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摄影师胡亚玲:拍摄记录海南本土文化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胡亚玲的个人独照。受访者供图

  近日,我拍摄整理的《海南节庆》新书发布,这是一本面向广大民众,系统介绍海南节庆文化的书籍,富有浓郁的海南地域特色。作为一名“闯海人”,我被海南独特的地域文化深深地感染了。22年间,我竭尽全力,希望自己能用具有人文情怀的视角,忠实地拍摄海南的民俗文化、社会风貌,对它们进行漫长而有序的记录,希望能通过这一张张照片,让大家充分了解海南民俗文化的发展变迁。

  胡亚玲早期在东方江边黎村采访。受访者供图

  说起我与海南的渊源,要回到1992年,当时为了照顾家庭,我从云南来到海南工作、定居。第一次踏上海南这片热土时,我就被它独具魅力的海岛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风所吸引。因为喜爱海南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在接触了一些专业摄影师的作品后,我深受感染和启发,萌发了学习摄影的念头。

  胡亚玲与黎族润方言纹身阿婆合影。受访者供图

  1996年,我购买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尼康F4相机。我走上摄影创作道路时,已过不惑之年,最初并不知道自己要拍摄什么,后来碰到纪实摄影家赵铁林老师,看到他发表的几组纪实组照后,我便自己摸索起来,起早贪黑,冒着酷暑、风雨去创作,追随着拾荒大娘捡垃圾,跟着渔民撒网捕鱼,追踪孩子卖螃蟹,拍摄菜农的生活和百岁老人的家庭等。

  胡亚玲拍摄的五指山苗族人民把丰收的山兰稻谷挑回家。受访者供图

  1997年,我接过赵铁林老师为《中国民俗之旅》丛书供图的工作,开启了关注海南本土文化拍摄之旅。1998年5月,我第一次走进黎族村寨——昌江王下牙崂村。在这个被称为“海南小西藏”的地方,我拍摄了难得一见的黎族原生态生活——黎族满月礼、船型茅草屋内的生活以及火烧猪毛、手捻稻等传统生产方式。

  虽然这一趟拍摄,我没有找到牛拉木轮车,但它提醒了我一件重要的事——黎族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断层,很多元素、工具、文化正在消失,不记录下来就太可惜了。

  1998年,胡亚玲拍摄的东方俄查黎族老村。受访者供图

  2011年,胡亚玲拍摄的东方俄查黎族老村。受访者供图

  从那以后,我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到黎村苗寨采风。有一次,我在东方江边白查村采访,恰逢那儿进行民房改造。隔两周再去时,发现那里的茅草屋已经被拆了,我赶紧去邻近的村子找到没被拆的茅草屋进行拍摄;半个月后再回来,此前拍摄的茅草屋也被拆完了。黎村的快速变化让我感受到巨大的紧迫感,我下决心要用影像“抢救”这些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

  2002年,胡亚玲拍摄的东方江边白查黎族老村。受访者供图

  胡亚玲如今拍摄的东方江边白查黎族老村。受访者供图

  从1998年开始,我的足迹遍布海南百余个黎村苗寨,拍摄了几十万张关于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珍贵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来之不易,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属于它的故事。

  2005年6月的一天,我耐着高温,跟着昌江七叉镇一名老汉上霸王岭,拍摄制作树皮布的树木。走了一半路程时,乌云已经压顶,林子变得昏暗,我先是被闷晒得大汗淋漓,几乎虚脱,此时脚又抽筋,不断被树根绊倒在地。我还是坚持手脚并用爬到目的地,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打闪光灯拍摄了一组照片。

  昌江黎族农耕劳作的变化,牛耕变铁牛。受访者供图

  顷刻间,大雨瓢泼,电闪雷鸣,没有任何雨具遮挡,也不敢靠近大树,我只好弯腰低头保护相机。浑身湿透的我下山后,坐摩托车一路颠簸到昌江县城,回到海口后大病了两个月,风湿关节炎肿痛和两部相机套在脖子引发颈椎病发作,让我痛不欲生。后来每当听到大家评价这组照片没有光影效果时,我都苦笑道:“我能活着回来就不简单了。”

  2000年,胡亚玲拍摄的乐东老俄小学旧校区。受访者供图  

  2007年,胡亚玲拍摄的乐东老俄小学新校区。受访者供图

  多年来,我无数次自费往返于黎村苗寨,拍摄了“黎族民居”“黎族服饰与织锦”“黎族婚丧嫁娶”“黎族原始制陶”“黎族劳作习俗”“黎族节庆活动”等系列专题,出版了《海南黎族风情》《海南黎族苗族风情》《海南黎村苗寨》等书籍,举行了系列海南黎族苗族风情摄影展,并在芬兰、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国际影展上用照片展示了海南民俗文化的独特异彩。

  海南苗族特有的遮阳葵叶。受访者供图

  购买器材,再加上拍摄途中的各种支出,我花费了三十多万元的个人积蓄。如果说到个人最大的财富,也就是这些年来拍摄的数十万张照片和出版的这些书籍了。拍摄海南本土文化,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纪实摄影艺术影响了我的人生,赋予了我生命中的意义。遗憾的是,我年纪已大,身体不好,还有很多资料没有整理完。

  1998年,胡亚玲拍摄东方江边苗族古老的生产工具—犁耙。受访者供图  

  胡亚玲拍摄东方白查黎村收割稻谷。受访者供图

  我今年60多岁了,很多关心我的朋友都劝我该休息了,但22年的摄影生涯,我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感,有些事情是我必须要去做的,我与黎族苗族同胞的故事,还没有画上圆满的句号,能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为海南做点有意义的事是我人生的追求。

  目前,我正计划用十年时间,将海南传统民居等更多的专题资料整理出来,并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一起来发掘、整理、研究、弘扬海南的本土文化。

  讲述人:胡亚玲(海南纪实摄影师)

  讲述时间:2019年10月18日

  南海网记者 陈望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周玉敏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