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供给帮扶+消费刺激拉动,为全面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政策供给帮扶+消费刺激拉动,为全面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2020年03月17日 13:21 一财网

首先要在防疫和复工之间找到“平衡”,分类有序推进,最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再则,要精准施策,一边从供给侧政策帮扶纾困助力,一边通过消费刺激生产形成复工复产内动力。

全国疫情下行的拐点已然出现。过去两个月,合力战“疫”之所以能取得阶段性胜利,背后原因有很多,但离不开重要一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积累的实力和韧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近百万亿元,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近9亿劳动力人口和充足的高素质人才资源,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正是有着良好的经济运行基础,我们才有底气应对疫情冲击并管控好风险。

抓防疫是阻击战,随着疫情全球暴发带来的长期输入性风险也可能演变为持久战,而抓经济发展则是天然的持久战。无论是阻击战,还是持久战,只有实现双战双赢才能取得战役的最终胜利。从战略部署上讲,在疫情防控进入后半程时期,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以稳就业、稳经济,变得尤为现实和紧要。

经济社会不能长时间停摆,合力战疫之后,还要合力打好“复工复产”这一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抓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打好“复工复产”这一仗,首先要在防疫和复工之间找到“平衡”,分类有序推进,最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再则,要精准施策,一边从供给侧政策帮扶纾困助力,一边通过消费刺激生产形成复工复产内动力,为全面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从有序推进,到全面复工复产

日前,某地企业复工复产要盖八九个公章的信息引发网络热议,使得企业复工复产的“两难”选择凸显了出来:如果审批程序相对宽松,疫情防控隐患和漏洞有可能增大;如果审批程序搞“一刀切”,又会延误复工复产进程。对此,国家发改委表态,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同时指出,要在确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分类指导,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要义在“分”字上:分区、分级、分类。

一是分区域打造流通体系。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尽快打破各地各区域以邻为壑、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人才、物资尽可能的自由流动。比如,推进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与沿海劳务输入大省建立“健康码”互认机制,全面打通省际物流交通。

二是分级落实复工节奏。可以综合考虑存量确诊病例数、无新增确诊病例持续天数等指标,进行疫情分级。对于疫情较轻的地区,可以适当降低复工标准、缩减复工申请流程,优先复工。

三是对行业进行分类。不同行业的复工要求以及员工聚集风险不尽相同。比如,劳动密集型行业复工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而非劳动密集型行业复工生产的风险就相对可控。

至关重要的一条,不得以杜绝疫情风险为由给复工复产设置“人为”障碍。这需要强化有关政府和部门的担当意识,如果担当意识淡薄,就极易产生程序“不作为”现象。比如,设置严格的复工标准和复杂的申请程序,或者通过多层级的行政审批流程来推迟复工,变相把自身的责任转移给上级或下级政府部门。因此,务必简化企业复工复产审批程序,提倡“一站式”办理,降低人为影响复产复工进度的因素。此外,要给企业吃下“定心丸”,只要是履行正常程序复产复工的,应该政企权责共担,解除企业复工复产的后顾之忧。

目前,湖北以外的其他省区市都有序开始复工复产,条件成熟的地区和行业已经实现了全面复工复产。比如,基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向稳,上海已经从有序复工转向全面复苏了。数据显示,上海的制造业、外资外贸、商贸等接近全面复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99.3%,商超、菜场、便利店复工率接近100%,物流行业复工率95.2%;证券、期货、公募基金三类机构复工率100%,银行保险机构复工率为98%。这些数据表明,上海正从有序复工复产复市向全面复工复产复市转变。

政策供给帮扶,纾困助力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今年的任务绝对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有所改变,稳增长必然是今年全年政策的主基调。受疫情影响,第一季度GDP增长乏力,为完成全年既定增长目标,必须尽可能运用好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功能。政策的落脚点就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复产复工步伐,以缓解经济增长压力。

我们注意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与部门纷纷出台抗击疫情稳经济的帮扶政策,通过减免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支出,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承诺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等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紧张、资金不足、原材料短缺等难题,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还以上海为例,从有序复工到全面复工复产复市,背后是密集出台的纾困助力政策以及全市各级党政干部的积极作为。为了减少疫情对上海经济和企业的影响,上海迅速推出了支持服务企业发展的“28条”措施;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和上海前期已出台的社保减负措施,预计共为上海企业减负近900亿元;上海银保监局推出“18条”举措,提升支持企业恢复生产金融服务工作的质效,包括保障信贷投放、单列信贷计划、鼓励银行减免利息、加快理赔服务等。此外,为调研企业复工困难,上海市2009名干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8023家企业。

政策帮扶着重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在这次疫情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是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抗风险能力最差的是中小微企业,因此要特别建立专项帮扶机制,使帮扶政策精准落地“雪中送炭”。应该说,各地的帮扶政策切实增进了企业战疫的信心,也为这些企业复工复产解决了不少现实的困难。

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重要。帮扶政策有助于企业重拾信心,有助于稳定其对我国发展的良好预期。

消费刺激拉动,挖掘需求

数据显示,2019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1.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11.0%。显而易见,居民消费已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没有需求的供给不是有效的供给,没有需求就驱动不了生产。疫情直接导致大量消费需求锐减,如对消费品汽车、家用电器、手机、衣物、日用品等的减少;对消费服务品旅游、交通、宾馆、餐饮、购物、娱乐、健身、车辆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的减少,已经对经济活力造成了严重损害。没有需求,生产端的萧条是必然结果。

因此,稳经济增长不仅要加快复工复产,更要通过恢复消费、促进消费增长,形成对商品和服务的强劲需求,从而激活复工复产的内动力。否则,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没有消费市场,复工复产也不可持续。

当前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把失去的消费“补回来”,二是如何把消费潜力“挖出来”。把消费“补回来”,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要把“该进账却没进账”的损失补回来,比如春节假期消费经济,对旅游、酒店、餐饮、航运等行业而言,原本有一大波消费红利进账,今年却营收惨淡。由于时间的不可逆,即便疫情结束,也不可能再来一个春节,所以这部分损失是一去不复返了。另一层意思是,很多消费一直存在,只是因为疫情防控“足不出户”而不能消费,因此要想办法把被疫情抑制、冻结的消费尽可能激活,使其通过延迟消费的形式补回来。

把消费潜力“挖出来”,应该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主要发力点。今年的疫情,对消费心理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消费者会更关注消费环境的安全。因此,从消费者诉求的角度看,今后的消费场景重点要做好、做细、做实安全工作,包括消费环境的安全、源头生产的质量、高品质的服务等。只有守住安全的底线,这一波消费潜力才可能“浮出水面”。这是消费信心重塑的历程,也是不可避免的“阵痛”。

另一种消费潜力挖掘,要在新兴消费、“无接触消费”上做文章。疫情影响下,海量消费转向数字化端口消费。因此,可以大力开发AI、VR、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电子商务,比如和商圈品牌机构合作开发网络3D购物,匹配新时期人们的个性化无接触消费需求;支持平台企业不断丰富线上消费场景和内容,打造“小而美”的网络新品牌,精准匹配无接触消费新需求。

疫情给我国经济发挥咱带来了深刻考验,但也给消费结构和产业升级带来了调整的机遇。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