“道教”内涵》一节中,我们已经指出,大约从汉末开始,人们所用的“道教”一词,所指乃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儒家或儒教;而“道家”一词,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这一节,我们还要指出,至少从汉朝末年开始,“黄老”一词所指,也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道教。《后汉书·皇甫嵩传》载: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

张角之道,也被称为“太平道”,被现代学者认为是道教创立的标志。而从《后汉书》的记载可知,这个太平道就是黄老道,而这个黄老道就是道教。

与张角的太平道同被尊为道教开端的是张陵或张修创立的“五斗米道”。《三国志·张鲁传》载: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

与“黄巾”相似,也就是与张角的太平道相似。裴松之注引《典略》,则说创五斗米道者为张修,且“修法略与角同”。《后汉书·刘焉传》所载张鲁事当是据《三国志》而来,李贤注所引《典略》则与裴注《三国志》所引相同。这说明,张陵或张修所创的五斗米道,也是黄老道。而当时人们的概念中,黄老道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道教。

到葛洪,道家与黄老不仅同实,而且均明确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下面是随手拈来的几个例证:

今若按仙经,飞九丹,水金玉,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黄老之德,固无量矣。而莫之克识,谓为荒诞之言,可叹者也。(《抱朴子内篇·释滞》)

这里所说的黄老,就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道教。

抱朴子曰:道书之出于黄、老者,盖少许耳,率多后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见而滋长,遂令篇卷至于山积(《抱朴子内篇·释滞》)。

葛洪非常明白,真正由黄老所著的书是极少的,而当时所见如山积的黄老书,则大多是后世好事者据自己的知见而“滋长”起来的,这正是道教典籍由来的真实记述。这里的黄老,也是指以求长生为目的的道教。

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抱朴子内篇·明本》)

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

这里的道家、黄老,都是指以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道教。

葛洪批评张角等人道:“曩者有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或称千岁,假托小术,坐在立亡,变形易貌,诳惑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抱朴子内篇·道意》)。这是道教内部的相互批评,批评张角等人虽同尊黄老之道,却不以长生不死为追求目标。这一面说明道教内部有着不同的派别,一面说明葛洪在大局上是把“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引为同道的。

那么,张角所奉事的黄老道,和汉初的黄老;牟子、葛洪所说的道家和汉初的道家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论述至此所必然要提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忙立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想和读者一道,再继续看看葛洪之后,古人语汇中的道家、黄老,其内涵是什么。

葛洪之后,人们才逐渐用“道教”一词指称我们所说的道教,同时仍然使用黄老、道家这样的概念。黄老、道家、道教三者成为异名同实的概念。《魏书·释老志》载,太上老君降临嵩岳,对寇谦之说:“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已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这里的“道教”不是以儒家之五经为教,而是以老子之道为教,道教的概念,从此以后就专指以长生不死为目的的宗教。同时,道教仍然用道家、黄老的名称。《魏书·释老志》载: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这里的道家仍然是道教的另称。

略晚于寇谦之,在南朝,围绕顾欢的《夷夏论》、张融《门论》所进行的论辩中,道家、道教、黄老作为同实的概念被论辩双方加以使用:

案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若谓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盗陈恒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南齐书·顾欢传》)

道家之旨,其在老氏二经……

今之道家所教,唯以长生为宗,不死为主(明僧绍《正二教论》)

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

夫明宗引会,导达风流者,若当废学精思,不亦怠哉?岂道教之筌邪?(谢镇之《重与顾道士书》)。

然自释之外,儒纲为弘。过此而能与仲尼相若者,黄老实雄也。(周颙《难张长史门论》)

上述黄老、道教、道家,都是同实异名的概念。

北朝末年,对黄老、道家概念的使用,仍然保持着寇谦之以降的传统。僧人道安著《二教论》道:

敬寻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箓禁猒……

且道家之极,极在长生,呼吸太一,吐故纳新。

这里的道家,仍然指的就是道教。这样的传统,直到宋元明清时代,都没有根本改变。

参考资料1.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

佛是什么?

