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这珍贵的“37分钟”终于回归南京! 马吉影像“一寸盘”正式捐赠给江东门纪念馆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12月13日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等爱国华人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影像“37分钟”版“一寸盘”捐赠给纪念馆。该“37分钟”版系邵子平于1991年从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家地下室内发现的胶片中,将有关日军暴行的内容拷贝后制成,比纪念馆现馆藏“17分钟”版马吉影像内容更加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深藏纽约地下室 时隔50多年现身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手中16毫米摄影机秘密地拍下了日军屠城的血证,这也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

马吉影像的第一个版本是1938年1月下旬国际友人费奇从南京带到上海冲洗的1至4号胶片。费奇将胶片送交上海柯达公司,制作了4份拷贝。这4份拷贝在战时曾经被带到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等地播放传播,当时在国际社会曾产生广泛影响。

费奇离开南京后,马吉继续拍摄,其后内容更加丰富。马吉影像中记录有1至12号胶片的详细镜头说明,而这些影像胶片一直由马吉本人保存。

1991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成立,邵子平任总干事。费奇的资料引导邵子平将寻找铁证的重点锁定于马吉影像。邵子平专赴马吉牧师当年所属的德克萨士州达拉斯市的圣公会总部,寻找马吉牧师的线索,寻迹找到华盛顿特区的圣约翰教堂,又赶到康州纽海文市的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问到了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的下落。

当年7月12日,在大卫·马吉家中地下室里堆放的杂物中,邵子平翻找到装有影像胶片的铜盒,盒子上有马吉牧师亲笔标注的镜头说明目录。邵子平逐个查看,“一个中国孕妇被刺了29刀”“一个小男孩被刺”……这正是马吉拍摄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现场的胶片!

大卫·马吉随后向“联合会”慷慨提供了当时认定记录日军在华暴行、带有镜头说明目录的全部胶片。邵子平与“联合会”骨干成员开会商议,将这些珍贵胶片送到影片处理公司翻拍后,把胶片原盒送还给大卫·马吉,并以翻拍片作剪辑,制成两套能直接在电视台播放的时长约37分钟的“一寸盘”。

从空间范围来看,现馆藏“17分钟”版影像的主要镜头大多集中在南京安全区范围内,只有少量栖霞寺等南京郊区的镜头。而“37分钟”版的画面则超出了南京安全区范围,城外一带日军暴行的镜头也进入了马吉影像。据史料记载,1938年2月16日至17日,马吉曾前往南京东郊的栖霞寺和江南水泥厂难民营,“37分钟”版里就出现了抬伤员到江南水泥厂诊所的镜头,以及诊所内伤员的镜头,这些比“17分钟”版影像更为丰富。

从场景范围来看,“37分钟”版影像中,在鼓楼医院就拍摄了30余位受害者场景,有11个受害者是“17分钟”版里没有的。比如幸存者伍长德的画面,还有在鼓楼医院里,一位女性同胞颈部被砍,站立着由罗伯特·威尔逊医生检查,威尔逊扭她的头要她转身,她的面部显出极度痛苦状。

“37分钟”版马吉影像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张连红教授认为,此次捐赠的“37分钟”版马吉影像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37分钟’版本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之一。比如鼓楼医院的受害者数量、伍长德的动态影像、夏淑琴一家遇难的现场等。

二是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当年“联合会”发现马吉影像,刻录制作37分钟的“一寸盘”,并制作《马吉的见证》《奉天皇之命》等纪录片,广泛发行,向世界许多图书馆赠送,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国际影响。在199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言行十分猖獗的情况下,纪录片《马吉的见证》等无疑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毫无疑问,这份原始“一寸盘”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张连红教授还说,2002年10月,在“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将摄影机和4盒胶片捐赠给纪念馆,由此获得的“17分钟”版马吉影像,文物价值不可取代。

现馆藏“17分钟”版

是申报“世界记忆名录”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10月,在“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将摄影机和4盒胶片捐赠给纪念馆。馆藏“17分钟”版马吉影像,就是将大卫·马吉捐赠的胶片,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数字化后获得的影像资料。

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约翰·马吉使用的摄像机及其拍摄的这段“17分钟”版影像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南京大屠杀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曾引多方关注 最终归属事发地南京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江苏记者站站长陈旻与香港大公报原副总编辑李庆义在捐赠仪式上做了交流发言。陈旻介绍,2018年1月她在采写邵子平寻找马吉影像过程中,经反复核实,证实“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镜头比纪念馆馆藏版长。后在大公报倾力追寻下,邵子平等爱国华人于2018年10月在纽约找到了“37分钟”版马吉影像。

2018年10月22日,邵子平赴南京捐赠了当年详细记述马吉影像寻访过程的58页手记。“37分钟”版马吉影像被找到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人询问后表达希望购买该影像的意愿。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获悉后,安排纪念馆工作人员紧密联系邵子平和“联合会”。最终,“联合会”决定将“37分钟”版归属给历史事件发生地南京。

德籍华人、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系图书馆员邵华,以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等受邀参加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上,邵华女士还将约翰·拉贝外孙女乌尔苏拉·赖因哈特夫人公开《拉贝日记》证明材料做成的公证件捐赠给了纪念馆。

邵华女士介绍,赖因哈特夫人对戴克牧师充分信任,1996年在戴克牧师的劝说帮助下最终同意公开并复印《拉贝日记》。她还在戴克牧师的担保下,亲自赴纽约作为证人出席新闻发布会。今年,邵华女士委托戴克牧师说服赖因哈特夫人,将公开《拉贝日记》的证明材料做成了公证件。

张建军馆长分别为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代表以及邵华颁发了收藏证书。张建军馆长感谢大家把珍贵文物捐赠给纪念馆。他表示,广泛征集文物史料是纪念馆人的职责,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纪念馆人的使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宋峤摄

编辑 : 冯秋红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