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持续9年追踪采访全国道德模范陆建新

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版次:A03来源:深圳商报    2019年09月10日

陆建新在建筑工地上。

陆建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2014年8月11日本报整版报道陆建新事迹。

陆建新严谨精细,善于钻研技术。

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陆建新几乎参与了深圳所有超高层建筑工程。

■ 1982年10月,刚满18岁的陆建新从湖北荆门来到国贸大厦建设工地。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在深圳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国贸、地王大厦、京基100和平安金融中心等几乎所有超高层地标性建筑工程。

■ 陆建新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央企楷模”“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南粤工匠”“国家科技进步个人二等奖”“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万红金 陈锡明 文/图

9月5日,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钢构”)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荣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当天晚上,我们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中央领导在京西宾馆接见获奖的58名道德模范的新闻画面,为陆建新骄傲,也为深圳自豪。作为媒体记者,我们持续关注中建钢构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央企已10年之久,关注报道陆建新及其主导的工程项目长达9年时间。陆建新既是我们的采访对象,又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他吃苦耐劳、严谨精细,对于建筑事业的执着、对于技术创新的探求一直感染着我们。

2014年前,本报对于建筑项目的报道重点是关注建筑的高度、难度及创新点,对于建筑从业人员的报道偏少。2014年8月11日,在对陆建新持续关注4年之后,本报独家以整版篇幅报道了《陆建新,伴着深圳长高》,这是新闻媒体首次对陆建新个人事迹进行大篇幅报道。

从“春茧”项目开始了解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建三局钢结构公司,2008年成为独立法人单位。“中建钢构”这四个字为深圳市民广为熟知是在2009年左右,公司以“中建钢构”名义承接了深圳第26届世界大运会系列工程。

当时,中建钢构一直希望和深圳的主流媒体接触,加大公司的宣传力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中建钢构员工黎德芳,她非常热情给我们介绍中建钢构当前承接的施工项目,并带我们到正在进行钢结构施工的大运会主场馆——“春茧”项目。

一进“春茧”施工项目,当时还满地是钢筋水泥的现场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我们看到一台巨型塔吊把一榀榀重达几十吨、上百吨的钢构件一步到位吊到几十米的高空,随后在短短半小时内,现场人员分头把钢构件之间相互连接固定,整个过程忙而不乱,十分有序。

记者的使命就是捕捉时代的变化,我们敏锐地感到这些标志性建筑项目将是出新闻的“富矿”,必须要三天两头地跟踪采访。第一天采访钢结构安装之后,为了更好地拍摄、取景,我们在征得工作人员的同意之后,背着沉重的相机,身上绑着安全带,沿着已经固定住的钢结构一点一点往上攀爬。每往上爬高一点,都有一种成就感,能够选址更高、更佳的点拍摄“春茧”及后海片区。刚开始往上爬的时候,还非常兴奋,等爬到顶点,眼睛朝下看的时候,突然之间有些后怕,也对从事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陡生许多敬仰。

记者的职业敏感告诉我们,每一天的积累,都会成为若干年之后的财富。这些工程一天一天往前滚动推进,每一个明天都是无法复制的昨天,我们每拍摄一个角度、每一张照片都将是记录城市大变迁的“孤本”,不是每个记者都会有这样的机会。

第一次和中建钢构建立合作从“春茧”项目开始,双方都非常满意。按照我们对新闻的理解,要真正深入一个单位,除了和单位的一把手、办公室主任熟悉之外,还要有扎根一线,把信息源头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我们先后报道了中建钢构承接的广州电视台新址、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天津117大厦及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机场、巴基斯坦贝娜齐尔·布托国际机场、科威特国民银行总部大厦和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等项目。

相识于京基100项目

2010年8月,我们得知正在建设的京基100(当时还叫京基金融中心)钢结构工程也是由中建钢构承接的,陆建新是京基100钢结构工程项目经理。

为了拿到第一手的资料,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往京基100项目跑,每去一次都会乘坐施工电梯到施工的最高点。第一次乘坐这么高的施工电梯,既新奇又有些害怕,有时候上到最高层,需要花六七分钟的时间。每次前来现场采访,都很兴奋,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每次都会详细询问京基100项目施工过程的难点、创新点,每次的采访都要持续三四个小时。为什么采访时间那么长?主要是我们缺乏建筑的基本知识,需要技术人员不厌其烦地解释,只有我们自己吃透之后,才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建筑的专业术语形象地表述出来。

第一次到京基100采访的时候,陆建新正好去江苏出差。我们没有见到面,我们给项目部留下了名片。一个星期后,大约是2010年8月下旬,我们接到陆建新的电话,约我们在蔡屋围的一个客家餐厅见面交流。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就作了一次深度的采访,我们很详细地把当天的采访记录了下来。

陆建新当天告诉我们,钢结构是现代超高层建筑中的一个新话题,在超过300米的现代建筑中,普遍使用钢结构。这无论是从建筑的牢固性,还是从有效使用空间和节约成本来讲,钢结构比纯混凝土更优越。位于罗湖区的深圳发展中心大厦,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个超高层钢结构工程。这个大厦钢结构高度为165.3米,地下一层,地上43层,这是一座供办公、酒店、展览等综合性用途的建筑,也是由陆建新所在公司建造完成。当时建成后,是钢结构施工的一个样板,经常有全国各地的业内人士前来参观、学习。