佛是心。

甩手锻炼开气脉,三五小时不间断;

身体透明动中定,如飘空中入三昧。

甩手并念阿弥陀佛。他并没有渲染此法如何殊胜,

只是说以前人们也有练,但没有念“阿弥陀佛”,

练的时候不注意抛却杂念,故效果有限。

不可思议的强身健心的方法——甩手练气持咒念佛

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

《黄帝内经》:失眠,是因心里的“神”吃不饱

《内经》说:心阳受伤,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难以入睡。所以失眠的人要把养心这一课补上。

失眠患者存在哪三大治疗难题?

为啥失眠的人越来越多?

注意:久服安眠药当心伤肝损肾。

林大夫说,失眠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失调,比较多见的是心脾两虚,主要病因还是在心上。心藏神,心里面住着一个“卦”,名字叫“神”。“神”要吃东西,谁来提供呢?饭吃进去以后有脾胃功能来提供一种叫“气血”的食粮。脾胃功能不好,供应给心“神”的食粮不足,这就是气血亏虚。“神”吃不饱,就会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血不足,大脑失去营养,你就会眩晕、健忘;心血不足,面色就不好看,唇舌看起来就淡白;血不足,大肠蠕动减少,缺少润滑,就便秘。

脾胃调理法,终结失眠成现实。脾胃差,失眠,说白了就是吃不好,睡不好,直接损害的就是免疫功能,负责治安的免疫细胞数量不足,战斗力差,城门失守,好比晚上睡觉家里的门没关,老虎随时可以进来吃人。肿瘤病人、手术后病人免疫力差,打升白针,白细胞数量飞一样上去了,但人还是没有力气,多梦,因为这些白细胞是没有成熟的白细胞,他们是“抓壮丁”抓来的。失眠后面跟着的都是“大老虎”: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各种免疫系统疾病如肝病、各种皮肤病、早衰、过敏症。

失眠,病变在肝,因此调理失眠须养肝。西医认为,失眠90%是精神疾病,中医也认为失眠与情志有关,与肝有关,治疗失眠要疏肝。林大夫说,失眠最伤肝,晚上11点胆经开,这时候睡不着,伤胆气,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半夜1点到3点睡不好,肝无法解除掉毒物,产生不了新血液,脸上就会出现青色。所以,失眠要养肝,养肝就像养女儿,要富养、睡养才能养好。《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所以调理失眠,光“轻手轻脚”是不够的。

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我们白天为什么精力旺盛?是因为血液里有负责白天兴奋的激素儿茶分酚胺、内非肽,这些激素到了晚上睡觉前,应该排出体外,这样你就睡着了。但因为脾胃功能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气血,心得不到足够的血,心里面住着的“神”饿了,心神不宁;而肝藏血,肝血亏虚,肝没有更多的力气把用不着的儿茶分酚胺、内非肽从血液里面清理出去,所以大脑一直兴奋着,睡不着。

饮食方面:鸡肉性热,能刺激人的肝火,使人烦躁多动,不能沉静安睡,春天失眠的人少吃鸡肉。

第一,如果想让肝脏伸展舒张释放气血的功能增强,就要多吃一些辛辣刺激味道的食物,比如我们平时吃的辣椒、葱蒜、花椒、酒辛辣发散的食物;那么如果想要让肝脏收敛储藏气血,我们就要应该吃一些酸寒的食物,比如大家平时吃的水果、醋、大米、山药、莲子等等。由于早醒是因为肝脏不能收敛闭藏引起的,所以推荐给大家应该少吃刺激辛辣的食物,适量增加酸味的食物。

还有提醒大家的一点就是羊肉和鸡肉性是热性的,能刺激人体的心火和肝火。尤其是鸡肉,最能煽动心肝之火,会使人烦躁多动,不能沉静安睡。如果大家已经出现了睡眠早醒的困扰,又想要吃鸡肉,那么最好用小鸡炖蘑菇一起吃,因为我们都知道蘑菇的阴寒性质能够克制鸡的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醒的朋友应该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心里情绪,尤其是对愤怒情绪的控制和调整。有心里郁积的怒气不得宣泄的人,也会容易早醒。那么林大夫在这里向读者朋友推荐一个穴位,就是太冲穴。太冲穴能缓解我们肝脏的气结和怒气,也能够很好的防止早醒和失眠症状。

