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欣见青年设计力量参与南京东路世纪广场“ 新生”
2019-08-19 青年

吴恺/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决赛夏令营18日在同济大学沪北校区开营。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组组长、大赛咨询评审委员会总顾问郑时龄教授对学生们的“翻新自己过去参与的作品”充满期待。郑时龄院士在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强调,广场的意义不在“广”,而在于场所感,这当是一个亲切的空间,让人愿意为之停留,找到快乐。

▌形式 

步行街就是想将开放空间还给人民

步行街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种形式,是城市公共属性的重要象征,是随着城市社会生活的进步,由于商业活动的高度发展而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公共空间。

“早在20多年前,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就都有步行街,步行街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品质的一个标准,是复兴城市中心区的良策。”郑时龄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都纷纷兴起修建步行街之风,而在南京东路步行街建成后,更是成为了国内许多城市取经的“样板街”。

“步行街的考虑就是在‘以人为本’的规划指导思想下,实现将开放空间还给人民,让人们不受机动车交通的干扰,享受一片宁静的天地。”郑时龄介绍,其实,在上海,真正意义的第一条步行街是雁荡路,这是一条长度不到300米的试验性步行街,1996年实施,由于位于繁华的淮海路旁边,环境效果还不明显。后来,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从1997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1999年吴江路步行街依托地铁车站也开始修建。

南京东路是一条早在1865年就辟筑的百年老马路了,并由上海工部局命名。这里记录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是上海最繁华的购物街,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誉。沿街建筑林立,众多享誉海内外的名特专业商店都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积聚在这条大街上,其中许多都列入了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在改革开放后,南京东路的经济更为繁荣,每天的客流量超过100万人,休假日则更多。但购物环境则日趋拥挤恶化,‘苍蝇拍’、‘啤酒瓶’盖似的广告牌并没有美感,而人车混流更使环境品质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郑时龄说,自1995年起,南京东路在周末午后的部分时段改为步行街,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也为正式规划南京东路步行街奠定了现实基础。

经历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参与设计

1998年8月20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建设南京路步行街,由黄浦区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南京路步行街一期工程东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长1052米。

郑时龄说,为了体现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风范,南京路步行街的建设方案采用国际咨询的方式进行。当时,三家境外公司参加:法国夏邦杰建筑师联合事务所与拉德芳斯发展公司合作提供了一个方案,另一个方案由日本RIA株式会社提出。

10月10日召开“南京路步行街的建设专家咨询会”,当时为同济大学副校长的郑时龄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其他专家还包括耿毓修、李德华、卢济威、洪碧荣、蔡镇钰、陈友华等上海本土资深的教授、建筑师和规划师。

与会专家认为法国设计师以“金色地带(Golden Line)”为线性骨架构成步行街主题的方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品质,是较为可行的方案”。专家们建议下一阶段工作需要中外建筑师协同合作,以法国方案的“金带”构思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彼时,距离1999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剩下不到一年时间了,南京路步行街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于是,黄浦区政府委托评审专家组长郑时龄带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黄浦区城市规划管理局的设计师负责深化和施工图设计,黄浦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担施工建设。这也被郑时龄称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参与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的一段经历。

人车分离了,店面店招更有设计美感了,夜晚更加流光溢彩了,连上海历史上著名的新老建筑、城市景观等以装饰性的图案也巧妙再现于“金带”上的37个窨井盖上,使人们可以在细节中追寻历史的文脉……设计和施工历时近一年间,上海市商委和黄浦区政府又对南京路步行街的商业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调整,使得南京路步行街于1999年9月建成后,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都获得了成功。

期待 

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迎来“新生”

设计中,南京路步行街设计所涉及的道路长度为1052米设计以深红色花岗岩铺筑的设施带“金带”作为步行街的骨架贯穿始终,在金带上布置照明和休息设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品质。

郑时龄特别提及在步行街的中部开辟了一片绿地和“世纪广场”,称之为“金坪”。“当时取‘世纪广场’这个名字,从时间上来看,正好是世纪之交,这个名字也寓意着众人对新世纪的期盼和憧憬。”

“广场的意义不在‘广’,而在于场所感,这当是一个亲切的空间。”在郑时龄看来,光是“线性”的步行街走向不利于人群的聚集和停留,因此,在“金坪”上,设计团队专门设置演出广场、旱喷泉、钟塔等,与呈线状宽4.2米的“金带”呼应,并作为步行街的公共中心,为大型公共活动提供展示、表演、聚会和休憩的场所。一经亮相,这里也成为了游人们的“打卡”之地。

在郑时龄看来,南京东路步行街的设计指导思想是以“人的活动”为根本,以南京东路所特有的“城市空间”和“历史文脉”作为核心,设计遵循“象征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标志性原则、商业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五个原则。步行街建成,亦对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心商务区的完善,为南京东路的文化与商业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上海城市地标之一的南京东路世纪广场又将迎来一次“新生”。郑时龄特别欣慰看见青年的设计力量。他透露,世博会会址规划前,曾经在上海举办过一个“青年夏季营”,就有青年大学生的“沿着浦东黄浦江畔规划会址”的创意给大赛组委会留下深刻印象,并启发到现实的规划改造。

因此,他十分期待看到,长三角地区80余所高校的专业学生代表和青年设计师同台竞技、献计献策,让青春智慧汇聚于此,为城市地标未来添彩,也赛出当代大学生的青年精神。

吴恺/图

═ 对话 

望青年学子碰撞出创意火花,也体现责任担当

记者:能请您谈一下世纪广场这个地标设计的意义吗?

郑时龄:世纪广场之于南京东路步行街而言,是一个重要“节点”,在于把人留下来,而不是行色匆匆的一个通道。我们定义广场为开放的公共空间,能够提供公共活动、集会、礼仪、休憩、市场等的空间场所。我一直坚持,广场的意义的不在‘广’,而在于场所感,这当是一个亲切的空间。怎样让公众有这样一种感觉和愿意停留的意愿、感到快乐舒畅,需要设计师的创意。

由于我们20年前的设计时,还有一部分场地是在开发商手上,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世纪广场部分的设计并不完整。在后来的一次改造,已经将场地合并开发了。此次,希望学生们能认清广场的功能定位,发挥想象力,拿出更好的创意,也享受青年人之间的比赛。

记者:大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定位在长三角区域的大学生参赛,有何深意?

郑时龄: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是广大青年投身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大赛汇聚长三角大学生的共同智慧,探索城市微更新的创新模式,可以为实现城市更新,激发城市活力以及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实际上,城市更新并不是必须把过去的建筑和设计推到重来,这一次,如果能够启发、并诞生新的永恒的作品,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子们,加油!

记者:您对他们还有怎样的叮嘱或者说是寄语?

郑时龄:做什么事情都应高高兴兴,报之以认真、投入的心情去做,才会有收获。这也会是一种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的养成。

我觉得,大学生通过参与大赛的前期调研和设计本身,就是对城市公共活动、城市公共空间一个认知和探索的过程。方案能不能最终被采纳是次要的,更重要的的是大家通过亲身参与,认识到这种公共空间文化,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个更应该是题中之义。

总而言之,大赛是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现实,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城市非常重要的途径,希望他们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也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