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在家里该如何处理?

孩子发热在家里该如何处理?
2019年08月09日 10:51 新浪育儿

  标题:孩子发热在家里该如何处理?

  Q:有的时候我的孩子会连续发热几天,我在家里该如何处理?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和避免的吗?

  A:如果孩子发热诊断清楚,或者孩子不能马上去医院,可以在家做如下处理。

  ●每天早晚开窗通风各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屋内的温度,使家里凉爽舒适,孩子的衣物穿得少一些。

  ●发热的孩子需要卧床休息,吃容易消化的饮食,如果处于添加辅食阶段,要暂停新的食品摄入,待疾病痊愈后再重新添加。

  ●保证孩子液体的摄入量,尤其是水的摄入,因为高热会造成孩子新陈代谢加快,出汗或不显失水增多,而且多喝水有助于毒素的排出。

  ●如果是低热,多给孩子喝水即可,中度热可以给予退热药口服,高热及超高热必须马上去医院请医生诊治。

  对于2月龄以内的孩子不建议用退热药,主要采取物理降温。目前主张2个月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退热药。

  如果退热药效果不好,可以使用电扇促使屋内空气流通,让孩子能够更好地休息。《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6版)》以及2016年发布的《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与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明确指出,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同时强调,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对于发热的处理,还有很多家长存在误区,具体如下。

  第一,采取酒精擦浴方法不可取,因为小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通透性较强,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皮下血管相当丰富,血液循环较为旺盛。发热处于高温持续状态时,全身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毛孔张开,对涂在皮肤表面的酒精有较高的吸收和透过能力,因此酒精经皮肤更容易吸收。如果酒精擦拭时间较长,擦拭面积又大,致使酒精经皮肤大量吸收入血,婴幼儿肝脏功能又发育不健全,容易产生酒精中毒。如果酒精浓度过高会造成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引起精神兴奋,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酒精中毒症状,严重者因呼吸麻痹、重度缺氧而死亡。另外,酒精挥发得快,使体表迅速降温,孩子可能全身颤抖,而引起体温再次升高。这同酒精擦浴后的寒冷刺激一样,都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压力增加,使肺循环阻力增大,加重低氧血症。有些孩子可能会对酒精过敏,而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如皮疹、红斑、瘙痒等。个别孩子因酒精擦浴兴奋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甚至引起心室纤颤及传导阻滞而导致心搏骤停。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热时(38℃~41℃)用酒精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发热的生理调节机制,不仅无效,而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不主张用酒精擦浴进行退热处理。

  第二,有的家长还喜欢使用头枕冰袋、冷水袋,用冷水袋或冰袋放置在腋下、颈部两侧、腹股沟以及额部等方法降温。这样使用冰袋有可能引起婴幼儿寒战,同酒精擦浴一样,都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压力增加,使肺循环阻力增大,加重低氧血症,尤其是小婴儿更容易发生,反而促使温度升高,因此不建议使用。

  第三,不建议使用退热针(包括早已经淘汰的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因为这些退热针剂注射后会导致孩子大量出汗,极易发生虚脱甚至休克。过敏体质的孩子还会出现过敏性皮疹,轻者可见荨麻疹、渗出性红斑,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其致死率极高,所以儿童应禁止使用这类药物。

  第四,退热贴属于物理降温用品,主要成分是高分子水凝胶,利用物理原理将热量集中到胶状物,通过凝胶中水分快速蒸发带走体内的热量。此外,退热贴中所含的一些天然药物如薄荷、冰片等也有一定清凉降温作用。但是,一片小小的退热贴并不能降低体温,只不过局部感到凉爽。有些医生认为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脑部温度,使脑部代谢速度减慢,进而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美国儿科学会明确提出,发热甚至热性惊厥并不能造成大脑的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瘫痪、智力障碍或死亡,所以退热贴保护脑细胞就无从谈起了。

  目前仍有一些医院使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氢化考的松)退热,或者药物灌肠,这些处理都是错误的,需要家长注意。

  如果孩子发热原因不清,孩子精神状态不佳,应尽早去医院就诊,明确诊断给予相应的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本文选自由中国妇女出版社社授权的《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

发热退烧退热药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