治疗失眠,《黄帝内经》中“失眠第一方”不可不知

对于经常失眠的人来说,失个眠简直太简单了,一不小心就无眠到天亮。睡眠本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却睡不着了,有人说,现在失眠比感冒的还要常见。失眠让人很难受,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黄帝内经》中关于失眠的记载,还有那个有着“失眠第一方”美称的方剂是怎么配伍的吧。

一、病名

【原文】

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邪客》)

【译文】

邪气侵犯人体,有时使人不能闭目入睡,是什么病机造成的?

二、睡眠机理

【原文】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

【译文】

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原文】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1]而夜暝。(《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

[1]精:此处指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的意思。

【译文】

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

【按语】

1.睡眠与营卫阴阳的关系

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2.关于“昼精而夜暝”的理解

本段提出了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睡眠,所谓“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并举老人与少壮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少壮之人气血旺盛,营卫和调,昼则行于阳,阳分气盛,阳主动、主兴奋,故白昼精力充沛;夜则行于阴,阴分气盛,阴主静、主抑制,故夜晚睡眠良好。《灵枢·口问》亦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老人气血虚衰,营卫失调,昼不行于阳,夜不行于阴,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

《灵枢·大惑论》亦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营卫的昼夜运行有如人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着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若营卫失和,运行失序,势必会导致睡眠障碍,而表现出失眠或多寐,治当从调和营卫着手,如《内经》用半夏秫米汤治失眠,以及后世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均宗此旨。

三、病因病机

【原文】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1],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邪客》)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2]。(《灵枢·大惑论》)

【注释】

[1]陷:《太素》《甲乙经》作“满”。

[2]故目不瞑矣:张介宾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

【译文】

有邪气逆乱于五脏六腑,就会迫使卫气只能行于阳分,而不得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便使在表的阳气偏盛,阳气偏盛使得阳脉气充塞;卫气不得入通于阴分,而形成阴虚,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原文】

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1],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故昼不精,夜不暝。(《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

[1]五脏之气相搏:五脏功能不相协调。

[2]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

【译文】

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原文】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1],此之谓也。(《素问·逆调论》)

【注释】

[1]卧不安:张介宾曰:“反复不宁之谓。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译文】

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1]也。(《素问·逆调论》)

【注释】

[1]卧与喘:水气为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水寒射肺,标本俱病,故喘息不得卧。

【译文】

若不能卧,卧则呼吸喘促,是水气侵犯的缘故。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通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按语】

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胃气不和,扰乱心神,神气不得安舍,则使人难以入睡,即《内经》所谓之“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其治疗,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可用“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实用中医内科学》指出本症“轻证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重证宜用调胃承气汤,胃气和,腑气通即止”。

四、临床表现

【原文】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1]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素问·逆调论》)

【注释】

[1]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译文】

病逆气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声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声音……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

五、治疗

【原文】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1],调其虚实,以通其道[2],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3],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4]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素问·邪客》)

【注释】

[1]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指针刺的补泻。

[2]以通其道:沟通阴阳经脉交会的隧道。

[3]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后世本草名为长流水。取其源远流长,有疏通下达之意。用杓高扬至千万遍,使水珠翻滚,名为甘澜水。取其可调和阴阳。

[4]秫米:张介宾曰:“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黏微凉,能养营补阴。”

【译文】

应当用针刺疗法,补其阴分的不足,泻其阳分的有余,以调理虚实,沟通阴阳交会的隧道,从而消除厥逆的邪气,再服半夏汤一剂,使阴阳经气通调,便可立即安卧入睡……半夏汤方,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用杓扬之千万遍,取其轻浮在上的清水五升,以苇薪作燃料,用急火煮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续用苇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每次饮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稍为加量,以见效为度。如果病是新发的,服完药后立即安眠休息,出了汗病就好了;病程较久的,须服至三剂才能痊愈。

【按语】

半夏秫米汤专为不寐而设,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使用时用“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意谓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有“失眠第一方”的称号。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