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特别报道 | 今天,听他们的家国故事

速新闻2019-12-13 10:32:28


今天,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宿迁日报社联合凤凰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抗战老兵口述实录》。这本书记录了宿迁日报社4年来寻访的200位抗战老兵中最具代表性的24位老兵的抗战故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本身就足够有力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家国故事。 

  

1937年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距离南京200多公里的宿迁,当时有一批年轻人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将要奔赴战场,去完成他们保家卫国的使命。今天,他们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们的抗战故事从未因岁月而褪色。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宿迁日报社自2015年起启动寻访抗战老兵行动。4年来,寻访小组寻访、报道了200位宿迁老兵的故事,并将其中24位老兵的故事集结成册于本月初正式出版发行。

       老兵的故事和精神不能也不应该被历史湮没。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他们沧桑回忆中回看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致敬英雄!(速新闻记者 顾园园 杨群)


精彩书摘




从小就知道

男子汉当以保家卫国为己任


      1928年,我出生在沭阳县张圩乡一户书香人家,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外祖父那边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弟弟因为生病早夭,所以我家我这一辈就我一个男丁,本应在家守着父母, 但我从十几岁就想去当兵杀敌。我的爷爷张芝堂非常深明大义,他常常教育我:身为一名男子,保家卫国是第一责任,把侵略者赶出国门,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之拼命的目标。因此,他是全家最支持我去参军的人。

      1939年,日军进攻苏北,侵占苏北大片土地后,在许多县城的乡镇都安上了据点,他们选择的乡镇都是在公路附近,就连我家附近的钱集镇、淮安的徐溜镇、古寨乡等地都有日军的据点,许多伪军就组成一个保甲制度,加强对据点附近乡镇的伪化。在那个时候,我才十几岁,我们家搬到一个叫纪荡村的地方。当时,纪荡村在一个夹滩(滩涂)中,旁边都是水和芦苇荡,交通十分不方便,所以一直没有被鬼子盯上,也从未被伪化过。我家当时生活条件还可以,主要因为爷爷教书,我也一直念着书。

      我记得当时我们那边有个地方部队叫第七分队,周凤云(共产党员)受共产党的指示,以假投降敌人为计策潜入敌人据点中,当时古寨据点的一位保安大队长叫刘克黄(音),也是我们的人。后来,我们潜入的同志就与他取得联系,方便传递情报,但是传递情报需要情报员,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有了我的参与。








传递情报有独特的方法


      1940年,沭阳县钱集镇成立淮海区专员公署,机关驻地设在陈圩乡(现张圩乡),地点就在一个老中医家里,因为他家有一栋带院子的两层楼房。我记得当时的书记叫金明(音)。1941 年,金明书记和几个党员经常来我家附近的纪荡村,因为纪荡村地理位置偏僻,从未被伪化过,便于开展情报工作。交接情报的地点就是我常去玩耍的纪五奶奶家里,我经常去那个附近钓鱼,有时候我会送一点给纪五奶奶家,有时候他们就会留我在那儿吃饭,所以我也能见到这些抗日英雄。

      当时,我主要负责送沭阳与淮安交界处的情报,比如说古寨据点。传递的内容一般都是:鬼子或者伪军准备什么时候扫荡,扫荡地点是哪里;或者敌人有多少火力,人数等等。

     送情报也是有技巧的,一般都用“代用语言”,比如说,对方问我去哪,我就回答,去古寨买一盒洋火(火柴),这一盒洋火代表着敌人有一挺机枪,还有一打洋火又表示另外的意思,不是我们内部人员,是不明白里面的意思的。

     哪里守卫军力薄弱,哪里火力强大,我们情报员都是知晓的。所以,在攻打古寨据点中,我们也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虽然敌强我弱,但敌不过我军齐心协力!经过大约两年的斗争,1942 年的时候,古寨据点在沭阳联防队和淮阴联防队的联合攻击下,终于被拿下,守据点的13个鬼子逃到了徐州那边。






责任编辑 张海南 王香金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