陆建新还给我们分析了京基100大厦钢结构施工的特点,面临任务重、场地小、交叉作业频繁、施工环境复杂等因素,当时甲方为了保证抢在大运会之前酒店营业,对工期实行动态调整,工期不停地往前压缩。为了完成任务,陆建新带领项目团队攻坚克难,解决了超大型地脚螺栓成功预埋、巨型钢管柱顺利吊装、顶模平台及挂架精准安装、120毫米厚巨型斜撑高强度钢板顺利焊接、伸臂桁架吊装胜利攻坚、大型塔吊400米高空移位、超高顶拱完美安装等众多施工技术难题,使深圳京基100钢结构主体顺利封顶,比业主的原计划工期提前整整一年。

务实、诚恳、低调,善于钻研技术,这是我们对陆建新的第一印象。

前所未见的难题没难倒他

大家知道,“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国贸大厦创下了响当当的“三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这在当时的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素有“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1994年5月27日,深圳地王大厦的钢结构施工,又以2天半一层的建设速度,刷新当年国贸大厦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2012年,京基100以441.8米的高度成为了当时的深圳新地标,刷新了地王大厦保持深圳15年之久的最高纪录。但京基100的最高纪录仅保持3年左右时间,至2014年7月14日,平安金融中心施工到第96层时,主体高度达到448.3米,又超过京基100大厦成为深圳第一高楼。

中建钢构当仁不让地承接了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工程,项目经理又是陆建新。我们第一时间去项目部,对陆建新进行深入采访和沟通。陆建新告诉我们,在平安金融中心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难题。该项目使用四台国内最大型号动臂式塔吊,其附着和爬升是项目首个“拦路虎”。四台塔吊均采用核心筒附墙外爬形式布置,这在国内国际工程施工应用中根本就没有过。塔吊支承系统的设计及制作、安装成为一大难题。为此,陆建新带领技术团队模拟安装工况,运用模型仿真计算,历时3个月,经过多次模拟验算和反复论证,成功自主研发设计了一套支承系统。但是,支承架在现场安装时发现部分节点强度不足,同时支承架节点处销轴直径偏小,导致间隙较大,涉及到安全问题不能有丝毫忽视。彼时距离塔吊爬升已不足5天,亟需加急制作一批新的节点销轴。为了确保完成任务,他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亲自参与设计图纸修改,与工艺师一起考察寻找加工厂家,终于在第4天完成了所有销轴的制作和检测,再连夜运输进场并完成安装。

工地跑多了,和陆建新及其团队已是非常熟悉。后来,也听陆建新谈起家庭、求学及以前从事的工作。陆建新就住在记者居住小区的隔壁小区,两个小区相隔一条马路,有时候周末散步的时候,也会在小区附近见面。陆建新告诉我们,1982年10月,刚满18岁的他从湖北荆门进驻国贸大厦建设工地,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在深圳先后参与或主持了深圳国贸、发展中心、地王大厦、京基100和平安金融中心等几乎所有超高层地标性建筑。

我们当时总结有三个奇迹:深圳的城市高度从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到600米,每一栋建筑都是奇迹;而这些标志性的建筑都是由同一家建筑工程来承接,在高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深圳建筑市场是奇迹;陆建新从国贸大厦的测量工人到项目总工再到项目经理,经历了深圳几乎所有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这也是一个奇迹。

跟踪4年本报推出整版报道

陆建新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凭我们的直觉,他的故事值得大书特书。大型报道推出的时间节点我都想好了,等平安金融中心正式超越京基100成为深圳第一高楼之后,我们组织好稿件,第一时间发个独家新闻。

选择什么角度?记得在大学读本科期间看过一篇获奖新闻,角度新颖,所以印象非常深刻。内容是写武汉是如何“长”高的,文字信息量大,既有历史,也有现实。受此文的思路启发,记者就想深圳这座城市就是在陆建新和他的团队成员“手”上一天天长高的,我们的报道可以选择这个角度。

2014年7月下旬,在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超越京基100之后不到10天,我们把陆建新作为建筑行业的典型人物的报道想法给报社领导汇报。报社编委会领导非常赞成,要求我们深入采访,捕捉到细节,到工地上跟踪几天,做成特稿,并对如何拍照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因为有了近4年的接触,我们对陆建新的情况已经非常熟悉,加上报社领导的重视,我们又在工地和陆建新重新核实了很多内容。一周后,我们写好初稿,记得原标题是《深圳在他“手”上一天天长高》,3000多字的稿件,我们担心对建筑专业术语及相关细节把握不准,写好稿件之后,我们和陆建新又坐在一起一字一字地推敲修改。

2014年8月11日,《深圳商报》用了整整一版隆重推出《陆建新,伴着深圳长高》,这是第一篇对陆建新以个人职业生涯、技术钻研为角度的大篇幅报道。此后,深圳商报持续推出对陆建新及中建钢构的报道,2015年5月1日《中建钢构: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建造”》在头版头条刊登,2016年5月16日《陆建新:主持承建国内过半超百层建筑》在显著位置刊登。

陆建新这个名字以及他的事迹很快就被大家熟知,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国企敬业好员工”“央企楷模”“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南粤工匠”“深圳市文明市民(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个人二等奖”。2018年10月24日,陆建新等还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获得这么多的荣誉,陆建新个人一直比较谦虚。在北京荣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回深的第二天,我们相约在南山桃源村附近的一个庭院采访,回忆起我们认识的9年,陆建新表示很感谢深圳商报等媒体一直以来的厚爱,在中建钢构、在深圳,像他这样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的人还有很多。以后会以道德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工作,崇德向善,传递正能量,为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万红金 陈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